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淑玲 劉潤秋
摘要:本文通過對榆樹市近年來糧食單產提高的有效做法和經驗的回顧,提出了提高榆樹市糧食單產水平的對策措施,以期為我市提高糧食單產提供參考。
關鍵詞:糧食單產;提高;對策措施
中圖分類號: F326.11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6.06.006
榆樹市位于吉林省中北部,地處松嫩平原,幅員4712平方公里,總人口129萬,其中農業人口109萬。現有耕地562.5萬畝,是國家重要商品糧基地。保障糧食安全、增糧維穩是榆樹市一項重大政治任務和長遠發展戰略。在不增加耕地面積的情況下,提高糧食單產顯得尤為重要。
1 榆樹市糧食單產水平現狀
榆樹市坐落在世界黃金玉米帶上,地勢平坦、土地肥沃,素有“天下第一糧倉”之美譽。耕地大部分為黑土型,多屬于中性和微酸性。一年中大于10℃的積溫在2800℃~3150℃,無霜期135~145小時,年降雨量500~600毫米。氣候條件、土壤條件適合種植玉米。玉米常年種植面積均在430萬畝以上,總產量227.1萬噸以上,占糧食作物的80%左右,對全省乃至全國糧食生產穩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近年來,隨著先進實用技術在榆樹市糧食生產中的大力推廣和應用及各級政府對糧食生產的重視,榆樹市糧食生產有了全面的發展,糧食單產有了較大提高。以玉米和水稻為例,2003年全市玉米667平方米產量633.5公斤,水稻581.7公斤。2014年全市玉米667平方米產量達到了774.3公斤,水稻產量815公斤。十幾年來,玉米單產增加140公斤左右,水稻單產增加233公斤左右。榆樹市之所以糧食單產水平有較大提高,主要是采取了以下有效措施。
一是積極推廣優良品種。二是常規技術推廣工作落實到位。測土配方施肥、赤眼蜂防螟和農田統一滅鼠等技術在榆樹市已達到全覆蓋,保證了糧食的穩產。三是完善技術服務體系,科技培訓深入到村組。成立專門的技術專家組,共同制定技術方案,加強協作攻關,深入開展巡回指導和服務。抓關鍵技術,做到入戶四到位:入戶指導到位。示范區技術入戶率和到位率達到95%;主推品種和主推技術到位;輻射到位。通過示范片建設活動,帶動了周邊群眾積極發展玉米生產;物化補貼到位。為核心示范區免費提供肥料補貼和農藥補貼。同時組織技術人員,以示范區的重點農戶為依托,圍繞推廣的品種及配套栽培技術,廣泛開展多種形式的技術培訓。在玉米生產的關鍵環節,組織專家和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進行實地指導,確保技術進村入戶到田,提高農民群眾的種植技術和水平,確保糧食高產穩產。四是穩步推進鄉(鎮)“兩站”試驗、示范和高產攻關田建設。每個鄉(鎮)“兩站”通過承包托管等方式,建立試驗、示范田和高產攻關田,規定產量指標,明確主推技術,并對其進行插牌立標,使高產示范田充分發揮示范帶頭作用,促進糧食增產。
2 影響糧食單產水平的主要因素
近年來,榆樹市糧食單產雖然有了大幅提高,但在糧食生產中仍然存在著許多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是耕作模式不合理,耕作粗放。導致耕地可持續生產能力降低,土壤肥力逐漸降低,中低產田增多;二是糧食種植還是傳統的“天養”農業,基礎設施整體水平不高,配套不全,遇到災害性天氣,直接導致產量降低;三是雖然農民種糧的積極性較高,但是后勁不足,特別是取消玉米保護價后,農民種糧積極性受挫;四是作物生育后期的病蟲害防治不及時。農民糧食種植初期,比較在意防治作物生育期內的病蟲草害,但到后期則忽視病蟲害的防治,導致單產水平下降。
為了進一步提高榆樹市糧食單產,一方面依靠科技的進步和指導,另一方面取決于政策的導向,只有農民的種糧積極性提高了,才可提高糧食產量。
3 提高糧食單產水平的建議
一是改變耕作模式,提高復種指數,調整種植結構,改造中低產田;二是采用適合本地的優良品種,改進栽培技術,挖掘單產潛力;三是調動農民積極性,主要在糧補政策上要進行適當的調整。目前都是按種植面積進行補貼,如果按照實際面積補,會調動更大的種糧積極性。另外,近兩年補貼提高的幅度趕不上農資價格的上漲幅度,在一定程度上削減了糧補的作用,農民種糧積極性受到影響;四是抓好成果轉化,充分發揮科研技術人員的作用,加大先進實用技術的推廣力度,實現良種良法的配套,把專家的實驗產量變成農民的現實產量;五是強化病蟲害預測預報和統防統治,做好病蟲害的防治工作,減少病蟲害損失,保證糧食產量;六是機械化的水平高低將影響整體生產效率和效益。榆樹市作為農業大市,只有提高機械化程度,做好農機農藝相結合,才能提高生產效率和效益,從而實現增產穩產。
4 結語
確保榆樹市農業生產資料與糧食生產的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局面,不僅要依靠科技進步、物質和勞動力的投入,同時還要依靠制度和政策的創新。以科技為手段,以調動農民積極性為前提,以政策扶植為輔助,將農機農藝有效結合,做好病蟲害的防御工作,多措并舉才能提高糧食的單產水平。
參考文獻
[1]崔淑艷.吉林省玉米高產栽培模式的探討[J].種植養殖,2011,(21).
[2]劉玉濤,王宇先,等.寒地玉米高產栽培模式初探[J].作物雜志,2011(05):100.
[3]張相波,玉米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3,(06):22.
[4]呂冬梅,鄭哲,等.提高農安縣糧食單產水平的對策與建議[J],科學種養,2014,(07).
[5]金京淑,劉妍.吉林省糧食單產影響因素分析[J].吉林農業科學,2010,35(03).
作者簡介:楊淑玲,本科學歷,榆樹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農藝師,研究方向:農技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