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國時期的帝王墓葬雖然多繼承漢制,但因為時逢亂世,普遍呈現出簡化和承上啟下的特征。本文就是以安陽高陵為研究點探尋這一時期帝王墓葬的特征。
【關鍵詞】安陽高陵;薄葬;疑冢
一、三國時期墓葬特點
三國時期的墓葬制度大體上承襲漢代。在中國古代,大部分帝王都采取厚葬,這很大程度上與“孝莫重乎喪”、“以孝治天下”的傳統觀念有關,還有就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物質占有欲。但經過漢末的戰亂,社會經濟受到嚴重的破壞,統治階級的厚葬之風不得不有所改變。
這一時期魏、蜀、吳三國帝王墓葬不論是墓葬結構還是隨葬器物雖然與漢朝有相似的地方,但都在形制等方面有了新變化,特別是規模都有簡化的特點,也多采用了券頂的形制。
二、安陽高陵的特點
安陽高陵位于河南安陽市安豐鄉西高穴村,在曹操王都鄴城北城西12公里處,一般認為是魏武帝曹操的陵墓。
曹操是中國古代帝王中少有的薄葬派,他生前就反對厚葬,遺囑中明確說死后有“三不”:不建封土堆、不植樹、不隨葬金玉器物,并用《終令》、《遺令》的文字形式確定。其子曹丕也受父親影響,頒布了《終制》,表示要以堯、禹二帝之葬例作為自己的樣板,禁止厚葬,以達到“忠以利君,不愛以害親”的目的。
高陵平面呈甲字形,坐西向東是一座帶斜坡墓道的雙室磚墓,由墓道、墓門、封門墻、甫道、前后主室和四個側室組成,結構復雜,規模宏大。墓道為斜坡狀,上寬下窄,兩壁分別有七個臺階,逐級內收。墓道兩邊有9對南北兩兩對稱的磬形坑,每個磬形坑的內凹處各環抱一個不規則形坑,并各有一排東西向的柱洞。在墓道東端有一排南北方向排列的方坑,墓道東端右側有一長方形坑,墓葬中部有一條南北向的夯土層帶。
墓門為磚砌雙券拱形門,內有墓門,外有三道封門墻封閉。外層封門墻為豎放立磚,中層封門墻為錯縫橫砌,內層封門墻為斜立磚。甬道為磚砌券形頂,青石鋪地。墓室為磚砌,分前、后兩室。前室平面近方形,四角攢尖頂,青石鋪地。有南北兩個側室,其中南側室為圓券形頂,北側室為四角攢尖頂。主室與側室之間由甫道相連,并有門相區隔,現僅存門槽。后室為四角攢尖頂,有南北兩個側室,均為圓券形頂。
三、高陵的真偽與三國時期帝王墓葬的相關性
關于曹操墓地的爭議古已有之。因為曹操安葬時沒有封土建陵、隨葬品也不多,數百年后,簡單的曹操墓就湮沒在歷史的陳跡之中了。
從正式史料上可以發現,曹操當年不是秘葬,時人都知道曹操下葬議程是公開的。曹丕《為武帝哀策》中詳細記述了其父曹操出殯時的場景。這說明,曹操在殯殮時有整套禮儀,搭起了高高的靈棚,送葬隊伍齊整,出殯時更是有大排場,靈車是上飾羽藻的車,前排列有送葬的持節、挽歌、鼓吹、幢、麾、曲蓋的人員,旁邊還有執武器儀仗的介士等,送葬隊伍浩浩蕩蕩。據《全唐文》(卷十)中《唐太宗文皇帝祭魏太祖武皇帝文》,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太宗李世民親征高麗,路過鄴地時曾拜謁過高陵,并親撰祭曹操。
2009年12月底,高陵在河南省安陽市安豐鄉西高穴村被發現,專家對這些考古發現進行了多次論證,根據墓葬形制、結構及隨葬品時代特征,認為這座大墓年代為東漢晚期,結合文獻記載,判定該墓的墓主人為曹操,大墓即文獻中記載的高陵,并給出了六個依據佐證。然而,很多人對曹操是否葬于安陽、高陵的主人是否是曹操依然很有爭議。比如倪方六的《三國大墓》中就對曹操墓的真實性、地址表示強烈懷疑,堅持認為曹操墓是“被出土”。此外以《西高穴密碼》一書作者尹國興為代表的部分學者甚至認為,高陵的主人應該是是曹魏末代皇帝魏元帝曹奐。
不過雖然高陵的爭議不斷,仍然有很多證據足以顯示它的主人就是魏武帝曹操、并且符合三國特別曹魏時期帝王墓葬的特征。
首先,墓葬整體樣式、規模符合三國時代曹魏帝王墓葬的時代特征。高陵為多墓室磚室大墓,主墓室為四角攢尖頂,和洛陽發現的曹魏正始八年大墓墓頂形狀相同;其墓磚為特制的大型墓磚,和洛陽邙山上發掘的東漢大墓墓磚相同,甚至比它更大。結合出土陶器、東漢五銖錢、畫像石內容等多方面證據,專家們一致認定其為東漢晚期到曹魏大墓,而曹操逝于220年,正是這一時期。墓葬規模來看,其墓道長近40米,上口寬近10米,最深處達15米,寬度是已被認定為北齊開國皇帝高洋的灣漳大墓的兩倍還多,長度也多出10米,為帝王級別,與其身份相符,整個墓室深達15米,符合曹植《武帝誄》中的描寫。墓室整體規模宏大,氣勢不凡,也符合墓主人生前的地位特征。這一時期的其他主要墓葬如湖北襄陽城曹魏多室墓、洛陽曹魏正始八年墓均符合“磚室,由墓道、甬道、前室、過道、后室幾部分組成,通常在甬道或前室的兩側分別有側室或耳室,墓道基本為長斜坡,甬道為拱券,主墓室平面呈方形”等曹魏墓的基本特征,印證了高陵所處于的歷史時代。
其次,高陵中發掘的文物文字與歷史記載吻合。據《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記載,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五月丙申,漢獻帝封曹操為“魏公”;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夏四月,曹操被漢獻帝加封為“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逝世后,謚“武王”;同年十月,曹丕代漢自立,建立魏朝,追尊其父曹操為“武皇帝”,廟號“太祖”,此后曹操的稱謂為“魏武帝”。因此,曹操的稱謂從魏公、魏王、武王直到武帝,是一個脈絡十分清晰的過程。在高陵出土的文物中,多處石枕、石碑上都刻著“魏武王”,如著名的“魏武王常用慰項石”和“魏武王常所用虎大戟”石牌(由于其斷開為兩截,分兩次出土),信息準確,是其身份認定的直接證據。這上面的文字能夠說明這里的墓主人就是曹操(不過如果是“魏武帝”這種說辭的話,這個墓就是假的,因為曹操去世不久開始下葬時其子曹丕給他的尊號還只是“魏武王”,“魏武帝”是半年后接受漢獻帝“禪位”后才有的稱號,此時曹操已經入土為安。)。
最后,墓穴內外部特征與曹操生前薄葬遺囑以及曹魏時期墓葬特征相符。此墓葬所處位置海拔比三公里之外的固岸北朝墓地高出整整10米,符合“因高為基”的要求。此次發掘墓室上面未見封土或立碑跡象,符合曹操遺囑中“不封不樹”的要求;此墓葬雖規模龐大,但出土的陶器都是器型偏小,做工粗糙的普通陶器,符合“鳴器無飾,陶素是嘉”的原則;其隨葬的金器都是生前衣物上所用之物,并未有為其入葬而特制的金玉器,只有圭和璧等禮器,且均為石質,符合《遺令》中所規定的要求。此外,曹丕以“古不墓祭、皆設于廟”為由毀掉了高陵的地上殿屋,并且將車馬、衣服歸還到廄府,以避免被盜掘。這在曹丕為自己準備的首陽陵(也叫壽陵)的建造過程中也有體現,他下詔取消上陵禮儀,而是“以山為體,無為封樹,無立寢殿、造園邑、通神道……故吾營此丘墟不食之地,使易代之后不知其處”,并將詔書藏在宗廟、副本分藏尚書、秘書等機構,成為直到曹魏政權結束一直延續的制度,而高陵與這些特征均頗為吻合,故可確認其所處時代為曹魏。
四、結語
對古代墓葬特別帝王墓葬的研究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不但需要對墓葬各要素進行綜合、細致地分析,理清其時代、地域特征,還需要熟悉周邊地區的同期墓葬情況,此外,還要掌握相關的文獻資料。
三國時期的帝王墓葬處于向漢制向晉制逐步轉型的重要階段,位于河南省安陽市郊的安陽高陵作為這一時期墓葬的最主要代表,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并且因為墓主生前的傳奇經歷在身后也成為歷史界的一大談資。盡管對于安陽高陵的真偽、墓主在史學界仍然有爭議,但有足夠的證據能夠證明它是魏武帝曹操的陵墓。這座墓葬是研究三國時期帝王墓葬的重要對象,在中國古代墓葬中有著不可忽視的地位。
【參考文獻】
[1]陳壽《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
[2](唐)房玄齡等《晉書.宣帝紀》中華書局,2000
[3]倪方六《三國大墓》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
[4](魏)曹操、曹丕、曹植《三曹詩集》山西古籍出版社,2010
[5]羅貫中《三國演義》中國文學出版社.1997
[6]尹國興《西高穴密碼》齊魯書社.2013
[7]楊寬《中國古代陵寢制度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姓名:胡偉出生年月:1990年6月性別:男民族:漢籍貫:江蘇常熟學歷:在讀碩士研究生單位:蘇州科技大學(原名蘇州科技學院)石湖校區研究方向:區域社會文化史。
注釋;
[1]《終令》與薄葬有關的主要內容有“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規西門豹祠西原上為壽陵,因高為基,不封不樹。《周禮》冢人掌公墓之地,凡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漢制亦謂之陪陵。其公卿、大臣、列將有功者,宜陪壽陵,其廣為兆域,使足相容。”
[2]《遺令》與薄葬有關的主要內容有“吾死之后,葬于鄴之西岡上,與西門豹祠相近,無藏金玉珠寶。
[3]馀香可分〔與]諸夫人,不命祭。吾[婢]妾與伎人皆[勤苦,使]著銅雀臺,[善待之。]臺上施六尺床,下[施]繐帳,朝脯上(酒)脯(米長)糒之屬,(每)月朝(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輒向帳前作伎[樂]。汝等時[時]登[銅雀]臺,望吾西陵墓田。[馀香可分與諸夫人,不命祭。諸舍中無所為,可學作組履賣也。吾歷官所得綬,皆著藏中。吾馀衣裳,可別為一藏,不能者兄弟可共分之。”
[4]在《終制》中,曹丕認為“昔堯葬谷林,通樹之;禹葬會稽,農不易畝,故葬于山林,則合乎山林。封樹之制,非上古也。吾無取焉。”
[5]曹丕《武帝哀策文》“鹵薄既整,三官駢羅。前驅建旗,方相執戈。棄此宮廷,陟彼山阿。”
《全唐文》(卷十)《唐太宗文皇帝祭魏太祖武皇帝文》“帝以雄武之姿,常艱難之運。棟梁之任,同乎曩時;匡正之功,異乎往代。”
[6]倪方六認為,西高穴墓葬中出土的東西,沒有一個是“惟一”的,都可以作出完全相反的解釋。比如“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這是認定墓主是曹操的關鍵東西,但恰恰是這件東西透露出,墓主一定不是“魏武王”本人。常理而論,“魏武王”是不會把自己的東西寫上名字再隨葬的。曹操更不會,他惟恐別人找到他的墓。
[7]尹國興認為,高陵的真正墓主人不是曹操,而是魏元帝曹奐。他在《西高穴密碼》中從遺物、地貌等方面進行了研究,與高陵出土的各種文物進行比對,認為墓主人應為曹奐。這種說法也成為一家之言。
[8]在《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中記載“謚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也就是說曹操是先被封為“武王”,再下葬,然后才有“武帝”之號。
[9]選自《三國志卷一魏書一紀第》中:六月,令曰:“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規西門豹祠西原上為壽陵,因高為基,不封不樹。周禮冢人掌公墓之地,凡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漢制亦謂之陪陵。其公卿大臣列將有功者,宜陪壽陵,其廣為兆域,使足相容。”
[10]選自《晉書.禮志》:“至文帝黃初三年,乃詔曰:「先帝躬履節儉,遺詔省約。子以述父為孝,臣以系事為忠。古不墓祭,皆設于廟。高陵上殿皆毀壞,車馬還廄,衣服藏府,以從先帝儉德之志。」文帝自作終制,又曰「壽陵無立寢殿,造園邑」,自后園邑寢殿遂絕。”
[11]選自《三國志.魏書.魏文帝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