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健華
摘 要:該研究通過對苦荬菜品種八甲荬作四個不同的處理來進行栽培觀察,從株高、葉片數、全株重、葉重、地上部重以及根重的6個指標進行分析,從而探討了陽江地區八甲荬春夏季節有機栽培的可行性。經過實驗分析得知,苦荬菜在陽江地區春夏有機栽培是可行的,在有機肥充足的條件下,有機栽培與常規栽培在相同的技術條件下進行生產,有機栽培有其生產的經濟價值。
關鍵詞:苦荬菜;有機栽培;陽江地區
中圖分類號 S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17-0071-05
1 研究背景
1.1 苦荬菜特性與生產科研現狀 苦荬菜又名麻菜、苣荬菜,為植物苦苣的全株,葉稍帶苦味。莖呈白色或黃白色;葉片為圓狀披針形,分為淺鋸齒葉片和深鋸齒葉片,葉表面呈綠色,背面灰綠色;花鮮黃色,舌狀。苦荬菜味苦,性寒涼,無毒,能夠清熱燥濕、消腫排膿、化瘀解毒。苦荬菜含有苦味素、蛋白質、維他命B1、維生素C、胡蘿卜素等成分,營養價值很高,苦荬菜富含鉀、鈣、鎂、磷、鈉、鐵、錳、鋅、銅等元素。在藥用方面,苦荬菜水煎濃縮乙醇提取液,對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急性及慢性粒細胞白血病都有抑制作用。清朝吳其浚所著的《植物名實圖攻長篇》中云:“苦菜味苦,寒,主五臟邪氣,厭殼胃痹,久服安心、益氣、聰察、少臥、輕身、耐老。”本實驗選用的苦荬菜是陽江市特優品種八甲荬,其菜莖粗大、光滑嫩脆,光澤透明似甘欖色,葉厚光滑布滿葉脈,葉色翠綠光潤,葉邊緣有規則的鋸齒狀,特別是以其纖維含量低而口感爽滑無渣,深受廣大的喜愛,而且苦荬菜病蟲害少,是人們的食用放心菜,具有很強的地方特色和發展前景。八甲荬暢銷陽江、廣州、深圳等珠三角地區,為農民致富開拓了新的門路。現階段,有機苦荬菜的生產科研還比較少,關于苦荬菜的有機栽培文獻還不多。
1.2 苦荬菜有機栽培的現狀與意義 有機農業是遵照有機農業生產標準,在生產中不采用基因工程生物及其產物,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化肥、生長調節劑等物質,遵循自然規律和生態學原理,協調種植業和養殖業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技術以維持持續穩定的農業生產體系的一種農業生產方式[1]。蔬菜的有機栽培是有機農業當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近些年來,我國化肥用量增長很快,已位居世界前列,根據國際肥料工業協會數據和我國統計數據分析,2007年我國化肥施用量已占全球用量的35%左右,但仍處于上升階段[2]。盡管化肥施用量逐年增加,但是我國的化肥利用率卻越來越低[3],不合理的盲目地施用和過量投入,給自然環境帶來了嚴重危害。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綠色消費,無公害蔬菜要求越來越高[4]。現階段,我國市場上的有機蔬菜還是比較緊缺的,發展提速也就是近10年時間,有機蔬菜的栽培價值空間還有很大的提高。
1.3 實驗地址 本研究在陽江市陽東區新洲鎮上六村,實驗地已撂荒多年,周圍無工礦污染,水源充足,適合進行有機栽培實驗。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本研究通過苦荬菜春夏有機栽培與常規栽培的比較試驗,探討苦荬菜在陽江地區春夏有機栽培的可行性,旨在為苦荬菜有機栽培提供科學依據。
2 材料和方法
2.1 實驗材料 (1)實驗品種:陽江苦荬菜(八甲荬),購自市場;(2)實驗肥料:腐熟牛糞(生牛糞購自奶牛場,人工堆制腐熟)、氮磷鉀三元復合肥(山東紅日公司生產);(3)覆蓋材料:50目防蟲網(日本生產)、60%黑色遮陽網(浙江生產)、殺蟲黃板
2.2 實驗設計 試驗共設4個處理,分別為:(1)牛糞施入量:2kg/m2(20 010kg/hm2);(2)牛糞施入量:4kg/m2 (40 020kg/hm2);(3)牛糞施入量:6kg/m2(60 030kg/hm2);(4)對照:施牛糞2kg/m2、復合肥50g/m2(502.5kg/hm2)。每個處理4m2,3次重復。
2.3 實驗方法 實驗進行前休田8個月,實驗進行前兩個月翻耕曬白。按實驗設計,將施入肥料與土壤充分混勻,做成高20cm、寬為100cm的畦面,畦溝深20cm,寬30cm(實驗面積不包括起畦溝)。八甲荬種子于2014年3月9日播種育苗,苗期管理同大田。苗期24d。2014年4月2日定植,行株距為15cm×15cm。生長期管理同大田,晴天、多云天每天澆水一次。處理1、2、3植株生長過程中只澆水不施肥。對照植株生長過程中施追肥兩次,每次施復合肥10g/m2(100.5kg/hm2),配制成0.1%液肥施用。實驗過程中測定和記錄植株生長量、害蟲種類和危害程度、病害種類和危害程度、防蟲網小拱棚的小氣候變化、商品蔬菜產量。苦荬菜有機栽培與常規栽培整個生長期完全不使用化學農藥,采用防蟲網、殺蟲黃板進行物理滅殺害蟲。實驗結束后進行數據處理和統計分析。
2.4 觀察與記載
2.4.1 物候期觀察 (1)播種期:2014年3月9日;(2)出苗期:2014年3月17日;(3)定植期:2014年4月2日;(4)第一次采收期:2014年4月9日;(5)最后一次采收期:2014年5月5日。
2.4.2 實驗記載 (1)植株生長量:出苗以后,每7d取一次樣,時間要固定,每個處理每次取15株,5株作為一組(相當于一個重復)進行測定,取每組單株平均數。測定性狀包括株高、葉片數、全株重、葉重、地上部重、根重。(2)害蟲種類和危害程度:詳見表1。
3 結果與分析
3.1 苦荬菜有機栽培與常規栽培生長動態比較
3.1.1 苦荬菜有機栽培與常規栽培的株高生長動態比較 由圖1可以看出,起初苦荬菜的株高情況基本一致,隨著時間的推移,處理一和處理二折線相差不大,處理三和對照組與處理一和處理二有較大差異。處理三和對照組比處理一處理二株高要高,常規栽培比有機栽培總體要好。
3.1.2 苦荬菜有機栽培與常規栽培的葉片數生長動態比較 由圖2可知,葉片數相差不到2片,各處理與對照組有相交叉的曲線,說明葉片數之間相差不大。但是對照組與處理三多于處理一處理二,總體來說,常規栽培比有機栽培更加發葉。
3.1.3 苦荬菜有機栽培與常規栽培的全株重生長動態比較 由圖3可得出,第一次、第二次觀察數據四組處理變化不大。從第三次開始,處理一和處理二全株重生長動態基本相一致,處理三與對照組全株重生長動態相對顯著。而對照組全株重是為全處理組中最重的。
3.1.4 苦荬菜有機栽培與常規栽培的葉重生長動態比較 由圖4可以得出,各處理從第三次數據觀察就開始顯現出顯著性差異。處理一、處理二生長較慢,而且重量也輕于處理三和對照組。處理三和對照組葉重生長速度較快,對照組優于處理三。總體來說,常規栽培種植葉重優于有機栽培。
3.1.5 苦荬菜有機栽培與常規栽培的地上部重生長動態比較 由圖5可知,地上部重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增加。處理一和處理二折線圖基本一致,生長情況沒有太大出入。處理三和對照組地上部重增加速度比處理一及處理二要快。對照組在后期也明顯快于處理三。從折線圖來看,對照組地上部重增加快于處理一、處理二及處理三。也就是說,常規栽培地上部重增長高于有機栽培。
3.1.6 苦荬菜有機栽培與常規栽培的根重生長動態比較 由圖6可知,根部的生長在第三次觀測前根重基本保持一致。第三次后,各處理的根重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且增加幅度比前邊的觀測要大。處理三在第四次觀測數據中高于其他處理組。處理二與對照組基本保持一致,且大于處理一。在第五次觀測中,處理二、處理三和對照組基本一致,且大于處理一。這說明,有機栽培與常規栽培的根重無顯著性差異。
3.2 苦荬菜有機栽培與常規栽培害蟲危害程度比較 從表3看出,苦荬菜受到蟲害的指數較低。經過方差分析可得出,蟲害各組處理沒有顯著性差異,也即是有機栽培與常規栽培兩種種植方式的蟲害不存在顯著性差異(表4)。
3.3 苦荬菜有機栽培與常規栽培病害危害程度比較 由表5~表7可以看出,各組處理中存在顯著性差異。經過多重比較可以得出,處理二和處理一差異不大,處理三和對照組相對于處理一差異性極顯著。處理三相對于處理二差異性顯著。對照組相對于處理二差異性極顯著。而對照組與處理三差異性不顯著。
3.4 苦荬菜有機栽培與常規栽培產量比較 由表8~表10可以得出,各處理間差異性顯著;通過多重比較看出,處理二和處理一差異性顯著,處理三、對照組和處理一相比差異性極顯著,對照組和處理二相比差異性極顯著,處理三與處理二差異性也是極顯著,處理三和對照組相對比差異性極顯著。即是,各組處理都存在顯著差異,對照組產量為各處理中的最高值,處理三次之,處理二比處理三低,處理一為各處理中的最低值,略低于處理二。
4 結論與討論
4.1 結論
4.1.1 有機栽培和常規栽培均能正常、健壯生長 陽江市位于廣東省西南沿海,緊鄰珠三角,扼粵西要沖。地理坐標為北緯21°28′45″~22°41′02″,東經111°16′35″~112°21′51″,地處北回線以南。氣象條件屬于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常年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冬無嚴寒,夏無酷熱,年平均氣溫23.4℃,季風明顯,夏季主導風向為南風和東南風,冬季主動風為東北風,年平均風速2.43m/s。年平均降雨量2 970mm[5]。全年中,4—6月為雨季,8—9月天氣炎熱,多臺風。平均相對濕度為68%。適宜的蔬菜種植氣候使得陽江地區一年四季均有各種各樣的新鮮蔬菜上市。通過苦荬菜的常規栽培與有機栽培的6種不同性狀的折線圖比較可以看出,有機栽培各項性狀相對于常規栽培略低。處理一和處理二生長情況基本一致,生長速度較慢。處理三和對照組生長情況大同小異,各項性質均優于處理一處理二。而對照組優于處理三。總體說來,常規栽培在各項性狀指標中優于有機栽培。
4.1.2 常規與有機栽培苦荬菜病害蟲害均發生較輕 陽江的高溫高濕天氣使得病蟲害發生嚴重。夏季蔬菜種類多、品種更多,也是全年中病蟲害發生種類最多、危害最為嚴重、防治至關重要的一個時期[6]。有機蔬菜栽培的前提是不施用農藥和化肥。根據實驗的數據分析結果得出,苦荬菜受到病蟲害的影響較低。病害蟲害發生率不高,對苦荬菜的生產是個良好的環境。常規栽培與有機栽培的蟲害情況基本一致。而病害雖然各組處理差異性顯著,但總體來說,病害指數也是非常的低的。所以,苦荬菜的有機栽培在陽江地區春夏期間栽培不必特地考慮病蟲害方面的防治。
4.1.3 苦荬菜有機栽培和常規栽培效益比較 在本實驗中,苦荬菜常規栽培產量顯著高于有機栽培產量,高出范圍為37.6%~150.4%。多施有機肥能顯著提高有機栽培苦荬菜產量。從實踐來看,有機蔬菜價格是常規蔬菜價格的3~5倍,因此在陽江地區春夏季苦荬菜的有機栽培是可行的。實驗中常規栽培的最大產量是有機栽培的1.5倍,按常規栽培產量15 000kg/hm2來算,有機栽培產量10 000.5kg/hm2。根據目前市場上的蔬菜價格4元/kg來算,常規栽培產值60 000元/hm2,有機栽培價格一般是常規栽培的3~5倍,按照12元/kg來算,有機栽培產值可達120 000元/hm2,經濟效益比常規栽培方法提高一倍。經過實驗分析,苦荬菜在陽江地區春夏有機栽培是可行的。在不考慮栽培的其他的支持費用的情況下,苦荬菜有機栽培比常規栽培產量稍低,生長情況處理三生長情況更靠近常規栽培的對照組。也就是說,在有機肥充足的條件下,有機栽培與常規栽培在相同的技術條件下進行生產,有機栽培有其生產的經濟價值。
4.2 討論
4.2.1 苦荬菜在陽江地區春夏有機栽培的改進建議 由于本次實驗的田地小,其得出的分析結果還不能全面地證明有機栽培的經濟效益。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可以增加實驗田地來進一步研究,還可以增加不同土質的有機栽培的對比實驗,這樣可以全面分析陽江地區不同土質之間對有機栽培的影響。在肥水管理方面,基肥的施用量只做了三個分級。從實驗結果分析得出,處理三的施肥量的產出率是最接近對照組的,但是還不能得到有機栽培的基肥的最佳施用量。在試驗田允許的條件下,今后的研究中要增加實驗田塊,增加基肥施用量的階梯,這樣就能夠得出有機栽培的肥料的最佳施用量,從而為生產作業提供預算依據。從分析中發現苦荬菜的栽培在同一施肥量而生長動態有所偏差的情況,可能是基肥混合土壤不夠均勻所致,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在整地施肥方面做得更加仔細來消除其誤差。在栽培種植期間,沒有進行特意的除草活動,這也可能是造成實驗誤差的因素。在苦荬菜的產品采收方面,實驗只設計了對產品產量的稱重記錄,這只是單方面的說明有機栽培與常規栽培的產量方面的差異,而沒有對產品品質的檢驗。有機栽培和常規栽培之間的品質差異沒有體現出來,因此,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對苦荬菜進行品質鑒定,以驗證有機栽培的苦荬菜的優劣,這樣更能說明苦荬菜陽江地區春夏有機栽培的可行性。
4.2.2 關于苦荬菜有機栽培的前景討論 蔬菜是人們每日每餐必不可少的食物,是人們日常獲得維生素、礦質元素、碳水化合物及其他營養元素的重要來源。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對于蔬菜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7]。近年來,在農業種植方面大量地使用化肥、農藥等,使得農業生態環境惡化,生態系統原有的平衡被打破。多年使用化學物質的結果,使生物天敵銳減,病蟲、雜草抗藥性增加[8]。這是與我國確立的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相違背的。有機栽培,強調農業廢棄物如作物秸稈、人畜糞便的綜合利用,既利用了農村的廢棄物,也減輕了農村廢棄物不合理利用所帶來的環境污染[1]。如果我國絕大部分的農業實現了有機種植,那么我國的生態環境改善將實現質的飛躍[9]。作為農戶,要減支增收,發展循環經濟,即在農作物生產中增施有機肥,擴大綠肥種植面積,最大限度地減少化學肥料和農藥的使用量[10]。苦荬菜有機栽培是有機農業范疇,其產品優質綠色健康,與常規栽培相比,更加突出其健康、原生態無污染的特點,在人們注重吃食無害健康、營養價值的消費觀念下具有很大的市場價值。目前,我國農業生產經營粗放的情況仍未根本改變,農業自然經濟資源利用率較低,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較低,農業污染等問題突出,主要的蔬菜栽培仍以常規為主,而有機栽培生產規模小、成本高,生產和市場需求脫節。本實驗主要是為苦荬菜在陽江地區春夏季節有機栽培的可行性作簡單論證,在有機肥充足的情況下其產量和常規栽培相差不大,因此,苦荬菜的有機栽培的前景是無可限量的。綠色健康的有機蔬菜將會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青睞。
參考文獻
[1]吳斌.我國有機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東方企業文化,2010(4):67-68.
[2]張智峰 張衛峰.我國化肥施用現狀及趨勢[J].磷肥與復肥,2008(6):9-12.
[3]李明哲.農田化肥施用污染現狀與對策[J].河北農業科學,2009(5):65-67.
[4]張道順,毛愛軍,王國棟.淺談無公害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J].山東蔬菜,2004(3):30-31.
[5]阮世鞏,譚寶期.陽江市大氣污染物中可吸入顆粒物分布特征及變化規律[J].科技與生活,2010(12):22-23.
[6]趙海棠,石自強,安學君.夏秋季蔬菜主要病蟲害防治技術.寧波農業科技,2002(2):20-23.
[7]呂家龍.蔬菜栽培學各論(南方本).第三版[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1.
[8]李玉娟.蔬菜有機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2001(09):13.
[9]張青玲.有機農業大有作為[J].科學種田,2010(6):9.
[10]游愛文.農村化肥施用現狀的思考[J].現代農業科技,2005(9):61.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