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花
老鷹捉小雞,從幾公里到幾十厘米都能得到獵物的清晰圖像,這是怎么做到的?為了飛行需要高耗能,鳥類的體溫是最高的,然而竟沒有“汗腺”之類的東西幫它散熱,怎么辦? 另外,你可知道,不少飛鳥的腦顱厚度幾乎只等同于一張紙的厚度。還有,鳥類的翅膀也能“呼吸”。
鳥類的骨骼和翅膀
飛行是所有生靈的夢想。在動物世界,我們知道可以飛行的動物其實不少,如飛舞在草叢、池邊的蜻蜓與蝴蝶,夜行于洞穴、唯我獨尊的的蝙蝠等等。然而,比起鳥類——飛行的精靈,它們相形見絀。鳥類幾乎可以抵達地球上任何一個角落,大天鵝和高山兀鷲能飛到上萬米高空,飛越喜馬拉雅山山巔;北極燕鷗能長途跋涉幾萬公里,從北極飛到南極;尖尾雨燕平時飛行的速度為170千米/小時,最快時可達350千米/小時……鳥類這些超乎尋常的飛行能力背后,一定有一整套潛在的完美機制支撐著,那會是什么呢?
我們先來探討鳥類為什么能飛得那么快。要想以那么快的速度穿行于高空氣流而可以不受到傷害,這可是需要非凡本領的。一些鳥類因此發育出一些特殊的適應性構造,有些鳥類的鼻孔發育出一種像擋板一樣的構造,這樣,在高速飛行時,它就可以暫時關閉外部的呼吸通道,肺和氣囊就不至于因過大的空氣壓力而受到傷害了。鳥的眼睛內部也派生出一種叫作鞏膜環的東西,這是一組發達的、環行排列的骨片,這樣可以避免高速氣流對眼睛的傷害。
對于鳥類來說,一切為了飛行,它們的適應性演化,也早已不是局部的“小打小鬧”,其身體結構的設計與構造,具體到它的任何系統、器官、組織、細胞等等,都是因飛行而生,為飛行而改變。為了飛行,鳥類的一切外部形態都要符合空氣動力學的原理。這里有兩個要點:高動力和低重量。也就是說,它要將身體的重力減至最小,同時又能實現最大的能量輸出。
在鳥類這架飛行器上,它已經拋棄了任何可以拋棄的輜重。一般的動物,其骨骼往往占很大比重,而飛行鳥類不是這樣。它們的骨骼都是中空的,其重量只占它們體重的很小一部分。大家都知道羽毛很輕,然而,有的鳥類的羽毛重量甚至超過了它們的骨骼重量。
許多鳥類的腦顱厚度幾乎等同于一張紙的厚度。盡管鳥類的頭骨材料得以大幅度地節省,但是它們的強度卻沒有降低。你看啄木鳥,它每天都要拼命地敲擊又硬又實的樹干,它的頭骨如果沒有巨大的承受力是不可想象的。骨骼很輕,強度不減,這得益于鳥類骨塊之間相當完善的愈合本領,這種愈合在鳥的所有強應力點上都得到了加固。
為了保持較輕的體重和干燥的羽毛,汗腺這種動物常用的“設備”,也都成為可以拋棄的奢侈品。鳥類的尾骨也早已退化,愈合為非常小的一段骨板——尾綜骨,這樣既減輕了飛行重量,又增加了飛行的穩定性。鳥類甚至把它們的繁殖器官都減至最小,一般的雌鳥都拋棄了兩個卵巢中的一個,在非繁殖季節,雌鳥和雄鳥的性器官都要萎縮。
這里需要特別說說羽毛。我們知道羽毛為鳥類提供了流線型的外表,卻不知它的功勞其實比我們想象的大得多。如果僅就羽毛的重量而言,它可能比人類設計的任何飛行機翼都要輕便和結實。它是動力的源泉,這不僅表現在它的輕小重量上,還因為飛行所需的升力和推力的輸出,也來源于主要由羽毛構成的翅膀。鳥類羽毛還是體溫調節器,其保溫功能非常強大,這可以使它們能夠生活在地球上最寒冷的南極、北極和跨越世界上最高的山脈——喜馬拉雅山脈。
為了飛行,鳥類也需要做出犧牲。譬如說,大自然對哺乳動物的要求是非常寬松的,寬松的環境產生了自由的體型與生活方式,它們的身體構造既可以適于游泳、爬行、掘洞,也可以適于奔跑與攀爬。而鳥類就沒有那么多的選擇,它的體型只適合飛行。有所為而有所不為,鳥類將自己的身驅真正地獻給了飛行。
為翱翔而存在的生命體
飛行是鳥類的生命,它的器官、系統也都因之而設,為飛行而締造。
強大的心臟與血液循環,是飛行的動力保障。一只小鳥的心臟占身體的比例是人的好幾倍,舉個例子,蜂鳥是鳥類中最小的種類,然而它卻長了一個相對碩大的心臟。鳥類的心臟不僅肌肉發達、體積巨大,而且跳動速度也快于其他動物。一只小鳥的心率可以達到每分鐘幾百次,而作為哺乳動物的人類每分鐘心率只有幾十次。
鳥類的呼吸與散熱也是極有效率的,這使得鳥類可以長時間地飛行。除了肺,它們還演化出一個特殊的氣囊構造,這些氣囊及其枝節末梢幾乎遍布于鳥類身體的各個部分。正是由于氣囊的存在,鳥類無論是在呼氣還是吸氣時,它們的肺部始終有足夠的新鮮氧氣通過。
在高強度的運動后,鳥類會產生大量的熱,這是體溫最高的一種生物。然而,鳥類為了減輕負荷,連“汗腺”這樣的東西都給省掉了,那大量的廢熱又如何讓它消散呢?在這里,肺與氣囊又起了作用,它們共同充當了鳥類飛行的“冷卻系統”。
當然,在飛行中鳥類拍打翅膀也是很管用的。翅膀的每次向下拍動都會擠壓胸廓,使其內部的氣體排出體外,而在上揚翅膀的過程中胸廓容積又會增大從而吸入空氣。敢情,鳥類的翅膀也在參與呼吸與散熱呢。
鳥類真是了不起,可你大概又有疑問了:鳥類都吃什么呀?如此長距離、高強度的飛行,又得要消耗多少能量與營養?
當然,飛行帶給鳥類非常苛刻的食物選擇權。它們選擇食物的主要方面多是種子、果實、昆蟲、鼠類、魚等富含營養與熱量的食物,還得是易于消化的。那些需要很長時間才能轉化為能量的食物自然是不入選的,因為長時間攜帶它們飛行本身就要消耗較多的能量。
此外,為了適應飛行,鳥類的消化系統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般而言,鳥嘴只具有簡單的撕裂、切割功能,這就是角質喙。鳥類的牙齒也為了減負而被拋棄了,其功能在很大程度上被肌胃所替代了,這是一個肌肉非常發達的膨大部分,肌胃的內部通常充滿沙礫,可以很好地研磨食物。鳥類的消化是相當高效、快捷的,一般的果實從進入消化道到最后排出,通常只需要幾十分鐘的時間。
鳥類塑造了世界上最完美的飛行,也正是飛行給予了鳥類堅強特異的生命。這是偉大的自然造化,它經歷了幾千萬年的殘酷考驗——鳥類從數千萬年前就在地球上空翱翔了。
編輯/張懷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