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元
曬恩愛、曬寶貝、曬心情、曬發型、曬美食……無論是微博,還是微信朋友圈,我們的生活里每天都充盈著各種各樣的“曬”。
“曬”是一種自我表露
從本質上講,所有這些“曬”的行為,都是在向他人傳遞關于自我的信息。人們似乎天生就熱衷于將自己的信息展示給別人,心理學家將這種行為稱為自我表露。自我表露是一種進化而來的本能,它可以為我們帶來一些生存優勢,比如拉近和他人的關系、獲得反饋,讓我們可以改進自己的表現等。
美國哈佛大學的研究者發現,當人們表達自己的想法或描述自己的性格時,會激活大腦中名叫伏隔核和腹側被蓋區的區域。此前的研究已經表明,這些區域與心理上的獎賞機制有關;當人們從食物中獲得快感時,也會激活相同的區域。為了有機會獲得這種快感,研究中的被試者甚至愿意放棄更多的金錢報酬。可見,自我表露與食物類似,都是一種本能的需求。心理學家很早就發現,自我表露是人際關系的潤滑劑。當我們向別人透露與自己相關的信息、分享自己的想法時,彼此的關系就拉近了一些。而作為回應,對方也會透露一些與自己相關的信息。如此往復,形成良性循環,讓關系不斷深入。
“曬”可以減少現代人的孤獨感
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感受,社會越發展,人與人內心的距離似乎越疏遠。有研究數據表明,社交網絡其實可以減少人們的孤獨感。比如在一項柏林大學的研究中,研究者將大學生分成兩組,一組要求他們提高Facebook(社交網站)的狀態更新頻率,另一組則保持不變。一周之后,那些提高了狀態更新頻率的大學生,孤獨感出現了顯著下降,另一組則沒有變化。更有趣的是,孤獨感的下降與是否有人回復無關,只要增加了狀態更新頻率,孤獨感就會下降。歸根到底,人類是一種聚眾的動物,實際生活中的人際關系越是疏離,想把自己拿出去“曬一曬”的渴望就越是強烈。除了互窺、攀比等表層原因外,通過另一種途徑讓自己重新感受生活在“人間”的感覺,就成了很多人“曬”自己的理由。
“曬秘密”可以緩解心理壓力
在當今社會,“暴露隱私”似乎成了現代人的一種“時尚心病”。人的心理可以分為3個領域:一個是可以讓別人覺察到的部分,即自己知道別人也知道的層面,叫作“透明區”;另一個是不能讓別人發現的層面,即自己知道而別人不知道的部分,叫作“隱匿區”;還有一個是自己不知道而別人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的部分,被稱為“潛在區”。研究發現,這3個領域在一個人的心理總量中所占的比例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在生活中產生幸福感的能力。在健康的心理狀態中,透明區應該最大,隱匿區較小,潛在區最小。如果隱匿區大于透明區或者潛在區過大,都是不健康的心理狀態。由此可見,秘密越多,壓力越大。所以人們在不停地尋求著宣泄的途徑,把秘密以某種方式說出來,就是對壓力的一種釋放。
英國知名心理學顧問邁克爾·辛克萊博士說:“我們努力地把自己呈現給網上的世界,假裝自己一直都很開心并盡力保持這一狀態,這不但讓人精疲力竭,而且最終會讓人感到空虛。”所以,“曬”得太多不是“幸福”,而是內心的虛弱。如果能避免這些誤區,將真正有趣的東西分享出來,注重平等而高質量的交流,形成自我表露的良性循環。那么各種“曬”,將為我們的社交生活提供有益的補充。
(選自《百科知識》2014年第13期,有刪改)
讀后一品
對當下的年輕人來說,每天必做的事情是關注朋友圈的動態以及及時地更新自己的狀態,于是我們的生活就被各種各樣的“曬”包圍了。是什么原因驅動著人們去“曬”自己的生活呢?本文就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給我們科普了“曬”這種行為盛行的原因。
思有所悟
1.“曬”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2.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為什么人們會對“曬”這種行為樂此不疲?
3.文中的畫線句可否刪去?請結合語境分析。
4.閱讀本文后,你對各種各樣的“曬”有一個怎樣的認識?
5.你喜歡在網上“曬”自己的生活嗎?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