陳志驍
近年來,隨著課堂教學改革的推進與發展,語文校本教研成果不斷涌現,但大多校本教研成果一旦結題就被束之高閣,很少轉換成課堂教學內容。這里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缺乏有效的轉換方式與方法。如何讓語文校本教研成果走進語文課堂?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風格、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等都是校本教研成果最直接的體現。而“專題式教學”這一教學策略的運用,對語文校本教研成果通往語文課堂教學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
一、專題的來源
專題式教學,可以說是語文校本教研通往課堂教學的橋梁。而作為校本研究的專題,應“立足本校,以生為本”,建議從以下幾方面挖掘校本教學內容有關專題。
1. 從課本找專題
課本是根本,圍繞課本找出適合本校學生特點和能力的專題進行探究,既有利于學生加深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又利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去觀察生活,領悟生活。這類專題應該是語文校本教研的主體,一方面要源于教材,另一方面又應當對教材進行綜合和提升。人教版教材中的“綜合性學習”就是不錯的專題來源,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大類:(1)體驗成長類。如:這就是我、微笑著面對生活、青春隨想、成長的煩惱、乘著音樂的翅膀、歲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2)自然風情類。如:尋覓春天的足跡、感受自然、背起行囊走四方、說不盡的橋、母親河。(3)語言文字類。如:好讀書,讀好書、漫游語文世界、古詩苑漫步、走進小說天地、蓮文化的魅力、走上辯論舞臺。(4)歷史文化類。如:話說千古風流人物、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到民間采風去、腳踏一方土、馬的世界、戲曲大舞臺。(5)專題探究類(熱門話題類)。如:世界何時鑄劍為犁、關注我們的社區、我也追“星”、金錢、漫話探險。(6)科技生活類。如:科海泛舟、探索月球奧秘、追尋人類起源。(7)其他類。
“綜合性學習”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既結合本單元內容,也突出語文綜合能力的培養,作為專題進行研究,實在是最好不過了。當然,除了“綜合性學習”作為課本專題外,還可以從課文找專題,對文本進行綜合與分析,如魯迅作品中的描寫賞析、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歸納與質疑、假如古代名家沒有“被貶”、范進與孔乙己的異同、中外作家風格對比、《愚公移山》給我們的啟示等等,諸如此類的專題可謂“取之不盡,用之不絕”。
2. 從學校找專題
語文校本教學研究顯然不只是研究語文,還可以從校園文化方面去挖掘專題。一所學校,特別是一些老校,經歷了不同時代的洗禮與歷屆校領導的打造,必定有其特有的與眾不同的東西,這就是校園文化。因此,作為語文校本教研,“專題式教學”中的專題可以以學校為出發點,尋找出語文與學校相結合的點作為專題,從而避免語文校本教研偏離軌道。以筆者所在學校為例,雖然算不上百年老校,但也經歷了不少變遷,特別是校園地址和規模的變化明顯,而人才培養的質量始終如一,這里面一定有其內在的教育教學理念作為強有力的支撐。因此,我嘗試以下專題作為研究突破口:二十年來我校的文化傳承探究、新舊校區校園文化之異同、不同時期學生作文的差異、校園標語文化、我校的課桌文化等等。
3. 從地方找專題
事實上,語文校本教研只專注于課本和學校顯得知識面過窄,還可以選擇“走出去”的辦法,以擴大學生視野,關注自己周圍的生活環境,關心生活。每所學校所處的地理位置各不相同,因此地方文化差異明顯。如我所在的城鄉結合部,地方文化氣息濃厚,頗有研究價值。其專題可以從如下角度挖掘:我鎮的對聯文化探究、我鎮醒獅的歷史與現狀、如何看待我鎮的鞭炮文化、龍舟傳承的精神、小店招牌名稱歸類、變革中的農村文化主流等等。
二、專題的教學
“專題式教學”中專題的確立體現了校本教研的特點,而專題的教學更是直接對校本教研成果的展示,因此顯得更為重要。那么,究竟由誰以什么方式進行教學呢?
1. 讓教師講專題
讓教師講專題就是由教師根據自身的優勢和水平選擇某個專題,搜集資料,寫好教案,做好課件,然后通過面向各個班級、各個年級甚至全校的學生的方式進行授課。每位教師有自己的專長,比如有的擅長教作文、有的擅長教文言文、有的擅長教小說、有的擅長教課外知識等,如果能夠“人盡其才”,相信可以節省大家研究和講授的時間,有效提高教學效率。事實上,這種方式既可以節約教研時間,又可以使傳授對象更廣,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整體學習。
筆者在近三年教學過程中就嘗試過從初一到初三在全級各班講授以下幾個專題:初一下學期《走進對聯世界》、初二上學期《廣告詞的擬寫》、初三上學期《關注記敘中的議論》和《詩化的美文——歌詞鑒賞》、初三下學期《魯迅魂,中國心》。這些專題基本都是以課本為來源,同時結合學校學生實際,既有語文知識的學習,又能擴大學生的視野,效果較為顯著。但另一方面,由于這些專題研究多為自發形式,缺乏統一的教研,難免有不足。建議語文校本教研首先要求每位教師根據自身特點和學生實際,每學期選擇一至兩個專題進行研究并進行至少一次全級各班的授課,有可能的話可進行全校講授。只有這樣,才能發揮校本教研的最大功效。
2. 讓學生講專題
讓學生講專題,即由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和特長建立專題,再由教師組織學生共同編寫教學內容,最后讓學生來講授專題內容。這種方法較好地解決了學生學習內容的選擇性問題。作為校本教研,不能忽視學生的作用。挑選一些知識面較廣,語言組織與表達能力強的學生,將他們組織起來,依據他們現實學習的需要和各自的興趣,確立某些專題,再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研究,結果以調查報告或論文形式呈現,最后在全級或全校進行成果展示與講授。這種形式較為新穎,利于調動學生積極性,培養學生的研究意識,但存在一定的難度。學校可以校文學社或校報為陣地,開辟專欄展示學生專題研究的才能,相信長期的實踐會有意外的收效。
3. 讓校領導講專題
語文校本教研是語文與學校的結合,自然離不開學校領導的支持與配合。作為校園文化創建的帶頭人,校領導對校園文化的理解與認識自然要高出教師與學生許多,因此,無論是語文校本教研專題的確立與資料搜集,還是專題的講授,都不應該忽視校領導特別是校長的巨大力量。作為一校之長,很有必要對全校師生作校園文化方面的專題報告,讓師生領悟校本教研的精髓。
責任編輯 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