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夢陽
2016年元旦假期過后的第一天,去哪兒網宣布由諶振宇接替莊辰超擔任去哪兒網新一任CEO,去哪兒網的領導層全部換血。得到這樣的消息,筆者并不感到驚訝,這可以說是2015年合并潮下的必然結果。其實2015年出局的遠不止莊辰超一人,這些出局的大佬們恐怕在選擇投入資本懷抱時,就有了相應的覺悟。資本顯然沒耐心坐看各領域的小巨頭們“燒錢胡鬧”了,它們主導的合并潮就一浪接著一浪。2015一年,我們時常能看到兩家曾經水火不容的對手公司宣布聯姻,雙方對外承諾絕不裁人,業務互補。結果,可能隔天就有一家公司的創業團隊被掃地出門。
是人都不希望自己辛苦創下的基業,拱手送給他人,但堅韌不屈與死纏爛打只是一紙之隔。與其跟資方死纏爛打,不如好好想想,怎么才能盡可能的避免“出局”。首先,控股權就是王道,當創始人手中持有的股份少于50%,這家公司就已經不是他說了算,甚至有可能被踢出公司。其次是居安思危,想好退出機制。只要你仔細研讀2015年幾位失意大佬的故事,你會發現,他們先知先覺,早就為自己準備了退出機制:于剛退出一號店后專心做起了“1藥網”;呂傳偉套現成功;楊浩涌轉身玩起二手車;莊辰超在任內時就精打細算地投了不少項目。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顯然這群大佬們深知狡兔三窟的寓意,也了解引狼入室的后果。
如今,大部分創業者主要通過資本方的投資來完成創業的資本的支持。但投資人投資不是做慈善,資本逐利的本質不會改變。不過與資本同行,創業者們還是且行且珍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