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連續創業者的再創業
要說《作業盒子》的故事就不能不說到一個人,他叫劉夜,《作業盒子》的聯合創始人兼CEO。劉夜是個連續創業者,在大學時期,他就開始了自己的創業。大一時,他賣衣服一天能收入1萬多元。到了大二,他開始幫別人做網站。雖然不是計算機專業出身,但學金融的劉夜卻對計算機技術特別偏愛,他的計算機水平甚至超過計算機專業的不少人。那年,他賺了六七十萬元。而在大三,劉夜注冊創立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因脈科技。還沒畢業,因脈科技的年收入已超200萬元人民幣。可幾年后,劉夜發現:“因脈科技在市場中最多能做到一兩億元人民幣的規模,而這并不能滿足我。”于是,他開始尋找新的項目。

一開始,劉夜把目光投向了互聯網醫療。可是在經過幾個月調研后,他發現做互聯網醫療需要深厚的人脈,自己和合作伙伴動用所有關系,只聯系到大約100名大夫,這顯然是不夠的。恰在這時,他接觸到了在線教育行業,他發現可以用互聯網技術改造我們傳統教育里一些比較薄弱的點,為老師減負,用大數據來實現因材施教,提高學生學習成績。同時,在2014年,在線教育開始高速發展。尤其是在K12(指從幼兒園到十二年級)領域,全國中小學生共有1.7億人,這是一個萬億級的市場,一個全新的領域,他非常看好這個市場。于是,他定下決心,發揮自己在互聯網領域打拼多年的經驗,在在線教育的K12領域再創業。
把“作業”當成突破口
2014年,劉夜離開了因脈科技,并和自己的好友—時任百度戰略合作部總經理的王克,以及時任英特爾中國區教育負責人的賈曉明一起,于當年7月成立了“作業盒子”團隊,計劃在在線教育領域大干一場。
既然要創業,就需要一個可以切入市場的切入點。但是,在線教育這個市場的切入點實在太多,到底要選哪一個好呢?經過一番研究,劉夜和他的合伙人發現,“作業”可能是一個非常好的切入點。首先,“作業”雖然看似是一個“細分”的概念,但卻能夠連接起老師、學生、學校和家長多個方面。按照全國有1.7億中小學生計算,其背后的關聯人群有5億人。其次,各方會圍繞“作業”形成一個高頻互動的“強關系”,并且能夠形成和沉淀大量的數據。比如,老師出題的數據、學生做題的數據以及對學生做題結果進行分析的數據等,掌握這些數據對在線教育的發展和進化十分重要。所以,通過分析劉夜發現,“作業”看似是個小問題,實際上是一個背后蘊藏巨大用戶量的市場。



除了巨大的潛在客戶群之外,劉夜和他的合伙人在分析的過程中還發現,“作業”對于用戶來說也是一大痛點。對于學生來說,從初一到高三,平均每個學生需要做數萬道題,但在這其中,有一半以上的題都是重復的,可能并不需要。但因為老師沒有一個工具實現學情分析,就只好通過題海戰術,讓學生把知識掌握得更牢固。而對于老師來說,同樣存在著批改作業的痛點,這不僅是一個費時費力的機械性工作,而且還非常容易出錯。除此之外,由于沒有時間進行數據分析,老師對學生在作業涉及到的知識點上的正確率也沒有一個清楚的認識,只有模糊的概念。只要能利用互聯網技術,解決這樣兩個痛點,劉夜覺得,自己新的創業項目肯定大有可為。
用產品連接用戶
有了方向,有了痛點,接下來就是要通過產品來解決這個痛點,贏得用戶的喜愛。在經過一番設計之后,劉夜和團隊對產品有了新想法。首先,要做超級題庫,讓不同區域使用不同的教材的各科目老師都能在自己產品的題庫里找到和他們教學匹配的題目來布置作業。其次,讓作業徹底電子化和移動化,讓老師隨時隨地出題、批改和講題,讓學生也可以隨時做題,并及時收到老師的回復。再次,為老師和學生生成一系列作業數據,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作業解決和學習提高方案,同時幫老師提升教學效果。
2015年3月,劉夜和他的團隊正式向市場推出兩款APP產品,一款是旨在提高小學生數學口算能力的《速算總動員》,另一款是旨在對初中及高中十大科目作業進行分析與優化的《作業盒子》,老師和學生只要分別下載不同的客戶端(“老師端”與“學生端”),就可以實現配合使用。但在這兩款產品上線之初,劉夜和團隊卻遇到了一個難題,那就是老師、學生和家長對相關領域的技術以及他們的產品并不了解,不愿意使用。為了獲得用戶,也為了盡快在市場中站住腳跟,劉夜和團隊成員們選擇了一種最簡單直接的辦法,那就是上門拜訪,同學校、師生以及家長進行面對面溝通。在那段時間里,他們總共拜訪了上百所學校,三百多名老師,以及十多位教育行業專家,并在現場手把手地教老師們使用。后來,團隊還開設了24小時熱線,專門對老師們提出的問題進行指導。
通過與師生、家長和學校的互動溝通,《作業盒子》開始逐漸完善,逐漸開發出更多新的功能。漸漸的,一部分學校和老師開始先行試用起來。而隨著用戶體驗的不斷改善,越來越多的老師開始接受移動互聯網教育技術,通過口碑傳播,團隊的產品實現了互聯網產品的“自傳播”。截至2016年1月,《速算總動員》和《作業盒子》兩款APP在全國的下載總量已經超過200萬,全國32個省市區,400多座城市,共計14 000多所小學的初高中都在使用這兩款產品。其中,《速算總動員》下載量超過150多萬次,日活躍率達到30%,《作業盒子》下載數超過50多萬,日活躍率達到20%,并且兩款APP月留存率都達到了50%。

未來,要保持領先
目前,產品已經逐漸走上軌道。對于未來,劉夜認為,在K12領域大數據會成為數據入口,形成數據平臺。對此,團隊有著十分清醒的認識。目前,《速算總動員》和《作業盒子》兩款APP每日新增5 000萬條答題數據,總共已經累積了200億條數據。根據這些數據,2015年12月,《速算總動員》在國內率先發布了一份《2015年中國小學生在線口算能力數據報告》。在這份報告中,描繪了全國各省市小學生在線口算能力的“坐標圖”,分析了移動互聯網情勢下,老師在線布置口算題和小學生在線完成口算題的行為趨勢,為老師完成教學目標提供了有益的參考,受到了廣大老師用戶的好評。
除了大數據之外,面對目前在線教育行業大佬紛紛入局,競爭日益激烈的態勢,劉夜認為專注于用戶和產品,在賽道上努力保持領先,是應對一切競爭的最有效方式。不過,雖然國內在線教育領域火爆異常,但在劉夜看來,這個行業想要真正發展起來還需要兩年的時間。2016年,市場上的在線教育公司將紛紛跑馬圈地,優秀公司將獲得大量用戶,構建起用戶壁壘。到2017年,市場上將出現大批實力出眾的在線教育公司。而對于《作業盒子》團隊來說,他們接下來的目標是在2016年里,努力讓自己旗下兩款APP的用戶量達到千萬級。同時,他們在2016年開始嘗試“商業變現”,將基于學生留下的作業數據,通過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解決方案,來構建商業變現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