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銘007
谷歌或將加強控制,“小弟”們有所警惕
谷歌旗下的移動操作系統Android在目前的智能手機市場占有超過八成的市場份額,其早年因免費授權給手機企業使用,并允許手機企業進行定制的開放態度贏得了手機企業的歡迎。不過可能是因為Android碎片化以及希望從中獲得更多收益等因素,谷歌正在收緊對Android的控制權。
谷歌早已要求手機企業在設備中預裝GMS(Google移動服務),并要求廠商將這些應用放在主要的頁面上。不僅如此,有傳言指出谷歌將限制手機企業對Android進行定制,雖然目前尚未明確提出這一要求,但是已有這樣的動作。只能在未解鎖手機上使用的Google Pay很明顯是針對root的打擊,而針對智能手表的Android wear已明確禁止手機企業對其定制。

由于谷歌退出中國市場,中國手機企業在國內市場可以對Android進行深度定制,剪除谷歌的全部應用并植入中國市場的應用。這當中小米算是個中翹楚,其MIUI系統就是基于Android進行深度定制,一度被認為是中國最好用的手機系統。據小米的內部文件顯示,2015年通過MIUI獲得的互聯網服務收入達到了5.64億美元(約合37.1億元人民幣)。在軟件服務方面的收入讓中國手機品牌可以忍受硬件業務的低利潤,并以高性價比為武器挑戰蘋果和三星,如果無法對Android進行定制,中國手機企業的競爭力就會受到重創。
此前,華為高級副總裁余承東在微博上表示:“谷歌打造的Android操作系統和生態極大促進了智能終端的發展并讓消費者受益,只要Android系統保持其開放性,華為智能手機就會永遠使用該操作系統和生態,并基于Android系統在性能與體驗上做些改進,以更好滿足各國消費者需求。”
這一模棱兩可的回答,也許是華為對于谷歌的提醒,繼續使用Android的前提是谷歌仍然對其保持開放,反之則會加大自主系統的研發力度。
Tizen有前車之鑒,自主系統困難重重
開發一個手機操作系統并不容易,三星的Tizen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2009年第一款采用Android系統的手機面世,同年三星推出BADA系統,兩個系統推出時間雖然差不多,但即使是在三星的強力推動下BADA都未能獲得順利發展。2012年Intel和三星合作,將雙方擁有的MeeGo系統和BADA系統合并成為Tizen系統,2015年三星推出采用Tizen系統的智能手機僅獲得大約300萬部出貨量,大約占三星整體出貨量的1%,這在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的份額更是可以忽略不計。
開發自主系統尤其困難的是建立應用生態,由于全球智能手機市場早已形成了強者恒強的態勢,市場份額大部分集中在Android和iOS系統上,而BlackBerry OS、Windows Phone及Tizen等操作系統占有的市場份額不到3%,這導致應用開發者普遍沒有為其它系統開發APP的意愿。例如,中國的兩大互聯網公司騰訊和阿里巴巴就因為Windows Phone系統的市場份額太低而停止了該平臺上《微信》和《支付寶》APP的更新。
自主研發,不是套殼就完事
開發手機操作系統,對于財富500強中排名第129位的華為來說,資金不是問題。技術方面,除了挖來諾基亞智能手機開發團隊的工程師外,還在去年底招攬到參與第一款iPhone設計的美國頂級用戶體驗設計師Abigail Sarah Brody,加上華為自身擁有數萬技術研發工程師,似乎準備得相當周全。
但是要全新開發一個手機操作系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蘋果iOS的最底層是基于UNIX的二次開發,Android的底層則是基于Lunix的二次開發,但本源都在于UNIX,兩者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取得的成果,它們開發成功這兩大手機操作系統都花了數年的時間,華為重新開發一個手機操作系統愿意花如此長的時間打造么?不僅如此,建立系統的應用生態需要花費難以估算的時間和資源,更是讓開發自主系統難上加難。
華為開發自主操作系統,需要從底層開始研發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自主系統,不僅僅是給Android“套個殼”而已。之前阿里巴巴號稱自主研制的YunOS操作系統就被人指出不過是將Android系統的ART虛擬機重抄了一遍。
華為手機目前已經成為全球第三大以及國產第一手機品牌,穩妥的做法顯然是繼續使用Android系統繼續提升市場份額,或許布局自主系統只是它分散風險的“B計劃”,又或許這次傳出消息,只是為了向“老大哥”谷歌爭取第三方廠商的權益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