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樂
布局企業IM,微軟的野心沖著誰來?
Microsoft Teams(以下簡稱Teams)的發布其實早就有蛛絲馬跡。早在2016年年初,就有外媒曾經捕風捉影,宣稱微軟要花70億美金去收購Slack。但納德拉表示:“微軟完全有自己的實力推出類似服務,為什么非要買別人的?”。雖然Slack擁有超過400萬每日活躍用戶,但是Office 365月活躍用戶也有超過8 500萬,微軟只要妥善利用好自己的平臺,加上軟件本身不要犯蠢,想要取得優勢并不是難事。
因為年初時的這樁恩怨,所以從某些功能來看,微軟Teams就是為了狙擊Slack。我們不妨來看看Teams功能:Teams的工作空間與office 365的工具套件深度集成,可以實現文件共享,互發音頻或視頻交流;允許公司各團隊成員創建子團隊,員工可以在他們的個人分組中討論工作。此外,Teams還將在多個國家以18種語言,免費提供給Office 365的付費企業版用戶使用,預計全面上線時間在2017年一季度。目前,Teams的測試版可在Windows、Mac OS、iOS和Android平臺上運行。

相對于Slack,Teams最大的優勢就是支持嵌套消息,讓用戶可以在同一時間和同一空間里進行多個對話。這意味著用戶針對某個話題開始討論時,也可以參與其他話題交流。但是,Teams的缺點同樣非常明顯:它明確表示不適合單獨消費者使用,就差直接說不會理會個人用戶了,而且,目前還沒有提供免費版本。這一做法的風險非常大。
此外,說一個有意思的八卦—與Slack之間傳出緋聞的不僅僅是微軟,還有阿里巴巴。早在去年11月,就有傳聞說阿里巴巴旗下的《釘釘》要和Slack合作(阿里巴巴出錢,Slack出技術)。從這一點上來看,微軟和阿里巴巴在企業IM市場中的爭奪,恐怕是遲早會發生的。
Teams,中國之行未必好走
那么,如果假設Teams將大舉“侵入”中國,是否會對《釘釘》與《企業微信》這樣的企業IM工具產生威脅呢?
關于這個問題,其實關鍵還在于這些軟件的相似度如何。如果有自己的特色功能,那么自然能夠抓住一部分需要這些功能的用戶(當然前提是這些功能不被抄走)。但如果沒有相應的特色功能,用戶又何必舍近求遠呢?
咱們首先來看看《釘釘》—它同樣也是一個缺少私有化部署的應用,這點和Teams非常像。但是《釘釘》的功能都基本免費,只有部分針對企業的定制化需求才需要收費,而且大部分收入會劃歸ISV(獨立軟件開發商),《釘釘》自己收取的比例非常少。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來,目前《釘釘》還處于燒錢養平臺階段。但是反觀Teams,卻有一種上來就想要實現盈利的姿態。在中國市場,Teams面對一群已經習慣了看企業燒錢的消費者,想要純靠產品來獲得他們認可,恐怕并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
至于《企業微信》,則具有濃厚的個人《微信》風格,依靠增值服務、推送相關生活服務信息和商家分成收取廣告費,以及變賣廣告資源等來盈利。其實,用戶完全可以把它當成是一個簡潔版的《微信》來使用。從這兩大目前中國市場占有率較高的企業IM就可以看出,Teams少了騰訊的社交天賦,又與《釘釘》的特色高度重合,恐怕也不會愿意燒錢補貼用戶……。在中國,Teams恐怕很難吃開。
Teams,要把勁往哪里使?
在這里,咱們不妨設想一下,如果Teams想要玩過《釘釘》或《企業微信》,又應該把勁往哪里使?筆者個人認為,打“安全牌”是一個不錯的主意。
現在安全性已經成為了越來越多的企業所關注的焦點,甚至有一些旗下有社交應用的互聯網企業還嚴令禁止員工使用騰訊系的同類產品,以避免企業機密外泄。但是,能產出自己社交應用的互聯網企業其實并不多,而且并不是每款應用都適合企業內部使用,這時候如果有一款產品能夠靠安全性做到甚至連產品開發商自己都不能隨意獲得用戶的某些資料,那么對于許多企業來說,自然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更重要的是,安全是一種技術,而不是一個功能,并不是抄幾行代碼就能夠把它完完全全復制到自己的應用之中的。微軟如果能夠把Teams安全可靠的形象打入更多用戶群的心里,那么就會為自己爭取到越來越多的用戶。
現在企業IM其實已經進入了一個百家爭鳴的階段,微軟在這個市場中,已經失去了先機。究竟Teams是會像xBOX一樣,雖然失去先機,但還是能慢慢把市場奪回來,還是像Windows Phone一樣,就連微軟自己都嫌棄?考慮到世界互聯網市場的節奏越來越快,恐怕不久之后我們就會看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