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瑋



“皇宮要看紫禁城,民居當看宏琳厝”——這是宏琳厝人引以為豪的一句話,并將這句話寫在了入口大門的外墻上。
宏琳厝俗稱新壺里,是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閩清縣坂東鎮新壺村的古民居,是目前中國最大的、保存最完好的單棟建筑古民居。宏琳厝由藥材商人黃祖嘉始建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并由其子宏琳建成于1823年,前后歷時28年。宏琳厝居住著黃姓家族,歷經11代后,宏琳厝現已形成一個自然村落,向如今的人們講述著一個豪門家族史。
宏琳厝共有大小廳堂35間、住房666間、花圃25個、天井30個、水井4口,厝內廊回路轉,縱橫有序,建筑為土木結構,對稱翼券仰,雕梁畫棟,工藝精湛,是一座一次性設計、一氣呵成、整體結構精巧的民居建筑。至今,老宅已沐風雨二百年,厝內子孫繁衍七代,最旺時住有一百多戶、一千余人。
宏琳厝以縱向中軸布置直入三進的正屋:第一進由家中的小字輩居住;第二進由家中的中字輩居住;第三進由家中的老字輩居住。這種建筑布局體現了中華民族“長幼有序”的倫理規范。以正屋為中軸對稱旁開的建筑物稱“橫厝”,是女仆人生活的場所。橫厝再向外擴展的建筑稱“外橫厝”,是男家丁居住的場所,體現了“主從有別”。街、廊、弄、墻貫穿其間,既前后呼應,又左右逢源。一次性設計、施工,一氣呵成,建筑專家們認為宏琳厝是中國民居建筑的優秀范例。
宏琳厝虎頭門前的街稱虎頭門橫街,一邊是庭院門墻,一邊是榴齒石砌就的矮墻。門墻矮墻之間用平欄相連,支撐平欄的是石制九根竹節。九,數之最大;竹節,竹解心虛的寓意。矮墻外豎兩根華表。華表,誹謗之木的孑遺。平欄和華表兩個建筑小品的組合譜就了一曲凝動的樂章,體現出閩清宏琳厝雍容華貴的氣度和虛懷若谷的胸襟。
宏琳厝的弄顯得細膩。從大廳連接后廳的弄,稱進冥弄。原先不經常走動,從一進大廳到二進,要從火墻弄迂回。因為習俗的原因,人們多從迎面右邊進冥弄出入,左邊進冥弄僅供棺材抬出來時用,因此很少有人走動。正屋三官房外、風火山墻內的弄,習慣叫火墻弄。火墻弄原先是家族祭祀進出的通道,也是家內萬一發生火險,家丁撲滅火險的通道和家族老幼疏散的必經之路;倘若發生匪患,是家中武裝進能攻、退能守,周旋迂回的場所。火墻弄的一物多用,令人贊嘆。
第一進與第二進、第二進與第三進過渡地段的建筑,叫過雨亭。過雨亭的建筑功能是給居民生活起居帶來方便,它潛在的建筑功能是作為消防設施。由于古建筑材料多為可燃材料,很容易引起火災。一旦發生火災,家長便組織家丁將起火附近的風火山墻下面的門洞用土墩堵塞住,然后再推掉過雨亭建筑,這樣斷掉火源,又有寬寬的隔離帶,可以有效地抑制火勢的蔓延。
令人稱奇的是,宏琳厝地下縱橫的下水道和安排得當的窨井相聯成整體。宅旁的消防渠保持清水暢流,窨井多設在上下溝的交匯處。整座房屋的47口窨井按統一的位置設計,一旦發生火災,可以就近取水滅火。由于下水道互相貫通,水就會根據人的意志,直達救火前沿。
窗的設計也給后人很多啟示:窗的位置偏高,是為了保證室內生活的隱蔽性;窗屜的設計上下左右推拉,將窗扇活動空間縮小到最大程度,給生活起居帶來許多方便。大家族里人口眾多,往返活動頻繁,窗扇向室內外開戶過大難免會造成人丁無為的碰撞傷害。大家族與小家庭居住情況迥異,窗扇的開戶情況也不能同日而語。由于窗屜板活動的空間僅限于墻體內部,沒有受到風雨的侵襲和人為的損害,宏琳厝的窗二百余年來依然如故。
在建筑上,宏林厝的與眾不同之處在于一個是屋頂檐角,沒有太多的龍紋鳳尾,而是燕尾,即剪形,取燕子多兒孫之意;另一個則是在主路上,有木棚頂,可以擋雨。在第一進的主屋中,有兩個門在屋的中央,后面便可通向后院,這也是當地的風俗,面向大門,左面的門為陽門,右面的門為陰門,老人故去裝殮之后,便停在陰門之后,生人是走左門的。
從大門左側的門進來(中間的門沒有開,有人結婚時,或有尊貴的客人來訪時才開),然后一路走到后面,最后一進則是祠堂了,上面有很多的牌位,可見真應了燕檐的多子。供桌都很重,據說這是東北的松木,想想那個時代的交通運輸能力,想想福建這個當年的邊疆,也算極難得了。在這院里,仍有人住著,用著蓑衣、風車、手工脫粒機。其中這個風車倒不可不說,它不是我們家里所用的燒火用的風車,也不是荷蘭發電用的風車,而是稻谷脫粒后,將糠皮與稻粒分開的風車,稻粒從上面漏下去,風同時吹到中間的空洞中,然后,糠皮被吹走,稻粒則落到下面去,由斜坡形的出口收走,而風的大小隨意可調。這種工具看似笨重,細想又非常的科學!
住著人家的部分,有一些是二層樓的,甚至是四合院的樣子。但院子非常小,雖然中間也點綴著山石、花樹。每一進之間都有一個很寬的通道隔開,而前后兩進二樓由遮雨亭相連。通道很寬,可用于防火。宏琳厝的偏房左右兩邊又更有兩進,稱為橫厝與外橫厝,這里有一個很精妙的御敵機關,宏琳厝最精美之處在于第三進家長住的地方,不論是木雕,還是家具等都比前面兩進精妙很多。
整個宏琳厝坐西朝東,這是有風水講究的;正門對著一條梅溪,遠處是高大平穩的五座大山,一座比一座高,這也是有內涵的。厝內以縱向中軸布置直入三進的正屋房子共有666間,這不禁讓人想起了紫禁城的999間房,在福建這個天高皇帝遠的地方,當時的黃氏大地主竟然也做起了帝王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