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樂峰 宋雅娟
時常能聽到這樣的疑問:發展航天,對百姓的生活有什么用?在有的人看來,航天技術高高在上,與日常生活相去甚遠。實際上,航天技術早已“下凡”,飛入“尋常百姓家”,服務著我們的國計民生。
為國家信息安全鑄盾
據統計,中國93%的計算機仍使用Windows操作系統和Intel處理器,而近年發生的Windows藍屏、Windows XP停止提供服務、“棱鏡門”等事件,頻頻敲響了信息安全的警鐘。
“處理器是計算機的‘心,操作系統是計算機的‘魂。可以說,長久以來我們的信息安全命脈始終握在別人的手中。”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706所研究員蔣志翔說。
為全面推動安全可靠的信息技術和產業發展,航天科工集團按照專業化生產和規模經濟的要求,整合集團內外部相關實力單位的技術,形成覆蓋CPU芯片、操作系統、中間件、應用軟件等在內的完整產業鏈,承擔起“自主可控”的重任。去年7月1日,我國首個涉及上千臺計算機的自主可控安全網絡和信息系統,在集團投入試運行。
此外,航天科工集團經多年打造的“金稅、金卡、金盾”三大系統,被譽為新稅制“生命線”和“撒手锏”,成為打擊偷漏稅的一柄“利劍”,服務著國家經濟安全。
樹立“智慧城市”樣板
“城市,讓生活變得更美好。”但究竟什么樣的城市,才是我們所期待的呢?
在航天科工智慧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周翔看來,智慧城市是這樣的:一個生活在智慧城市的人,手握移動終端,輕輕觸摸一下屏幕,即可完成醫院掛號;將有一套食品藥品安全監測系統,實時跟蹤食品和藥品的“行蹤”;“交通流”合理分布,人們可以規劃最優出行路線。
“航天科工的智慧城市建設理念深度融合了信息技術和城市管理,有巨大的優勢。”周翔說,復雜的系統工程是航天科工的傳統優勢,航天科工還擁有亞洲最大的系統仿真中心,這為智慧城市規劃仿真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哈爾濱作為東北老工業城市,地下管線繁多,再加上多頭管理、野蠻施工,曾出現一年挖斷百起管線、損失近億元的情況。航天科工集團帶著航天高科技技術進駐了老東北工業基地,開展哈爾濱智慧城市系列項目的建設。項目利用衛星應用技術,建立地面信號增強站,可以實現管線精確定位。建成的監控系統可以檢測管線泄漏、滲透、爆管,有效避免了挖斷、漏點隱患。
智能機器人挑起“智造”重擔
“中國制造2025”劃定了10個重點領域,包括航空航天裝備和機器人等。航天科工集團三院積極投身智能制造,以智能機器人為切入點,摸索具有航天特色的轉型升級之路。“近幾年,三院積極培育機器人產業。”三院院長李立新介紹,三院機器人的研發已經涵蓋機器人系統、人工智能等五大專業。打上“航天制造”標簽的機器人也已悄然走入諸多領域。
此外,面向反恐、偵察、排爆、核電站巡檢、煤礦巷道探測等方向,三院33所開發了中、小型移動類機器人。“機器人不需要休息,不要加班費,更不會跳槽。”當被問到為什么搞機器人研發時,33所智能機器人研究室主任張新華幽默地作出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