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在這種環境下,企業應當怎樣實現增長?有時候,為實現長期贏利,企業必須大量投資,維持微薄利潤。所謂可持續性,是指從長期來看企業必須滿足利益相關方的需求,以及整個社區和社會的需求。
有鑒于此,我們梳理出了能夠幫助企業實現可持續贏利性增長的八種重要途徑。關于這八種途徑,目前已經有很多研究和介紹,但是有的企業只選擇其中一條途徑,最終沒有取得巨大成功!這主要是因為它們沒有意識到這些途徑必須結合起來使用才會有效。
一、擴大市場份額
在顧客大量流失、銷售銳減的情況下,很多企業會降低產品價格,采用激進或掠奪性手段對付競爭對手;而另一方面,客戶并不買賬,他們會要求企業做出更多讓步,提供更優惠的產品價格。面對這種情況,企業可采用下面五個步驟制定增加市場份額的方案。
·提高效率:在經濟景氣時期,企業往往會積累“脂肪”,出現15%~20%的浪費開支,因此每個遭遇長期經濟放緩趨勢的企業都要學會“瘦身”,思考一下自己的企業能否采用成本更低的運輸方式,能否用低成本的數字方式替代高成本的傳統溝通方式,能否砍掉一些顧客并不重視的產品特征或服務,等等。
·SWOT分析:關于SWOT(優勢、劣勢、機遇和威脅)分析,你不但要掌握每個元素的絕對指標,更重要的是了解和競爭對手對比時的相對指標。通過評估營銷、財務、制造和組織這四個方面的優劣勢,企業可以了解到兩個重要方面:首先,企業不僅能發現自己的優勢,更重要的是,它能幫你認識到顧客并不關注的優勢是哪些;其次,企業還能了解自己的主要劣勢,以及不會對顧客造成嚴重影響的劣勢是哪些。企業應當關注那些對顧客影響最大的優勢。
·強化財務和營銷優勢:面對低速經濟增長形勢,企業的戰略選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財務和營銷水平:對于有非常好的財務和營銷能力、擁有出色的營銷管理人員和大量可用現金的企業而言,應主動出擊,努力擴大市場份額。
·重新評估營銷戰略:在經濟蕭條時期,企業必須重新評估細分市場和客戶,重新評估產品、服務和促銷組合。
·制定市場份額增長戰略:企業要做的第一件事是留意那些使用類似營銷組合、對你的市場份額虎視眈眈的競爭對手。還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只關注競爭對手,以致忽略了市場新秀的異軍突起和顧客需求的變化。實際上,如果在打敗競爭對手和為顧客提供優質服務之間只能做一個選擇,企業應當選擇后者。
二、開發忠誠的客戶和利益相關方
無論是B2C還是B2B企業,開發新顧客所投入的成本要遠高于維護現有顧客的成本。我們該如何取悅顧客,把他們變成忠誠的企業粉絲和支持者?對顧客產生影響的除了企業自身外,還有企業的員工、供應商、經銷商、零售商、代理商和口碑傳播者。我們該怎樣確保這些利益相關方會努力對顧客產生積極影響?
在檢視“忠誠客戶增長途徑”時,我們需要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哪些顧客,哪些需求:在當今的經濟形勢下,企業獲得增長機會的方式并不是全球化和市場大眾化,而是地方化和市場微型化。我們可通過細分市場的方式來確定不同的顧客群體。對市場進行細分的方法有很多,富有創意的營銷人員能想到各種方式,有時無意之間就會找到全新的、充滿可能性的商機。
·增加忠誠顧客:企業和顧客之間能否建立密切關系的真正標志,在于是否有足夠比例的顧客成為“主人翁型顧客”(customer owner)。所謂主人翁型顧客,是指使用過產品或服務后非常滿意,反復光顧企業,主動表示愿意為企業傳播口碑,說服他人購買產品,為現有產品提出建設性意見,甚至建議或協助企業測試新產品或新創意的顧客。為此,企業必須先確定應當采取哪些行動增加忠誠顧客和熱情粉絲的數量。
·改善員工對顧客滿意度的影響:善于維護員工的企業,會用期望員工對待顧客的方式來對待員工,它們關注員工的需求、想法和價值觀;它們會按員工希望的方式設定薪酬、工作時間和社交環境;它們希望員工相信公司的產品和服務質量,對公司管理充滿信心,為在公司工作感到自豪。
三、開發強勢品牌
當品牌變得強大時,就會形成目標市場耳熟能詳的標語或口號。以此為基礎,企業可以利用成熟的品牌名稱在同一個品類內開發新產品,或在情況合適時將品牌延伸到其他品類或擴展到其他行業。不過品牌也不能過度延伸。另外,在數字化時代,企業可邀請顧客改善其產品,參與產品或服務的共建。
塑造強勢品牌的企業往往會利用成熟品牌推出新產品。但是,企業品牌的有效延伸范圍到底有多大?關于品牌延伸,需要區分以下三種情況:
·產品線延伸(line extension)——在同一個品類中開發延伸品牌——是最常見的重復使用品牌名稱的做法。
·品牌延伸(brand extension)是指企業把品牌名稱應用到其他產品品類。
·品牌擴展(brand stretch)是指企業使用同一個品牌涉足不同行業。
四、創新產品、服務和體驗
你的企業在過去五年中進行過多少次創新?有沒有推出過新產品或新服務?這些創新是重要變革還是微小改善?你有沒有開發過經營業務的新方式?有沒有嘗試用更高效的營銷手段銷售產品?蘋果、三星(Samsung)、谷歌、IBM、3M、卡特彼勒等成功企業對這些問題的回答都是肯定的,因為它們懂得“不創新則滅亡”的道理。
企業必須不斷改進產品,不斷開發新的產品創意。當然,企業的創新不應僅限于產品,還必須把創新提升到思維層面,學會跳出原有的框架思考問題。要獲得好創意,企業一方面可以積極培養和鼓勵內部員工的創新意識,另一方面也可以與外部合作開發創意。我們建議企業通過建立正式的創意搜集和評估體系來獲得新創意。
其實,企業可以成立兩個營銷部門。一個是規模較大的戰術機構,負責企業當前產品的營銷工作;另一個是規模較小的戰略機構,負責考慮未來5年企業產品的發展方向。除了內部渠道外,企業還必須轉變視角,學會由外而內地審視自身需求和未來趨勢。
·顧客是開發新創意的重要渠道:企業必須改善創新途徑,邀請顧客參與新產品開發過程。過去,這項工作基本上完全是由企業獨立完成的,如今情況早已不同。
·技術是獲取新創意的另一個源泉:除了顧客,你還應當關注新的行業,如人工智能、神經系統科學、信息技術、納米技術、生物工程、數字化和社交媒體、能源科技等,看能否創造出新的產品和工作機會。
五、國際化經營
有關是否應當轉向海外投資這個問題很多企業基本上沒什么選擇。實際上,國外企業的蜂擁而至往往會迫使國內企業更加國際化。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在消費類電子產品、摩托車、汽車和卡車、復印機、照相機和手表等行業,日本曾是美國最大的威脅。從1980年代開始,韓國在服裝業、鞋業、玩具、家具以及很多其他行業,也開始威脅到其他國家。中國則在1990年代開始在這些行業變得更有競爭力。
準備做國際貿易的企業,都會首先培養一些熟悉國際貿易技巧的員工。你的企業是否有合適的人選,能夠直接勝任新的任務?換句話說,如果企業準備做國際貿易,首先要在目標國家雇用有經驗的人才或機構,讓他們幫助你評估商業機會并實施具體方案。
此外,如果企業在國外市場發現很好的發展機會,管理層在制訂計劃準備將此機會一舉拿下時,必須首先考慮清楚下面的重要問題:
·國外顧客能否接受企業當前的產品或服務?是否需要企業改變產品和服務的特征?
·企業應在海外建立和經營自己的生產線,還是采用外包和監督生產的方式?
·企業應制定低價策略迅速打開市場,還是制定高價策略以保證利潤?
·企業應和哪些經銷商或代理商合作,以確保迅速在國外市場提供產品和服務?
·為確保產品完整并及時到達目的地,企業應采用怎樣的物流方式?
·企業應購買哪些保險以規避交易風險?
六、通過合并、收購、聯盟和合資實現增長
當企業靠自身力量發展無法提供足夠動力,不能滿足企業的財務和其他指標時,它就必須認真思考合并、收購、聯盟或合資等方式。這些方式需要企業詳細考慮方方面面的細節,例如在選擇合作伙伴方面,企業應當謹慎思考,確保雙方對合作條件和協議的理解準確無誤,盡量避免可能出現的沖突或誤解。
·通過收購競爭對手提高銷售收入、市場份額或盈利能力。
·進軍新市場或新業務。
·進入新的地區。
·增強對供應商的控制權。
·通過裁員和降低運營成本提高效率。
·提高規模經濟或擴大銷售范圍。
·擴展品牌組合。
·伺機購買績優企業或潛力企業實現利潤增長。
七、建立良好的社會責任聲譽
在當今社會,企業很難忽略企業社會責任。一方面,隨著行業競爭的加劇,大多數企業向顧客傳遞的個人價值大同小異,因此它們正迫切尋找一種方式實現差異化,讓自己變得更大、更強或在某些方面有別于其他企業。關注社區或全球的利益正是實現這種差異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另一方面,如今,顧客會關注企業發展過程中各種各樣的因素,如企業的產品和服務質量、管理層是否勝任、員工能否得到合理薪酬、企業是否具備創新能力、客服部門的響應能力,等等。未來越來越多的顧客會希望企業展現出更積極的公民心態。
衡量社會責任的影響。盡管很難衡量舉辦社會活動對銷售和利潤的具體影響,大多數企業還是會為社會公益事業做出的貢獻感到滿意。畢竟,這些活動可以減少污染,服務貧困群體,提高教育水平,是讓企業備受稱贊的善舉。可以說,企業對公益事業的投入幾乎不會損害其銷售和業務增長。盡管如此,有些企業還是希望能夠對社會活動進行評估,了解與袖手旁觀相比,履行社會責任到底能提高多少銷售額。
八、與政府和非政府組織合作
一個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由三部分構成:消費者、貿易活動和政府支出。通過研究自己所在國家的政府支出情況,我們可以深入了解與政府支出相關的問題和機遇。
眾所周知,無論通過國內貿易還是國際貿易,消費都是促進經濟增長的必然之路。在經濟景氣時期,消費和投資活劫比比皆是。其實,我們之所以會陷入今日的窘迫局面,正是因為經濟景氣時期的放任自流所致。在經濟危機時代,人們緊縮消費努力儲蓄,因為他們擔心未來形勢,希望把錢存起來未雨綢繆。當人們不再消費時,各個行業受其影響會停止商業投資。換言之,消費者和企業必須認識到節儉悖論(paradox of thrift)。如果人人都只儲蓄不消費,企業就掙不到錢,進而削減成本裁撤員工,最終導致消費者和企業兩敗俱傷。
現在,是時候啟動消費了!要促進消費,就必須借助營銷的力量。我們需要消費和投資來建造更好的公路、通信、能源系統,水利衛生和保護系統,以及其他各種基礎設施。其實,我們并不缺少資本,真正缺少的是消費者信心和合作精神。我們必須利用營銷學及其實踐,幫助個人、企業和政府戰勝對消費的恐懼,抵制恐慌性儲蓄的沖動。營銷的魅力就在于,它能為每個人編織“美夢”——你值得擁有更好的生活!
總而言之,在當前萎靡不振的經濟時代仍然存在增長機會。我們希望企業能夠借助本文介紹的實現增長的八種途徑,轉變思維,從憂慮危機轉變為思考如何利用營銷為企業尋找新的增長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