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景看淡,移動醫療九成或將成炮灰
宣判死刑的說法有些夸張,畢竟阿里健康背后是財大氣粗的阿里巴巴(以下簡稱“阿里”)。而阿里有足夠的實力和資源支持阿里健康繼續發展,比如計劃多時的向它注入天貓醫藥館。但很現實的一點,阿里企圖通過從藥品電子監管入手掌控中國藥品零售和流通大數據的作法已經破產,而阿里健康的規劃發展也受到了嚴重的挫折。從阿里健康的命運中,我們或許可以窺探到如今移動醫療的困難所在。
與其他行業轟轟烈烈的“互聯網+”相比,醫療行業卻顯得平靜了許多。除了以單純的銷售為主導的藥品電商發展比較迅速外,其他的移動醫療卻一直難以推廣。比如最受大家關注的互聯網問診,更是進展緩慢,只有烏鎮互聯網醫院一家尚在試點之中。
最近還鬧出個的丑聞,有報道稱近日多名網友反映,自己在《好大夫在線》APP等“網絡問診”時接連遭遇“變相索要紅包”和“患者隱私難以保障”等一系列問題。而據了解,多款移動健康APP都有類似的行為,以此激發醫生的積極性、提高平臺的活躍度。由于能從中提升醫院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大多數醫院也默許自己的醫生注冊各大移動健康平臺的行為。
目前進入移動醫療領域的多是互聯網創業項目,而真正的醫療主體對此興趣不高或不愿投入。盡管摸索多年,現有的移動醫療項目卻一直未能拿出適合中國國情的商業模式。只會“燒錢”圈地、不會賺錢求發展,已經成為整個行業的隱憂,業內甚至開始出現“九成移動醫療企業將成炮灰”的悲觀論調。
移動醫療陷入困境的原因何在
一邊是患者有著旺盛的醫療需求,一邊則是躍躍欲試的創業者。為何看似理應蓬勃發展的移動醫療卻面臨著困境,制約其發展的原因有哪些呢?
首先,醫療資源的短缺矛盾難以解決,移動醫療最大的矛盾是缺乏優質醫生。目前中國的好醫生是稀缺資源,主要體現為兩個集中,一是向少數大城市集中,二是向少數大醫院集中。真正專業能力強的好醫生都集中在大城市的少數大醫院中,他們甚至都根本沒時間來開展移動醫療服務。
其次,移動醫療規則應由誰來制定,數據安全問題如何保障,這也是阿里健康從國家藥品電子監管碼項目出局的一個重要原因。藥品企業擔心的是,阿里健康代運營整個藥品電子監管碼系統,整個行業的大數據為其所有,而藥品企業本來就是這些數據的生產者,在付出相應服務費之后反過來卻需要為此而高價買單,使得他們心有余悸,引起了集體反彈。那么,未來移動醫療的規則誰來主導?數據的所有權歸誰所有,如何保障數據安全和用戶隱私問題?等等這些,都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再次,消費者觀念轉變問題,習慣了所謂互聯網免費模式,醫生的技術價值難以得到社會的認可。以前面說到的《好大夫在線》紅包風波為例,大夫為患者提供了專業的咨詢服務,收取報酬無可厚非。限于現有規定,平臺方只能以虛擬禮品的方式來激發大夫的積極性。而消費者普遍缺乏醫療服務價值觀念,反而認為大夫在變相索取紅包。數元至十數元人民幣的贊賞,只是對大夫付出勞動的象征性認可,離所謂紅包相去甚遠,但仍然引起爭議,這表明社會對醫生專業技術的價值認可程度之低。



如何才能促進移動醫療走出困境
那么,移動醫療如何才能突破瓶頸,走向更大的發展呢?
首先,建立分級醫療體系,更合理地分配醫療資源。目前大醫院的資源緊缺,而很多社區基層醫院卻面臨業務萎縮。原因是很多社區基層醫院就能看好的病人出于心理因素,紛紛跑到大醫院求醫。事實上,大部分病人的病情,在社區基層醫院就可看好,甚至通過移動醫療就能方便就診。實施分級后,大醫院的壓力減少,醫生資源得以調配,而社區基層醫院的資源也得到更充分的運用。
其次,移動醫療創業者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醫療服務這一個環節上,可以嘗試拓展更廣闊的市場空間。按照國際醫療衛生會員組織(HIMSS)的定義,移動醫療(mHealth)是指通過使用移動通信技術—例如PDA、移動電話和衛星通信(當然也包括了互聯網)—來提供醫療服務和信息。移動醫療應用覆蓋了基礎護理、公共衛生研究、急救護理、慢性疾病管理和自助醫療服務等多個領域。在這些領域,創業者都可以去大膽嘗試,像基礎護理等尚未有嚴格的政策限制,其市場前景大有可為。
當然最重要的是,相關創業項目要盡快走出只管圈地、不顧商業模式的怪圈,回歸到如何為用戶創造價值的核心問題上來。否則,只能掛號和查詢的移動醫療難成氣候,更無法橇動傳統醫療的市場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