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

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副主任委員、衛生部中日友好醫院內分泌代謝病中心主任醫師李光偉教授表示,中國人肥胖的標準和其他國家不同,主要有幾大特點:體型小,指數小,肚皮大,危害大。
“有些人現在看起來身材勻稱、體重也算正常,但其體脂率偏高,這些人的身體狀態比那些全身肥胖的人還要糟糕?!?/p>
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朱惠娟介紹,白色脂肪組織分布于人體的多個部位,可分為內臟型肥胖和皮下脂肪型肥胖兩種。其中,皮下脂肪指的是最接近皮膚的那層脂肪,能起到保溫和蓄積能量的作用。一般來說,女性的皮下脂肪比男性多。內臟脂肪主要存在于腹腔內,如肝、胰、胃、腸道等器官的周圍和內部,它的明顯表現是腹部肥胖。相比之下,男性的內臟脂肪更容易存積。
一般人外表上可能表現為“大腹便便”,但也可能看不出任何差異,很容易被忽視,所以被稱為是最危險的脂肪。也就是說,要準確判斷是否屬于“胖人”,僅靠測量體重是不夠的,體脂率才是衡量指標。朱惠娟表示,正常成年人的體脂率大約是男性20%、女性25%。
研究發現,19歲以上的女性,每3個就有1個屬于“隱形肥胖”,這部分人普遍體重指數(BMI)值低,但體脂率超標。 目前全世界都使用BMI來衡量一個人胖或不胖。該指數計算的方法是:BMI=體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世界衛生組織擬定的世界標準是BMI大于30為肥胖。“但這個指標并不適用于中國人。
在相同的BMI下,黃種人體內的脂肪含量要比歐美人高,即使看起來沒那么胖,也很可能超標了。在中國,只要BMI超過了28,就意味著你已經進入了肥胖者的隊伍。” 李光偉表示。
然而,對于體內脂肪的本質,很多人還不了解。據世界心臟聯合會的統計,在醫療事業相對發達的美國,46%的人內臟脂肪過剩,而超過這個比例的人不知道其危害性。
絕大多數醫生在為病人體檢的時候也不測量腰圍,而這正是檢測內臟脂肪是否過多的最簡單、最直接的方法。這種情況就好像在上世紀60年代,人們還不知道高血壓的危害,在70年代,對于膽固醇的威脅也不甚清楚一樣。
脂肪傷害身體哪兒
英國《每日郵報》載文揭示了肥胖對身體各器官、骨骼及肌肉帶來的各種危害。其中,內臟脂肪被推上了“第一被告席”。
抑郁、不孕不育。英國倫敦大學皇家理工學院教授吉米·貝爾教授指出,當內臟脂肪進入消化系統時,會對肝臟等器官造成損害,引發脂肪肝,還會擾亂新陳代謝,引發2型糖尿病和不孕。
不僅如此,內臟脂肪還會增加心血管疾病幾率,導致動脈炎癥,甚至容易導致抑郁。內臟脂肪還可能致癌。據英國癌癥研究中心估計,體重超標男性的結腸癌發病率高出常人25%,而肥胖癥男性患者的這種發病率比普通人高50%。
心臟病。貝爾教授表示,內臟脂肪會導致體內毒素難以正常排出。還會產生多種化學物質,與心臟病關系密切。肥胖還會導致心臟肥大,進而使心臟泵血效率大大降低,導致氣短和疲勞。
呼吸急促。英國曼徹斯特亞歷山大醫院放射療法專家瓦夸爾·巴蒂博士表示,肥胖者感覺呼吸更困難,因為當人們平躺的時候,腹部任何脂肪都會壓迫肺臟,從而導致肥胖者躺下時感覺呼吸急促。
呼吸越困難,就越容易造成血流中輸氧量不足,進而導致全身乏力、免疫力受損,甚至高血壓。 除此之外,皮下脂肪的危害也不能輕視。其中包括: 頭痛、打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