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小超
日漸式微的人人網
作為國內互聯網創業者的元老級人物,陳一舟相比于同時代的人顯得不那么風光。和陳一舟同時代的人,馬云比他大5歲,馬化騰比他小兩歲,雷軍與他同歲,現在他們所創立的公司幾乎可以左右中國互聯網行業的格局。與之天壤之別的是,頭頂“中國版Facebook”的人人網從赴美上市之后就一直在走下坡路,如今人人網背靠的人人公司的市值已經從巔峰期的70億美元縮水為不到10億美元。
2005年,互聯網進入以用戶為主導而生成內容的Web2.0時代。此時SNS社剛剛興起,也就是在這一年王興創立了人人網的前身—校內網。校內網的初衷是為校園內的學生提供相互認識、相互交流以及舉辦活動等各方面的社交場景。這時的莘莘學子們首次感受到來自于SNS社交的驚喜和樂趣。

從校內網在2009年改名為人人網開始,它便跨出了校園這個范圍。人人網的愿景是“要為整個中國互聯網用戶服務”,于是它發布了“開放平臺”戰略。擴大服務范圍吸引了大量開發者入駐,期間有“開心網”、“糯米網”和“人人游戲”等優秀的產品被開發出來。這個時候的人人網可以說前路一片坦途。然而,開放平臺的細分市場戰略將人人網的“戰線”拉得過長,資金短缺問題困擾著人人網。為了謀求生路,人人網的“偷菜”游戲被迫下線、糯米網被出售給百度、56視頻被搜狐低價收購。
2013年,大幅虧損的人人網發布新版手機客戶端,以期“重返校園社交”。但是,已經流失大量用戶的人人網幾乎快淡出人們的視野。
人人網究竟錯在哪里?
首先看產品。無論是在移動端還是PC端,鋪天蓋地的廣告無孔不入,但產品的檢索功能卻備受詬病。不可置否,人人網的用戶體驗的確有問題,但也不至于讓人無可忍受。現在擁有大量活躍用戶的微博和《微信》同樣存在不少的廣告,然而在需求面前用戶只能選擇無視其缺點,產品體驗差并不是主要問題。
其次,再來看人人網的定位。從校內網到人人網,它將自己的定位從校園社區網擴展到全社會社區網,這個戰略似乎也沒多大問題,而轉型之后的人人網也是順風順水了一段時間。人人網的定位轉變非但沒有錯,還甚至是必經之路。錯就錯在人人網除了將定位轉型之外,它的產品和運營都沒有轉型,這就導致了它的用戶層面不僅沒有擴散到全社會,連本屬于它的校園用戶也流失殆盡。
說到運營,人人網的運營策略一直很糟糕。在內容運營上,它對于低俗內容的處理力度顯然不及競爭者。例如當《微信》朋友圈頻繁出現“集贊”和“抽簽”等內容時,騰訊果斷將其封殺,而人人網卻無動于衷。不僅如此,人人網在用戶運營方面缺乏對于原創的鼓勵力度,很少培養原生內容,這讓不少明星用戶轉移到其他平臺,普通用戶也隨之轉移。不難看出,人人網錯誤的運營策略才是它真正衰敗的關鍵。
直播不是新流量入口
根據人人網發布的2012年第二季度財報顯示,人人網的激活用戶達到了1.62億。2013年人人網的注冊用戶更是達到了空前的2.8億。而到了2014年,人人網的月活躍用戶量為4 400萬,到了2015年人人網并沒有主動公開其用戶量數據,并稱該數據不會輕易對外披露。想必人人網賬面上的用戶數據量已經沒那么好看了。
用戶流失嚴重的人人網寄希望于通過直播來作為開辟新流量的入口,但顯然直播難以擔此重任。一方面,火熱的直播市場已經成為巨頭主宰的領域,留給新進入者的機會不多,況且直播行業本身還未進入盈利期。即使是像陌陌和新浪微博依靠直播在衰落中崛起,也只算是少數社交平臺翻身的“勵志故事”。另一方面,人人網主打的特色“同學會”模式的直播已經不是新鮮事物,斗魚直播、熊貓直播以及映客直播等都在相關的細分領域涉足。更何況,這些直播平臺還有更多類型的直播內容供用戶選擇,吸引新流量何其容易?
目前,直播的收入來源主要依靠廣告和虛擬道具分成,二者都是建立在流量的基礎上。想要翻身的人人網,不僅無法與各大直播平臺正面交鋒來爭奪新流量,如何盤活以前的用戶群體也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不過,直播行業所面臨的前景十分廣闊,人人網的品牌影響力也實際存在,通過發力移動直播,能否激活曾經的用戶還是一個未知數。
每一次互聯網浪潮的來襲,人人網便會重新定位自己。現在的它頁面像微博、動態像《微信》、熱門像《秒拍》,沒有一點自己的特點。或許,做回自己才能讓它涅槃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