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前不久,國家發改委和央行宣布下調刷卡手續費。毫無疑問的是,這一規定的實施將重新“分割”圍繞著整個“刷卡”產業鏈的不同機構的利益蛋糕,并加速第三方支付行業洗牌的到來。
對實體經濟而言,重大利好
筆者個人認為,整個政策的實施其實最大利好的是商戶,最直接的好處就是運營成本將減少。而受到較大沖擊的則是銀行、銀聯和第三方支付等機構,圍繞著發卡和刷卡帶來的收入將大幅減少。最后,對持卡人來說,其實基本沒有影響,因為通常刷卡產生的費用將會直接由商戶承擔。
此外,據發改委和央行的測算,下調費率后,每年各類商戶可減少的刷卡費用達到了約74億元人民幣。恒豐銀行研究院執行院長董希淼表示:“這個政策的實施設定了兩年的過渡期,在過渡期保持刷卡費率水平總體穩定。我判斷銀行中間業務收入并不會因此受太大影響。”而對銀行來說,需借助用卡環境的改善和客戶黏性的增強,提供形式多樣的金融服務,如信用卡分期和商戶融資等,在刷卡手續費之外獲得更多的厚利型收入。在經濟增速下行的大環境下,各類商戶利潤呈下滑之勢,下調手續費與“拉動內需,擴大消費”以及“減少流通環節收費”的國家政策相協調。
信用卡的盈利將受到沖擊
按照目前商業模式,銀行卡刷卡手續費主要是收單機構收取的收單服務費、發卡機構收取的發卡行服務費和銀行卡清算機構收取的網絡服務費。分別以發卡行、收單行與銀聯按照7:2:1分配。假設工行卡到浦發POS機上刷卡,產生10元人民幣的手續費,那么工行拿7元人民幣,浦發拿2元人民幣,銀聯拿1元人民幣。
盡管刷卡交易費只占銀行卡手續費收入的一部分,但隨著POS收單業務的快速發展,也會影響銀行的收入。根據東方證券測算的結果顯示,23%~24%的手續費折讓將平均降低上市銀行凈利潤約1個百分點。零售型銀行受到影響將更大。
也就是說,以后同樣是刷卡消費1 000元人民幣,若刷借記卡,商戶可能需支付手續費2元人民幣,刷信用卡,商戶可能需繳納手續費5元人民幣。商家很可能拒絕消費者刷“費率高”的信用卡。
一位銀行信用卡部門負責人也曾公開表示,相比國外高額刷卡手續費,國內手續費本來已很低,信用卡業務盈利水平將受較大沖擊。國外信用卡中主要通過差異化服務和對風險管理盈利,國內主要通過手續費方式獲利,手續費下降將變相促使銀行提高自身的盈利結構、盈利模式和盈利能力。
加速第三方支付行業的洗牌
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已獲得央行《支付業務許可證》獲準從事銀行卡收單業務的支付機構共62家,其中全國收單牌照43家,地區性收單牌照19家。但目前國內的第三方支付市場兩極分化比較嚴重。
與此同時,眾多中小支付自主開發和創新能力較弱,缺乏核心競爭力,價格戰、業務外包和套碼等違規行為屢禁不止。業界人士認為,政策會讓規模大的第三方支付機構更強,規模小的則可能被收購,從而使行業集中度更高。而新規定的實施將進一步壓縮第三方支付機構的生存空間。
有專家稱,費率降低將加劇第三方支付行業洗牌。對不夠規范的第三方支付機構來說,違法套碼的空間將不在;對業務同質化、盈利模式單一的第三方支付機構來說,盈利空間也進一步被壓縮。
按照行業目前的情況,第三方支付機構年收入在3 000萬元人民幣以上,就勉強可以運轉。“3 000萬元(人民幣)是個平衡點,只要達到這個收入,機構要融資就容易很多,低于這個數就很難維持。新規定一實施,估計有一批第三方支付公司要倒閉。”一位第三方支付機構負責人稱。
此外,互聯網支付受到影響較小,目前的費率是千分之六,但不排除部分商戶以刷卡費下調為由要求支付寶、微信支付等知名第三方支付平臺降價。
對此,筆者認為支付寶的壓力可能更大,因為其在線上支付和移動支付處于行業龍頭地位,不排除競爭對手以降價挖墻腳。而支付寶基本不會主動降價,更不用說在線支付了—這將是導致其壓力增大的主要原因。
總之,新規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是對整個第三方支付行業有利的,而第三方支付機構們現在應該做的就是根據商戶的情況在政府規定的價格額度內自主提出更具靈活性的定價—這樣不但能更好地拓展商戶,還能打造出個性的差異化服務。
隨著場景化應用的不斷拓寬,商戶需求也不斷改變,他們不再需要單一的收費業務,而是需要一整套集成化的綜合服務。下調刷卡費率的實施,就是變相告知第三方支付機構們,必須加快創新的速度,為商戶和消費者提供綜合化的金融服務。這也必將加速整個行業洗牌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