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
刷榜則生,不刷則死
在去年的這個時候,本刊曾報道過關于手游圈刷榜以及刷榜公司的情況,雖然當時由于App Store排行榜算法的頻繁更改,以及業內對于惡意刷榜的抵制,讓刷榜和刷榜公司受到了重創,但這并沒有將其置于死地。就在今年年初,App Store上的刷榜情況相比去年可說是更為嚴重,一天一個樣的App Store付費榜已然成了雜亂的菜市場,只要有錢誰都能坐上第一的交椅。

如今網易和騰訊等幾家公司的重量級手游產品占據了App Store暢銷榜,而這些手游大作每日的收入也已經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的水平,想要刷暢銷榜的其他游戲,刷榜者每一天的投入可能要達到幾十萬元人民幣甚至更高。因為在暢銷榜刷榜已經變得十分的困難,所以刷榜者們瞄準了刷榜成本相對較低的付費榜。據了解,目前國內的刷榜公司的數量相比去年還要多,而且刷榜價格也水漲船高,去年刷進付費榜前20名大概只需要幾萬元人民幣,而到現在已經高達十多萬元人民幣了。有業內人士透露,在去年8月的時候,一款手游產品在App Store的單日付費下載量達到500多人就可能進入付費榜前30名,而到了9月,單日付費下載量達到900多人,才剛剛有可能進入付費榜前30名。到如今一款手游想要進入付費榜前30名的話,那么它的單日付費下載量得達到1500多人以上,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里,付費榜排名的同樣位置所需要的人數增加了這么多,而這正是刷榜所導致的結果。
刷榜的手游和刷榜公司越來越多,一款新手游上市后,若是既沒能獲得App Store的推薦,又沒有選擇刷榜,那么玩家基本上是不可能在排行榜中見到這款手游的,這也逼得手游開發商和發行商去刷榜。
“付出”不一定換來“回報”
有人說:“在國內這樣超高飽和度手游市場,想要讓玩家在千百款手游中看到你的產品,你就得刷榜。”想讓玩家看到自己的手游作品的想法誰都有,但刷榜是一種非正當的競爭手段,并且其帶來的負面影響已經讓App Store這份原本的凈土變得污濁不堪。錯的事,不會因為做的人多了就會變成對的。
刷榜愈演愈烈反映了手游市場自去年開始的競爭的進一步白熱化的現象,大量的新手游涌入市場,導致榜單越來越難沖,而其中有實力的廠商也參與進來,致使榜單頂端顯示出一種類似“寡頭競爭”的效應。質量上乘的手游作品想要沖擊榜單的前5名,本不需要花費太多的資源和成本來買量,但其他的手游作品也想要通過刷榜買量來沖擊榜單,如此一來迅速激化了競爭,從而使刷榜的費用不斷攀升。其帶來的結果就是,有實力、有資本的游戲公司繼續加大力度刷榜,而對于那些沒有資本的中小型游戲公司則只能寄希望與App Store的推薦,因為燒錢刷榜,這些小公司是刷不贏大公司的。
說起來好像在這條刷榜生態鏈當中的刷榜公司賺得可是盆滿缽滿啊!可事實上在這個行業中依舊面臨著僧多粥少的局面。因為App Store對于排行榜算法的改變,只有“唯一的Apple ID+唯一設備ID+唯一手機號”才會被當前的審核制度視為“合法”,這大大提高了刷榜公司的刷榜成本,再加上在刷榜過程中的各種不可控的因素(如App Store商店臨時凍結國產游戲評論、其他手游同時沖榜以及被App Store下榜等),很多刷榜公司都是合作共同為一個手游刷榜,但刷榜公司在沒有完成刷榜任務之前,是無法拿到游戲公司的刷榜款項的。

停不下的惡性循環
到最后,手游發行商為了完成公司指定的指標,花大價錢刷榜,致使刷榜成本不斷上升,而一旦停止刷榜手游產品排名又會直線下降,因此只能繼續刷榜。巨額的刷榜費用不是中小型游戲公司能夠負擔得起的,即便是一些小公司決定用刷榜來沖擊付費榜,如果期間表現不好,晝夜之間便會消失在榜單之中,結果就是沖付費榜入不敷出,從而致使整個公司的崩盤。
想讓國內市場停止刷榜,基本是不可能的。如今對于中小型游戲公司來說只有三條路,在手游細分市場闖出一片天;高價拿下優質IP吸量;最后則是出海。最后一條相比前兩條要來的輕松一些,如今也是最多游戲公司選擇的,大量的游戲公司選擇海外發行,放棄了國內市場。或許再過不到幾年,國內就再難看到新的游戲公司出現,只剩下幾家老游戲公司分食國內市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