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君立
在道德家看來,“金錢是人類所有發(fā)明中最近似惡魔的一種發(fā)明”。但從經濟學和社會學來說,金錢是人類最偉大的發(fā)明之一,因為它可以縮短人與人的差距。金錢意味著自由,它讓人依靠自己的勞動和創(chuàng)造,就可以實現自己的目標,而不用去搶劫和偷盜。
用歷史學家赫拉利的說法,金錢是有史以來最普遍、也最有效的互信系統(tǒng)。在這種信任的背后,有著非常復雜而長期的政治、社會和經濟網絡。錢是人類最能接受的東西——
比起語言、法律、文化、宗教和社會習俗,錢的心胸更加開闊。所有人類創(chuàng)造的信念系統(tǒng)之中,只有金錢能夠跨越幾乎所有文化鴻溝,不會因為宗教、性別、種族、年齡或性取向而有所歧視。也多虧有了金錢制度,才讓素不相識的陌生人之間可以攜手合作。
金錢幾乎與文字出現在同一時期,它無疑是人類文明的產物。
《易經·系辭下》中說:“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這說明早在神農時代,中國就已經誕生了商業(yè),只是早期的貿易是以物易物,“抱布貿絲”。進入繁榮的商朝,開始出現貨幣這種交易的媒介,這種貨幣就是海貝。
對地處大陸腹地的中原來說,海貝堅硬而珍稀。“貝”構成中國貨幣史最早起源;因此,與珍貴、貿易和財富有關的漢字,都離不開一個“貝(具)”字旁,如財、賃、貨、貿、寳、貴、賈等。實際上,貝幣的歷史在中國一直延續(xù)到明朝末年。在崇禎之前,“蟲巴幣”一直是云南的主流貨幣。顧炎武在《肇域志》中記載:
貝,俗名蚆,本南海甲蟲,滇人皆用之以代銀。其數以一顆為一妝,四妝為一錢,四錢為一苗,五苗為一索,九索折銀一錢。凡市井貿易皆用之,甚便。
當人們愿意用一個可以長期保存而不是即時使用的東西做支付工具時,貨幣就誕生了。貨幣的使用會強化其貨幣功能,同時會促進陌生人之間的信任。貨幣作為一種公共媒介,只有被人們普遍接受,才能成為法定貨幣。一種物品要成為貨幣,必須具有易保存、易識別、不變質、可攜帶,以及必不可少的珍稀性,這是其價值的根本。
紙幣的珍稀性是由國家對印鈔權的壟斷人為造成的。相對而言,在現代社會,金屬天然的就具有珍稀性。商代中國已經進入青銅時代,海貝不久便被青銅取代。人工貨幣的出現,象征著商業(yè)文明的誕生。從商代開始,金屬銅(包括青銅和黃銅)便成為中國最主流的貨幣,“錢”就這樣出現了。
與自然的海貝相比,金屬貨幣具有更大可控性,同時具有不可比擬的可塑性。不過早期的金屬貨幣仍然被做成海貝的樣子,后來出現了模仿刀、鏟和車輪的其他形式,最后全部統(tǒng)一為車輪的圓形。在此后的兩三年間,這種圓形銅錢一直盛行不衰。
《史記·平準書》說:“虞夏之幣,金為三品:或黃,或白,或赤,或錢,或布,或刀,或龜貝。”在世界貨幣史中,普遍采用金屬作為貨幣,而且都是圓形。鑄幣體系大體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西方體系,起源于希臘;一種是東方體系,起源于中國。西方貨幣大多采用金銀類的貴金屬,鑄幣為實心,幣面以人物或鳥獸植物為主。東方貨幣大都選用銅鐵錫等賤金屬,中央有方孔,幣面為文字。
“中國數千年上下通行之寶,惟錢爾。”青銅時代之后,中國長期以銅錢作為主要貨幣,從秦代的“半兩”、漢代的“五銖”直到清代的“光緒通寶”。銅錢這種低值貨幣,比較吻合中國小農經濟的低水平導致的小規(guī)模商業(yè)交易。銅錢作為低值貨幣,購買力僅相當于金銀等貴金屬的百分之一到千分之一,因此只能以大量生產彌補購買力的低下;另一方面,這種低價值貨幣體系,嚴重阻礙了商業(yè)的高度發(fā)展。
摘自華文出版社《歷史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