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長平
請大家看下面一篇習作:
媽媽這樣教育我
人們常說:“媽媽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如今,我真正地理解了這句話。
前幾年,我的奶奶得了膽結石病,需要住院開刀。媽媽聽了,非常著急,因為開刀需要很多錢。于是,媽媽四處借錢,讓奶奶住院。在奶奶住院的日子里,媽媽天天守在醫院里,給奶奶端茶喂飯。有一天,奶奶想吃西瓜,媽媽答應給她買。可是,當時正是寒冬臘月,西瓜很難買到。媽媽四處打聽,最后得知一個飯店里有儲存的西瓜,媽媽花了許多錢,買了一個大西瓜。回到家,媽媽顧不得休息,又把西瓜切成薄薄的片,榨成西瓜汁,再拿到醫院一口一口地喂給奶奶喝。這一口口西瓜汁是媽媽尊敬老人的一片深情。有時候,奶奶大小便失禁了,媽媽不怕臟不怕臭,又是換床單,又是為奶奶擦洗身子。在媽媽的精心照料下,在醫生的精心治療下,奶奶康復了,而媽媽因為操勞過度,身體瘦了一圈。多么孝順的媽媽呀!
媽媽是我最好的老師,她以自己的行動教育我應該怎樣尊敬老人。
上面的這篇習作,用樸實的語言、生動的事例,描繪了一幕孝敬老人的景象。文章以“媽媽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總領全文,用媽媽的一系列具體事例說明“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應該說是很不錯的作文。
不過,就題目與內容的聯系看,這篇作文還有明顯的缺陷。在《媽媽這樣教育我》這個題目中,“我”作為被教育的對象,應該成為“主角”,至少應該在文中出現,并以“我”的言行引出矛盾,由此突出媽媽對“我”的教育,這樣才切題。然而,小作者忽略了這一點,全文只記述了媽媽孝敬奶奶的事,“我”成了“旁觀者”,既沒有寫出“我”受教育的過程,又沒有描述出“我”思想感情的變化,更沒有利用“我”對待奶奶的態度設計矛盾,并與媽媽的言行形成對比,因此與題目的要求存有一定的距離。如把題目改為《孝敬老人的媽媽》,那么就非常切題了。
“媽媽”和“我”,是文中的兩個主要人物,也是矛盾的兩個方面。文章要突出“身教重于言教” ,“我”是必須“出場”的。只有寫出在對待奶奶不同態度這一基礎上的矛盾,才能突出媽媽對我教育的效果,才能符合本文題目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