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圓
付費閱讀,微信早有打算
在不少用戶因《微信》的余額提現收費政策而鬧得沸沸揚揚之時,另一條和《微信》相關的新聞則在自媒體圈兒內引起了多方討論。
前不久,有傳言稱《微信》將在接下來推出付費閱讀、廣告傾斜、搜索加權、快捷關注和入原創庫等多種激勵機制,鼓勵原創內容在微信平臺上形成良好生態。不久后,微信方面也在青島站的公開課上證實了這一消息。
有微信內部人士表示,付費閱讀等新功能將采用“邀請制”進行內測,暫不對外開放申請。對于該功能的正式上線時間,微信方面則向媒體表示目前尚無具體行動時間表。
不久后,更多的細節也被曝出。網友提供的截圖顯示,功能上線后微信公眾號的后臺文章編輯頁面會添加一個“付費閱讀設置”的選項。如果作者將文章設置為“付費閱讀”后,讀者閱讀文章即需要收費。此時,免費閱讀內容字數會被限制在200字以內,而付費金額限制在0~200元人民幣之間。
事實上,在被曝出將推付費閱讀之前,微信團隊已經做了很多前期準備工作。

第一步便是完善支付方式,這個以“紅包”打開局面的支付平臺如今已經登上了國內市場的第二把交椅,而仍被熱議的提現收費也被很多人解讀為是《微信》下的“留客令”,暗示用戶用《微信》消費。這第二步嘛,自然是保護原創了。近一年來,《微信》在保護訂閱號原創內容方面下了很多功夫。截至目前,微信公眾平臺已經開通了原創聲明功能,設立了抄襲舉報機制,符合條件的賬號還將獲得集原創聲明、贊賞、評論和模板等組合功能。而在宣布推出付費閱讀的同時,《微信》方面還表示,接下來還將繼續在保護原創內容上發力,如開發原創庫、擴大原創保護范圍等。
有了強有力的支付手段微信支付,還在保護原創內容上下足了功夫,《微信》將要推出的付費閱讀看起來還是蠻靠譜的樣子。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不妨先來弄清楚《微信》為什么要倒騰這個付費閱讀。
付費閱讀,圖什么?
《微信》為什么要推出付費閱讀服務呢?騰訊官方的回答是:“我們希望以‘用戶+流量+收入的激勵機制,推動原創保護工作,讓原創內容在微信平臺上成為更有價值的服務。”
當下,微信訂閱號的內容,的確存在內容質量參差不齊、同質化嚴重,以及信息過載、用戶閱讀壓力太大的情況。打開《微信》一看,很多用戶的訂閱號列表里面滿滿的都是紅色角標。保護原創可以一定程度上過濾掉部分冗余信息,而收費閱讀則可以培養高端內容,提升訂閱號內容的整體水平。《微信》想要改變的是訂閱號當下的混沌狀態。
然而,刨去官方這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之后,還有一個簡單直接又讓人無法反駁的回答:為了錢!自2011年上線以來,如今《微信》已經擁有了超過6億的活躍用戶。如何將巨大的流量變現,成為了張小龍和他的團隊當下的首要任務。
馬化騰不久前在回應微信余額提現收費時就曾表示,轉賬每個月帶給《微信》帶來了3個億元人民幣左右的成本壓力,并稱“這個成本還在極速增加,無法承受。”有人認為對于市值1 500多億美元的騰訊來說,其核心產品每個月3億元人民幣的成本被認為是無法承受—這其實意味著騰訊已經不愿意在《微信》上大舉燒錢,想要回本。
事實上,《微信》的變現欲求在近一兩年已經表現得愈發明顯。先是引入游戲,搞一波“全民打飛機”刷屏;隨后又在APP中增加京東和大眾點評的高等級入口,為這二者導流;接著引入了朋友圈廣告,讓看廣告成為了微信用戶的一種生活。而近期先后出現的紅包照片和提現收費等,同樣都是類似的嘗試。
值得一提的是,騰訊曾在2014年收購了盛大文學,這讓其在文學內容平臺方面羽翼漸豐。有意思的是,微信團隊也曾在去年推出了一款口碑尚佳的閱讀APP《微信閱讀》。目前看來,微信的付費閱讀可以給這些內容提供一個全新的出口和活力渠道,它們也的確難逃瓜田李下的嫌疑。而從QQ的“鉆”系列業務風光無限的歷史來看,騰訊也的確善于直接向用戶收費。
誰會為付費內容買單?
說了這么多,那這微信付費閱讀是否靠譜呢?對此,我們認為并不樂觀。

從內容上來講,為了方便讀者快餐式閱讀,如今訂閱號所發布文章的篇幅普遍都不長,大多集中在1 000字左右。不僅如此,每篇文章基本都是獨立內容,連載的只是少數,而用戶也很難有耐性在訂閱號里等待連載內容。更重要的是,目前大部分訂閱號的內容均是由運營者搬運而來,這些內容大多在發布之前都已經出現在了其他平臺。
一方面,內容妥協于篇幅無法深入而大多浮于表面;另一方面,內容本身并不新鮮也很少將《微信》當作獨家首發平臺,缺乏獨缺性。此外,訂閱號文章的閱讀體驗一直備受質疑,文章的表現形式也比較單一,也限制了作者的發揮空間。去年下半年就曾有數據顯示,不少訂閱號的閱讀數已經出現明顯下降,極端的已下降20%~50%不等。
這樣的內容,顯然是很難激起用戶付費閱讀的欲望的。至少目前,訂閱號中還很少有文章能夠吸引用戶付費閱讀。那么在付費閱讀功能推出之后,這樣的內容是否會出現呢?同樣是不容樂觀。隔壁淘寶此前宣布拿出20億元人民幣打造自媒體,然而直至如今也并無太多建樹可談。況且,專業化、成體系的內容產出需要更多的前期投入,同時受眾群體也更少,門檻太高導致其成不了主流。
相反,在付費閱讀功能上線之后,很多“幺蛾子”或許更不可避免。一些更標題黨的內容肯定會出現,以“詐騙”用戶微信錢包中的零錢,甚至刷閱讀量的事兒也會出現。
而從微信用戶的角度來說,付費閱讀也未必會讓訂閱號的用戶體驗更好。當打開訂閱號列表,在一堆冗余信息中好不容易發現一篇看似還不錯的文章,然而卻要付費,且付費之后或許還會發現文章不值票價,甚至只是個軟文。很難講,這是提升了用戶體驗。此外,用戶還可能要面對付費文章推廣所帶來的信息騷擾。
最后,對于訂閱號的運營者來講,付費閱讀的方式要遠比“免費+廣告”的模式來得困難。放眼全球,目前也僅有《紐約時報》和《金融時報》等頂尖媒體可以通過單純的內容付費賺到錢。能不能生產出讓用戶愿掏腰包的內容還另說,采用付費模式之后,用戶關注訂閱號的成本會明顯上升,打開訂閱號列表的動力被削弱,這對于當前本就“漲粉”不易的公眾號模式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用戶不愿意直接向內容付費,至少大部分用戶不愿意向目前的訂閱號內容付費。那么,誰最有可能向優質的原創內容付費呢?有人給出答案:其他的訂閱號運營者和文章的支持者。
將微信閱讀付費模式變成轉載付費,即讀者通過付費的方式獲得優質內容的傳播權,看起來是一個更合理的方案。一篇文章的內容若能夠觸發讀者的轉載需求,至少說明內容本身的質量是過關的。付費轉載可以讓訂閱號當中的優質內容在用戶之間流通的同時,減少了同質內容給用戶帶來的閱讀干擾,真正做到內容為王。此外,這也符合給優質內容提供對應回報的基本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