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莉莉
昨天翻閱《廣州日報》,其中有一版講到有關教育方面的事,內容我沒細看,但標題卻把我吸引了:心中有愛,就會堅持。因為這個題目,讓我想起曾看過的一本書:圍繞“只要堅持,奇跡就會出現”而講的《第56號教師的奇跡》。這書主要講讓孩子變成愛學習的天使,是轟動全美的熱門教育暢銷書。該老師是美國總統、英國女王同時推薦的“全美最佳教師”。 讀《第56號教室的奇跡》,精神上受到了洗禮。雷夫·艾斯奎斯雖是一位小學數學老師,但卻是一個通才,他用創新的教育方式,讓孩子熱愛學習;他以熱情的教育態度,讓教室變得溫暖,他用愛,獲得了教育的成功與精彩;他對教育有獨特的看法,對當代社會的困境與難題有認真的審視;他用智慧、責任感和超強的學習能力,建立了自己的教育信念,形成了自己的獨特的教育思想。
而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中也寫到,“教師在教育上的英明就是要讓孩子任何時候都不失掉信心,都不使他感到什么都不好”。教育是為了孩子的未來,也就是為了國家的明天,應該為了一切孩子,關愛每個孩子,一個都不能少。
受雷夫和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影響,平時工作中我的信條是尊重關愛每一位學生,與學生平等的交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然而,在教學實踐中我班的一位學生我卻“偏愛”她,教師的責任心告訴我,應該給這特殊的學生多一點關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在工作中我深刻的感悟這句話,尤其是對班級這位隨班就讀的特殊教育學生。
小然是我班的智障生。兩年前初見她時,我看見了她滿臉的害怕,看見她寫在臉上的對我的不信任。我想牽她的手,她退避三舍;我想和她聊聊,她不知所答,可憐的孩子!這位學生今后該如何教育?對她應該有什么目標?我不斷思考這些問題。平時,同學很少和她玩耍,課間小然總是單獨坐在位置上,看著其他小朋友高興的做游戲。而平時我與其他同學交流,也發現同學都瞧不起她,“特殊”對待她,與她盡量離得遠遠的。
有一個同學曾這樣對我說,“老師,小然是個傻子,我媽告訴我不要和她玩,也不要欺負她”。
“老師,你不要給小然講題目,她聽不懂的!”
看到這種情景,作為老師我當時心里極為難過,為什么命運對這位孩子如此不公?老師的良知告訴我:“我要幫助她,不能讓她在學校中這樣度過!我要幫助她,不僅僅是在學習上,更重要的是讓她找回學習的信心,生活的勇氣,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
而她媽媽的話,更觸動我心靈深處那最柔弱的“琴弦”:老師,孩子心地善良,雖然她是隨班就讀的,但請老師不要放棄她,我們會配合您的教學,相信她會慢慢學懂的……這位母親的話扣我心弦,我有理由拒絕嗎?
帶著這位母親對我的信任,我專門制訂了一套針對于小然的教育策略:我提倡的是“沒有害怕的教育”和彼此信任及因材施教,根據小然的實際情況制定分層的教學目標。在以后的教學中,小然在課堂上聽不懂講課的內容,我會降低對她的要求,在課外給她適當補充“營養”,我深信:激發孩子自身的要求才是成就孩子一生的根本。我用上母親般的親切,還有堅信她會有所進步的自信去關心她、愛護她,同時,我請全班女生和我攜手去做幫助她的事:字一個一個地教她讀,一個一個地手把手教她寫;課文一句一句地帶她讀,數學一個一個數字教她認……這樣的堅持,能沒有奇跡的發生嗎?雷夫·艾斯奎斯曾說:我們是在教育一線積年累月,付出的辛苦自不在話下,我們在堅持,我們堅持的不只是時間,也是在時間范疇內的目標與屬于自己個性的內容,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堅持。是啊,不能淺嘗輒止,不能在沒有領受到完全的成功時,就因主觀或客觀的原因半途而廢了。在幫助小然的過程中,我一直用《第56號教室的奇跡》中的主人公雷夫·艾斯奎斯所倡導的教育理念去激勵自己,去鞭策和我一起不放棄去幫助小然的女生們,讓她們在輔導她學習的過程中同時在其他方面也予以她幫助。后來我看到課間和她玩耍的同學也多了。有時幾位同學圍著小然在講解題目,她們講得特別認真,此時的情景顯得格外感人,小然臉上露出燦爛的笑容了。
終于,我們欣然發現:小然會寫1至100的數字了,小然會看簡單的繪本連環畫并略知其意思了,小然會講較連貫的幾句話了,小然會用語言表達她對同學們、老師們的感謝之情了。當這原本我們都不認為會變成現實的事終于成為奇跡后,我們為她而鼓掌。
我對小然的教育并沒因她的進步而停止。一天,小然媽媽告訴我,小然特別喜歡看我在課堂上推薦學生們看的繪本,她希望我能利用課余時間多在閱讀方面指導小然,幫助她有更大的進步。這讓我感到驚喜不已:孩子會關注老師一直指引的繪本閱讀!對。以此來提高她的閱讀能力,對她的成長會有更大的幫助的。針對小然的具體情況,我認為閱讀較長的故事類的書籍,她會遇到障礙。而繪本以畫為主,字少但繪畫精美,畫面豐富,以畫傳達故事情節,有色彩鮮艷的圖畫。繪本版式精到,構圖獨特,色彩明快,比一般純文本更能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也更符合她閱讀的特點和習慣。孩子在閱讀過程中與其說是讀,不如說是在玩;與其說是享受文學,不如說是感染美學。閱讀興趣有了,就能輕輕松松地走進閱讀,快快樂樂地走進文本。
于是,我開始從指導小然看圖,教給方法開始進行繪本閱讀——感受形象之美。在進行繪本閱讀時,我特別注重引導她欣賞繪本上的圖畫以及多有的細節。在繪本里,圖畫不再是文字的附庸,而是圖書的生命,甚至可以見到一個字也沒有的無字書。一本好的圖畫書,能讓一個不識多少字的孩子僅看畫面也能“讀”出大意,依靠翻頁推進情節……所以,在對小然的繪本閱讀指導中,我不急著講,不急著講完內容,不急著翻頁,而是要讓她仔仔細細地去看那些圖畫,引導她在看圖中讀懂故事、發現細節、感悟內涵。如:在《逃家小兔》的導讀中,要引導她關注彩圖,指導她讀懂彩圖所傳達的媽媽的愛:出示第一幅彩圖,小朋友仔細看看這幅圖,想想媽媽為什么用紅蘿卜來釣小兔子呢?使她從中明白只有媽媽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
閱讀對于孩子來說至關重要,甚至可以說閱讀是每個孩子的第二次生命。托爾斯泰曾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對這一至理名言,我想誰都不會質疑。單獨指導小然進行繪本閱讀兩個月后,我發現這特別的女孩子漸漸培養起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并進而深情地朗讀,激發閱讀的興趣了。她閱讀能力的提高,她母親始料不及,而我,作為老師,更是享受到了教育的成功感。
此外,我不忘通過家校合作,來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培養基本的生活能力。我清楚地記得,看到孩子在進步,她媽媽緊緊地握住我的手,“老師,謝謝你,是你又給了孩子學習的信心,她在家經常提起你和同學,對你非常的感激”。聽了這些話,我很高興,作為老師看到自己的學生進步,怎能不感到欣慰的呢?當然,我們充分意識到目前她真正的能掌握多少知識也許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小然從今以后自己能充滿信心地步入社會,自己能獨立地生活。
心中有愛,就會堅持。因為堅持了,奇跡就會在堅持中誕生。我相信這點,在對小然的教育和繪本閱讀的指導中我也明白到:做平常人,做平常事,能把平常事做好,也就是一個不平常的人了。做事如此,做班主任也如此,教書更是如此。只要堅持,奇跡就會出現。
(作者單位:廣州市越秀區先烈中路小學)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