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博鰲亞洲論壇IT領袖圓桌上,百度總裁張亞勤提出“智能+”的發展思路,認為這是“互聯網+”的延伸和下一站。科技行業發展太快,“互聯網+”這一概念進入大眾視野是在2015年兩會上,距今剛好一年。“智能+”究竟是什么?人工智能真的會像互聯網一樣去滲透到各行各業嗎?
與“互聯網+”概念類似,“智能+”指的是人工智能技術正在與各行各業結合,幫助各行各業進一步升級,優化效率、創造價值。互聯網解決的核心問題是連接,人、信息、物體和服務之間的連接。智能的核心則是讓這個世界更加“聰明”:世界運轉得更有效率、機器能完成更多任務。例如出行行業因為人工智能技術,可以更好地進行司機調度和路線規劃;再比如電商行業因為人工智能技術,可以更好地理解用戶和提升運營效率。
在筆者看來,“智能+”更像是“互聯網+”的升級,就像WEB2.0和互聯網的關系一樣,在互聯網基礎上增加了Social、Local和Mobile的特性。大數據、云計算和物聯網這三個基礎產業的發展促進了人工智能的成熟。盡管這三個產業已存在多年,但它們真正被規模化應用是最近幾年的事情,尤其是隨著IoT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設備聯網,通過傳感器采集數據并與世界交互,產生更多的“云+端”需求和更多的大數據。這三個產業的成熟,為人工智能奠定了基礎,而這三個產業的基礎又是互聯網,因此在我看來“智能+”更像是“互聯網+”的升級,堪稱“互聯網+2.0”。
可是,在許多人看來,人工智能是科幻片中的炫酷技術,像AlphaGo下圍棋戰勝人類這樣對人工智能的應用是很難落地的。相反,關于人工智能的落地,百度做外賣、阿里巴巴賣東西、微博做廣告以及騰訊做社交,其實都應用了大量的人工智能技術。因此,行業和企業必須重視更“務實”的人工智能技術,想辦法將其應用在業務之中。如果一項技術的應用需求沒有被激活,這個技術就不會有大的發展,尤其是革命性技術。人工智能未來必然會成為一次生產力解放,現在急需更多行業來嘗試這一生產力,才會反過來推動其進一步發展。人工智能還將帶動物聯網、大數據和云計算產業的發展,形成互相協同的正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