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校史是儲存歷史記憶和傳承大學精神的重要途徑,校史館、檔案館等載體在校史的歷史傳承中又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高校新校區的興起,校史研究的歷史梳理和現代闡述功能在校園文化建設中顯得尤為重要。文中重點介紹了以校史館為載體的校史研究對新校區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作用以及實現路徑等相關分析。
【關鍵詞】校史館;新校區;校園文化
基金項目:哈爾濱理工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課題編號:2015C005)
隨著我國招生制度的改革,高等院校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各地興起了大學城、新校區(異地)的建設。另建新校區,儼然已成為我一種趨勢,但是這就出現了新老校區溝通不變,資源難以共享,文化傳承斷裂以及新校區校史等文化景觀的傳承等問題。
一、新校區校史文化建設的必要性
深厚的校園文化底蘊是支撐一所大學發展的基礎,伴隨著信息化時代的發展各所大學開始注重校史文化的開發利用,他們或者在檔案館進行實物展示或者建設校史館。
1.對新校區建設定位的指導作用。新校區與母校存在地域距離甚至是異地辦學時,受制于辦學地點以及體現駐地經濟特色的條件,往往產生混雜的校園文化,有的與母校偏差極大。以哈爾濱理工大學榮成校區為例,哈爾濱理工大學以工為主,以機、電為特色,突出服務現代裝備制造業的特色,榮成校區則更多體現了與地方共建的特色,兼顧海洋經濟發展特點。
2.作為系統移植到新校區,是對母校文化的傳承。新校區建設風格更為現代,怎樣體現母校特色,繼承和發揚母校傳統是一項系統任務,在新校區建設過程中通過“復制”的方式,將母校的文化貫徹至新校區的各個部分。校史文化正是這個過程的特色標簽,也是母校賦予新校區的靈魂。
3.增強新校區個體身份的認同。校史館所具有“存史、資政、育人”的重要教育作用,新校區校史文化的傳承有利增強學校個體的身份認同感,凝練培育學校精神,尤其是異地辦學的新校區,通過校史文化教育,可以為廣大師生構筑精神家園提供恒久的時空支撐。
二、新校區校史館所文化建設的現狀與困局
大學的功能不僅僅包括培育人才,同時也包括精神文化和價值觀傳承,這種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是大學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文獻調查的情況看,新校區的校史館所建設存在許多問題。
1.新校區缺少校史館等實體建筑。校園文化依據于校園的實體建筑,歷史厚重的建筑給人的震撼與教育意義是其他教育難以企及的,新校區脫離建筑實體,強說歷史,有時難以有說發力。
2.校史文化斷層現象突出。母校可以通過校史館開放講解,知名校友回訪等增強校園個體的身份自豪感和榮譽感,新校區缺乏這方面的資源,更缺乏校史開發的源泉。校友文化是校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往往老校區畢業的校友對新校區缺乏認同感,同時新校區成長的學生,對老校區缺乏了解,難以形成校史文化的傳承。
3.校史教育宣傳的尷尬地位。新校區在宣傳過程中必然既要體現母校傳統,又要突出新校特色,有時會模糊了宣傳的重點,反而弱化校史文化的教育作用。學生到校后發現與理想中印象有缺失會產生心理落差,容易對個體身份認同產生懷疑,不利于培育校史文化。
三、加強校史研究,培育新校區校史文化的措施
利用校史文化弘揚和傳承學校傳統精神,必須回到學校歷史,在歷史中發現并培育學校精神。忽視對學校歷史的追溯、整理與審視,就不可能營造深入師生心靈的大學文化氛圍。我們可以通過建設校史館所等方式創建能為師生員工所接受的傳播平臺。
1.建筑實體繼承與復刻。新校區建設總體規劃要與老校區風格呼應,避免大的風格差,尤其是異地辦學。新校區可以通過將母校標志性建筑復刻到新校區并作為校史館,喚起老校友的群體記憶。
2.將校史館所的建設與管理納入到學校的發展規劃中。校史館所的建設離不開學校的政策支持,政策制定者要以本校辦學理念、辦學目標為主線,指導校園文化以及校史館的建設。同時,要通過校內各個部門、校友資源等多渠道提供提供真實的歷史資料、聲像資料以及實物等。各學校在發展規劃中更應精心設計和開展形式更加新穎、內容更加豐富、吸引力更強的校園文化活動,并內化為校史館的建設。
3.多方位加強校史宣傳。校史宣傳包含在工作的方方面面,例如錄取通知書的制作,新媒體宣傳,經常性的開放校史館,組織校史知識比賽、發展校友文化等,多層次、全方位的開展校史文化宣傳。校史文化的宣傳要入心,尋求認同,不流于形式。
4.建設校史文化體系。校園文化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要確保校史檔案研究要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檔案工作者應充分發揮自身的能力和智慧,積極參與校園文化建設;服從和服務于學校的中心任務,為學校的改革和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努力創造符合時代發展要求、具有實際影響的多角度的校史研究
【參考文獻】
[1]張海蛟,金忠山.高校校史館的文化功能及其實現[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29)
[2]胡鵬飛.對高校校史館建設的思考[J].蘭臺世界.2009(22)
[3]張劍虹.大學校史館建設與大學校園文化建設互動關系研究——兼論我校校史館的建設[J].華北科技學院學報.2012(02)
作者簡介:孫艷華(1987—),女,山東濰坊人,哈爾濱理工大學,研究方向:數量經濟學理論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