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江蘇里下河麥區小麥白粉病的流行成因與防控對策

2016-05-30 10:14:02唐瑋張開朗徐東祥
安徽農學通報 2016年17期

唐瑋 張開朗 徐東祥

摘 要:近年來,江蘇里下河麥區小麥白粉病流行頻率高,發生危害程度重,已成為一種常發性病害。該文總結了江蘇里下河麥區近10年小麥白粉病的發生特點,闡述了氣候條件、栽培方式、品種抗性、病菌抗藥性等方面是病害流行的主要因素,并根據近5年國內小麥白粉病方面的研究進展,提出了加強病情預警、推廣種植抗耐性品種、壓縮直播稻種植面積、加強田間管理、科學化學預防等一系列防控措施,以期為小麥白粉病的防控提供科學依據。

關鍵詞:白粉病;流行成因;防控對策

中圖分類號 S4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17-0087-05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wheat powdery mildew occurred in high frequency, and the damage was severe. It has become an often-onset disease in the river of lixia in Jiangsu Province. The author summarized occurrence characteristics of wheat powdery mildew in the last ten years, and elaborated that climatic conditions, cultivation methods, cultivar resistance to wheat powdery mildew and fungicide resistance were researched to expound the popular reasons.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a series of measures and countermeasures to provide th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control of wheat powdery mildew form the research progresses of the wheat powdery mildew of domestic in the last five years. For example, strengthening resistance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promoting and cultivate the disease resistant varieties, compressing the planting area of direct-seeded rice, strengthening field management, carrying out chemical control scientifically and so on.

Key words:Wheat powdery mildew; Population reasons; Monitor and control measures

小麥白粉病是由活體專性寄生菌禾布氏白粉菌(Erysiphegraminis f. sp. tritici)引起的世界性病害,發生于我國20多個省份,以黃淮、江淮各省發病較重[1]。近幾十年來,隨著麥田肥水條件的改善及高產田群體密度的加大,我國由小麥白粉病危害造成的損失日益嚴重[2],在長江中下游麥區,白粉病是僅次于赤霉病的第二大病害[3]。

地處江蘇里下河麥區的建湖縣是全國優質商品糧生產基地縣,常年小麥種植面積4.2萬hm2左右,近年來小麥白粉病發生程度逐年加重,成為與小麥赤霉病、紋枯病齊發并重的病害。為此,本文從近10年氣候趨勢的變化、栽培方式的改變、抗性菌株的產生、抗耐病性品種的種植等方面入手,全面分析了近年來小麥白粉病流行頻率高、發生程度重的原因,并根據近5年國內小麥白粉病方面的研究進展,提出了加強病情預警、推廣種植抗耐性品種、壓縮直播稻種植面積、加強田間管理、科學化學預防等一系列防控措施,以期為小麥白粉病的防控提供科學依據。

1 發生特點

1.1 流行頻率高 2006—2015年10年間,建湖縣小麥白粉病大流行3年,分別是2013、2014、2015年;偏重發生4年,分別是2007年、2008年、2009年、2012年;中等發生3年,分別是2006年、2010年、2011年。2013年大發生,發病面積4.14萬hm2,占小麥種植面積的100%;2011年中等發生,發病面積3.27萬hm2,占小麥種植面積的81.7%。

1.2 重發年份始見期早 大發生的2013—2015年,白粉病始見期明顯早于常年,2013—2015年的始見期分別為4月2日、3月25日、3月22日,分別比常年早5d、12d、15d。見病后的10d左右時間內病情發展相對較慢,但到了4月上旬病情上升迅速。2014年3月25日始見,至4月6日,病株率1%~16%,病葉率0.25%~5.0%,病指0.03~0.69,到4月11日,病株率53.0%,病葉率24.75%,病指6.44,分別比5d前上升了3.3倍、5.0倍、9.3倍;2015年3月22日始見,至4月3日,病株率1%~13.5%,病葉率0.25~3.63%,病指0.003~0.046,到4月8日,病株率46.6%,病葉率14.88%,病指0.169,分別比5d前上升了3.5倍、4.1倍、3.7倍。

1.3 危害損失重 大發生的2013—2015年,在病情穩定后調查,系統調查田,病葉率分別為78.3%、81.7%、89.7%,病指分別為36.54、49.58、20.22;大田普查,病葉率分別為32.7%(4%~100%)、24.1%(3.7%~82.3%)、64.5%(5.3%~100%),病指分別為11.93(0.91~52.31)、9.1(0.5~50.8)、10.35(0.19~49.48)。經防治后,小麥白粉病造成的損失仍然較重,每1hm2損失小麥分別為164.25kg、70.73kg、77.88kg,平均為104.29kg,比前7年平均增加84.80kg。

1.4 品種間發病差異大 近年來小麥種植品種“多、亂、雜”現象嚴重,據2015年調查,小麥種植面積達666.7hm2的品種有11個,其中半冬性品種種植面積占47.9%,春性品種占39.9%。多年的調查來看,春性品種如寧麥13、揚麥13、揚麥15、揚麥16、揚麥23、蘇科麥188、蘇科麥1號發生重[4],2015年調查,蘇科麥1號的自然病株率、病葉率、病指分別為100%、72.44%、24.25;半冬性品種如周麥23、豫麥34、西農979、新麥18、矮抗58白粉病發病也很重[5]。徐麥30、徐麥33、淮麥32、新麥19比較耐病,2015年阜寧縣調查新麥19的自然病葉率、病指分別為21.82%、10.98。2016年阜寧縣進行了19個小麥品種白粉病耐病性比較試驗,病情穩定期調查病情指數,高感品種有4個,分別為寧麥13、揚麥13、淮麥29、淮麥20,病指都在65以上,分別為79.67、77.37、73.70、67.47;比較感病的品種有10個,分別為濟麥22、淮麥30、徐麥35、周麥21、淮麥26、淮麥35、連麥8號、淮麥33、鄭麥9023、連麥7號,病指在45~65,分別為58.83、57.67、56.73、56.53、54.63、53.67、52.67、52.67、48.73、45.23;比較耐病的品種有5個,分別為淮麥32、瑞華麥520、天民198、徐麥30、徐麥33,病指在45以下,分別為41.17、37.70、35.97、31.47、26.60。

2 流行因素分析

2.1 栽培方式有利

2.1.1 直播稻種植面積擴大,錯過適期播種 本地區為小麥-水稻輪作,水稻直播因其省工、節本,自2000年以來種植面積迅速擴大,水稻收獲期推遲了近1個月。騰茬晚,影響了小麥的適期播種,通常用增加小麥播種量來彌補錯過的適期播種,用種量普遍達到300~375kg/hm2,甚至達到487.5kg/hm2。播種量過大,直接導致小麥群體密度高,田間蔭蔽度大,通風透光性差,麥苗長勢偏弱,有利于白粉病發生。此外,有60%農戶因直播稻收獲遲,采取稻田套播寄種,氣溫偏高時出現冬前小麥旺長,甚至出現年前拔節的現象,有利于越冬菌源量的累積,增加了冬后菌源基數[6]。

2.1.2 小麥全量還田,增加田間菌源量 近年來小麥田全部是機械化收獲,小麥秸稈粉碎全量還田,小麥白粉病病葉、病桿滯留在田內,造成田間病菌大量積累,為翌年白粉病的流行提出了充足的菌源[5]。

2.1.3 偏施氮肥,適宜病菌繁殖侵染 重施返青肥,輕施穗肥,造成麥苗春后旺長、茂密,組織幼嫩,田間小氣候濕度增大,提高了小麥植株的感病性,有利于白粉病病菌的萌發和流行[7]。

2.2 品種抗耐性差 據2015年調查,本地小麥種植面積4.17萬hm2,其中,春性感病品種寧麥13、揚麥13、揚麥15、揚麥16、蘇科麥1號的種植面積達1.27萬hm2,占種植面積的30.45%;半冬性品種中種植面積較大的有鄭麥9023、淮麥20、淮麥22、新麥208,占種植面積的47.92%,也均不抗白粉病,只要氣候條件適宜,均可造成白粉病嚴重發生;種植面積較小的品種,如周麥23,豫麥34、新麥18、西農979等高感白粉病,極易造成小麥白粉病的流行。由于白粉病菌生理小種變異快,群體組成復雜,一些較耐病品種長期種植,也會因白粉病菌毒力頻率變化或新的毒力型的出現,使抗病基因喪失抗性[2]。

2.3 氣候條件適宜 小麥白粉病的發生等級與溫度、相對濕度(降雨量)、雨日因子均存在明顯的正相關性,小麥生長關鍵期,溫度偏高、日照偏少、降水偏多有利于白粉病流行[7]。小麥白粉病菌在0~25℃均能發展,最適溫度為15~20℃,10℃以下病程發生較慢,25℃以上則明顯受到抑制[6],秋冬季氣溫偏高,小麥冬前生長時間延長,白粉病菌冬前發生侵染時間也隨之延長,暖冬有利于病菌越冬和冬季菌源繁殖及發展,早春氣溫回升早,對白粉病病源侵染擴展有利,高濕有利于病菌侵染和發病,春季發病期間,陰雨日多、日照少、田間濕度大將加重發病[8]。2014、2015年氣溫偏高、光照偏少、雨量偏多,小麥白粉病均為大發生。兩年中,冬季從12月下旬到次年2月中旬的旬平均氣溫分別為2.62℃、3.73℃,比常年分別高0.73℃和1.84℃;早春2月下旬到3月中旬的旬平均氣溫分別為7.37℃、6.77℃,比常年分別高1.7℃、1.1℃;3月下旬到5月上旬的旬平均氣溫分別為15.26℃、14.4℃,比常年分別高2.02℃、1.16℃。冬季溫度高有利于病菌繁殖侵染,早春溫度高病害始見早,春夏溫度高,病菌擴展蔓延快。兩年中冬季從12月下旬到次年2月中旬的旬平均日照分別為46.7h、42.7h,比常年少6.4h、10.4h;早春2月下旬到3月中旬的旬平均日照分別為50.1h、32.9h,分別比常年少2.6h、19.8h。白粉病菌分生孢子對直射光非常敏感,日照時間及強度對病菌的存活和繁殖有一定的影響,日照對孢子萌發有抑制作用,日照少會阻礙白粉病閉囊殼的產生,從而加重病害危害[6-8]。兩年中,冬季從2月下旬到3月中旬旬平均降雨量分別為13.2mm、4.6mm;早春2月下旬到3月中旬旬平均雨量分別為13.0mm、21.0mm,分別比常年少1.5mm、多6.5mm;3月下旬到5月上旬的旬平均雨量分別為13.4mm、12.5mm,分別比常年少7.7mm、8.6mm。早春和春夏白粉病發生盛期,雨量與常年接近。白粉菌分生孢子對濕度適應性很強,即使相對濕度低于5%時,其分生孢子仍然能萌發并侵染寄生,導致病害發生[8]。過去50年的氣象數據顯示,由于自然原因及人為因素導致我國的平均氣溫上升了1.2℃,據預測到2100年,我國氣溫還將繼續上升1~5℃[9],小麥白粉病菌群體對溫度的敏感性有逐步下降趨勢,已呈現一定程度對高溫的適應性[10],預計今后氣候將越來越適宜白粉病的流行。

2.4 抗性菌株增加 自1976年以來,三唑酮一直是我國防治小麥白粉病的主要藥劑,1991年首次在山東省發現抗性菌株,1995年我國小麥白粉病菌對三唑酮的平均抗性水平在16.8倍以上,藥劑長期單一使用,造成小麥白粉病菌易產生抗藥性[11]。王麗等[12]對2009年我國7個省(市)110個小麥白粉菌株進行測定,表明其對三唑酮抗性水平為56.58倍,供試菌株的抗性頻率高達99.09%,其中高抗菌株49.09%,中抗菌株占47.27%。2012年史倩倩等[13]從我國9個省(市)采用129個小麥白粉菌株,對三唑酮的平均抗性為52.62倍,抗性頻率高達99.22%。中國農科院植保所從1995年開展了小麥白粉病對三唑酮的抗藥性監測工作,從歷年小麥白粉病對三唑酮的抗性監測結果看,我國主要麥區小麥白粉病菌對三唑酮的抗性水平逐年上升,1995—2000年大部分菌株的抗性水平為10~40倍,自2007年以來,小麥白粉菌的平均抗性一直保持在40倍以上。在實際防治中,在推薦劑量下應用三唑酮防治白粉病效果明顯下降。已登記的防治白粉病的藥種老化、同質化嚴重,截至2016年5月31日,我國已取得登記的防治小麥白粉病的農藥品種共391個,剔除殺蟲劑的組分,共計37種單劑及其復配劑,含23個有效成分,其中三唑類藥種9個,占39.1%;含新型藥劑苯銹啶及甲氧基丙烯酸酯類醚菊酯等5個,占21.7%;含多抗霉素等生物農藥3個,占13%;其他為多菌靈、福美雙、百菌清、硫磺等6個老品種,占26.1%。在391個品種中,三唑酮單劑149個,占總數的38.1%;含三唑酮及其復配劑226個,占57.8%;含三唑類復配劑347個,占88.7%;含新型藥劑苯銹啶、甲氧基丙烯酸酯類、生物農藥單劑及其復配劑8個,僅占2.0%。由于我國尚未實行農藥再登記制度[14],一些品種登記使用劑量仍然是10多年前甚至30年前的登記劑量,使用劑量偏少,導致防效下降。

2.5 錯失防控適期 任何病害的防控重在預防,白粉病也不例外,在白粉病發病初期進行預防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過去白粉病發生相對不重,農戶忽視了白粉病的前期預防,在4月下旬和5月上旬將白粉病作為兼治對策,與小麥赤霉病一并預防,導致在白粉病早發、重發年份兼治效果差,難以有效控制病害的流行。盡管在早發重發年份植保部門宣傳發動,要求農戶單獨預防,但農戶對白粉病的嚴重性和危害性認識不足,錯失防治適期,導致白粉病嚴重發生和危害。在白粉病盛發期,病情指數高的情況下再好的藥劑品種如嘧菌酯、醚菌酯也難以控制白粉病的發生危害[15]。

3 防控對策

根據近年來小麥白粉病發生的實際,在現行栽培方式下,小麥白粉病已由過去的兼治對象,上升為小麥上常發、重發的主攻對象,在測報和防控上應予以高度重視,必須采取綜合防控措施才能控制白粉病的發生和危害。

3.1 加強病情預警 小麥白粉病的流行與否,首先取決于氣候條件和田間病菌量,其次取決于抗性菌株的頻率,因此,必須系統開展病菌抗性監測,及時更換藥劑品種或增加藥劑使用量,確保化學防治的效果。在小麥白粉病的調查預報上,要將系統調查和大田普查相結合,密切注意天氣變化趨勢,準確掌握當地主栽品種的種植情況以及小麥不同品種的生育進程,正確掌握白粉病的發生趨勢,科學開展化學預防。

3.2 深入研究并推廣種植抗耐品種 推廣種植抗耐品種,是減輕白粉病的發生危害,確保小麥高產、穩產、優質的最經濟安全的方式。目前已有60多個正式命名的小麥抗白粉病基因被定位到53個位點(Pm1-Pm53)[16],部分抗病基因已經被應用到生產中,且取得了良好的防病效果。盡管一些抗病基因已喪失抗生,但最近幾年來發現Pm21對現有的小麥白粉病生理小種表現免疫,Pm13也對小麥白粉病菌表現中至高抗,加強新的抗性基因的挖掘、培育多基因抗生品種、合理安排抗性基因布局才能持久有效控制白粉病的流行和危害[1]。至于現狀,生產上可選擇抗耐病性較好的品種,如揚麥20、揚麥22,揚幅麥4號[4]、徐麥22[17]、徐麥30、徐麥33、淮麥32等,壓縮或淘汰一些高感品種,降低白粉病流行的風險。

3.3 適當減少直播稻的種植面積 適當減少直播稻種植面積,既能保障水稻生產安全,又能保證小麥適期適量播種。一是擴大水稻機插秧、拋秧、移栽秧種植面積,提早水稻收獲期,確保小麥適期播種。二是推廣小麥機條播技術,減少用種量,控制基本苗,降低麥苗群體密度,改善通風透光條件,降低田間濕度,提高植株抗病性[17]。

3.4 加強田間管理 一是搞好田間溝系配套,注意排水降漬,以降低田間濕度,營造不利于白粉病發生的環境[17]。二是科學合理施肥,施足基肥,控制臘肥,巧施返青拔節肥,增施穗肥。注意氮、磷、鉀肥的合理配比,適當控制氮肥,增施磷鉀肥,促進麥株健壯生長,提高抗病能力[18、19]。

3.5 科學開展化學防治

3.5.1 適期防治 對于白粉病早發、重發年份,應堅持“預防為主,治早治小”的策略,選擇在白粉病發病初期,單獨組織防治,壓低病情發生基數,減緩病害發展,時間可在3月底4月初,主防紋枯病,兼防白粉病,間隔7~10d再用藥一次,主防白粉病,兼治紋枯病。具體根據兩種病害的發生發展程度,確定首次用藥時間。

3.5.2 選準藥種 近5年來報道用于防治小麥白粉病的品種很多,主要有三唑類、甲氧基丙烯酸酯類、嘧啶胺類、嗎啉類和生物農藥。三唑類及其復配劑的適宜用量如下:25%丙環唑720mL/hm2[20],25%戊唑醇450~630mL/hm2[21,22],15%三唑酮1 000g/hm2[23,24],40%環丙唑醇300mL/hm2[23,25],5%己唑醇1 200mL/hm2[23,24],12.5%四氟醚唑600mL/hm2[22,23],12.5%氟環唑900g/hm2[25],6%葉菌唑1 000mL/hm2[26],40%氟硅唑120~150mL/hm2[22,27],40%腈菌唑225mL/hm2 [22],12.5%烯唑醇750g/hm2[22,24],40%多·酮1 800g/hm2[22,23]。王金風等[28]室內測定新型三唑類藥劑環丙唑醇對小麥白粉菌的保護效果好于治療效果,其保護和治療效果均好于三唑酮,何蓮等[26]室內毒力測定新型三唑類藥劑葉菌唑對小麥白粉菌的EC50為1.08mL/L,毒力是已唑醇的1.73倍。甲氧基丙烯酸酯類及其復配劑的適宜用量如下:50%醚菌酯150g/hm2[22,29],15%氯啶菌酯375mL/hm2[30-31],15%氯啶·氟環唑450mL/hm2[32],20%烯肟·戊唑醇600g/hm2[23]。嘧啶胺類的適宜用量如下:25%乙嘧吩120mL/hm2[22-23,25]。嗎啉類復配劑的適宜用量如下:400g/L苯銹啶·丙環唑360g/hm2[33]。苯銹啶與三唑類藥劑雖同屬麥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劑,但三唑類藥是抑制C-14脫甲基酶,而苯銹啶是抑制甾醇的△14-還原酶和△8-△7異構酶,楊璐等[34]室內測定小麥白粉病菌群體對三唑酮和苯銹啶的敏感性,結果表明小麥白粉病對三唑酮和苯銹啶的抗藥性無交互作用,苯銹啶可作為三唑類殺菌劑的替代藥劑或輪換藥劑在生產上應用。生物農藥的適宜用量如下:0.3%苦參堿750mL/hm2[35],10%天名精內酯酮1 000倍[36],1.2%瑞粒菌素600倍[37],2%嘧啶抗苷類抗生素3 000mL/hm2[22]。新穎的生物農藥天名精內酯酮是菊科天名精屬植物大花金挖耳中分離得到的最有較強殺菌活性的倍半萜內酯類化合物,對白粉病具有保護和治療雙重效果,與三唑酮相當[36];瑞拉菌素是經委內瑞粒鏈霉素秦嶺變種通過發酵產生的新型農用抗菌素,1.2%瑞拉菌素600倍對小麥白粉病也有較好的防效[37]。

3.5.3 用足劑量、水量 目前防治小麥白粉病的三唑類單劑及其復配劑登記使用劑量嚴重不足,在白粉病菌對三唑類產生抗性及白粉病重發的情況下,要增加劑量,確保防效,水量上機動彌霧機不少于300kg/hm2,常規噴霧450kg/hm2。

3.5.4 改進施藥技術 防治小麥白粉病,要大力推廣彌霧機或電動噴霧器噴霧,有條件的地區可推廣自走式、擔架式新型高效植保機械,確保藥液在葉片上附著率高、防效好。

3.5.5 輪換用藥 加強作用機理不同的藥劑輪換使用,以降低或延緩抗藥性,提高防治效果,特別是三唑類藥劑與甲氧基丙烯酯類殺菌劑的輪換使用。隨著巴斯夫公司的醚菊酯、吡唑醚菌酯、先正達公司的嘧菌酯專利保護相繼到期,以及沈陽化工研究院研發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烯肟菌酯、烯肟菌胺、唑胺菌胺、氯啶菌酯相繼登記,其生產工藝的改進,生產規模的擴大,這類藥劑的成本將大大下降。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將陸續進入小麥田使用,成為防治小麥白粉病輪換或替代三唑類藥劑的主體藥劑。甲氧基丙烯酸酯類藥劑是阻斷細胞色素C1和細胞色素b的電子傳遞,從而抑制線粒體的呼吸作用,干擾病菌能量的正常循環,抑制菌體生長[38],與三唑類藥劑的作用機理完全不同。王麗等[12]和張亞璨等[38]相繼室內測定小麥白粉菌對嘧菌酯和三唑酮的敏感性,結果一致認為嘧菌酯與三唑酮之間無交抗性,但由于這類藥劑作用位點單一,被國際殺菌劑抗藥性行動委員會(FRAC)將其抗性發展歸為高風險[39],在應用中要嚴格控制用藥次數。

4 小結與展望

小麥白粉病已成為江蘇里下河麥區的一種常發性病害,對小麥產品和品質威脅很大,因此,要加強病菌的抗性監測,開展小麥白粉病的系統調查和普查,準確預報發生期和發生程度,為科學化學防控提供依據。

小麥白粉病必須采取綜合防控措施,才能控制其流行和危害,首先要推廣抗耐性好的小麥品種,特別是多基因抗生品種的應用以及抗性基因品種的合理布局,積極淘汰感病品種;其次要推進機插秧,壓縮直播稻,推廣機條播種機,確保小麥適期適量播種;再次是加強小麥田間管理,提高植株耐病性,創造不利病菌發生的環境條件,并開展科學合理的化學防治。

基于白粉菌對三唑類藥劑抗生的產生,要加強三唑類與甲氧丙烯酸酯類等不同作用機理的農藥品種輪用,目前生產上防控白粉病的藥種仍以三唑類為主,要積極引進推廣與其不同作用機理的農藥品種,應用于預防小麥白粉病。龔雙軍等[40]報道由美國陶氏益農開發的喹氧靈是一種喹唑啉酮類殺菌劑,其作用機理是通過阻止病菌的侵染,抑制芽管和附著胞的形成來控制危害;由巴斯夫公司開發的苯菌酮是一種二苯酮類殺菌劑,其作用機制是影響菌絲發育,干擾細胞極性生長,使菌絲發育畸形,兩者對白粉病均有優異的防效,交互抗性研究結果表明,小麥白粉病菌對三唑酮與苯菌酮和喹氧靈之間均不存在交互抗性。目前苯菌酮于2015年取得原藥登記,喹氧靈尚未取得登記。隨著防治小麥白粉病新型藥劑的研發加強和引進使用,與其他綜合防控措施應用并舉,小麥白粉病的流行與危害定能得到有效控制。

致謝:鹽城市植保植檢站陳永明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對本論文的結構設計、內容修改提出了許多寶貴意見,謹此感謝。

參考文獻

[1]姜延濤,許韜,段霞瑜,等.品種混種控制小麥白粉病及其對小麥產量和蛋白質含量的影響[J].作物學報,2015(2):1-10.

[2]董 娜,李淦,張亞娟,等.354份小麥種質中抗白粉病基因Pm21和Pml3的分布研究[J].植物保護,2015,41(5):164-168.

[3]何中虎,蘭彩霞,陳新民,等.小麥條銹病和白粉病成株抗性研究進展與展望[J].中國農業科學 2011,44(11):2193-2215.

[4]周奮啟,袁林澤,耿躍,等.江蘇8個小麥品種的耐病性及產量表現[J].浙江農業科學,2016,57(1):114-116.

[5]馬勇,鐘騰.建湖縣近幾年小麥白粉病重發原因及防治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5(12):137-138.

[6]鄭秋紅,楊霏云,朱玉潔.小麥白粉病發生氣象條件和氣象預報研究進展[J].中國農業氣象,2013,34(3):358-365.

[7]李彤霄.我國小麥白粉病預報方法研究進展[J].氣象與環境科學,2013,36(3):44-48.

[8]張蕾,霍治國,姜燕,等.典型區域小麥白粉病發生氣象等級動態預警模型[J].中國農業氣象,2015,36(5):631-639.

[9]明章勇,王保通,周益林,等.2009年我國部分麥區小麥白粉病菌群體對溫度的敏感性研究[J].植物病理學報,2012,42(3):290-296.

[10]才旦卓瑪,剛存武,范潔茹,等.2012年我國部分麥區小麥白粉菌群體對溫度敏感性研究[J].植物保護,2015,41(5):150-153.

[11]畢秋艷,馬志強.小麥白粉病菌對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敏感性及其交互抗性[J].植物病理學報,2012,42(3):315-318.

[12]王麗,陳鵬,周益林,等.2009年我國部分麥區小麥白粉菌群體對三唑酮和嘧菌酯的敏感性測定[J].植物病理學報,2011,41(6):654-658.

[13]史倩倩,范潔茹,周益林,等.2012年部分麥區小麥白粉菌群體對三唑酮敏感性及其與毒性的關系[J].植物病理學報,2015,45(2):181-187.

[14]顧寶根.國內外農藥管理制度的比較及啟示[J].世界農藥,2014,36(2):1-5.

[15]丁世峰,沈田輝,張玉,等.小麥白粉病藥劑篩選試驗[J].植物醫生,2015,28(6):17-18.

[16]謝福來,史忠良,楊三維,等.堯麥16選育過程中白粉病抗性與產量相關性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5,31(36):35-42.

[17]陳香華,汪立新,熊戰之,等.淮安地區小麥白粉病的發生規律及防治技術[J].上海農業科技,2011(1):99-100.

[18]臧鑫,曹有平.鶴壁市小麥白粉病的發生規律及防治對策[J].農業科技通訊,2011(12):126-127.

[19]胡銳,邢彩云,李元杰,等.鄭州市小麥白粉病發生特點及防治對策[J].農業科技通訊,2014(6):218-220

[20]楊共強,宋玉立,何文蘭,等.幾種殺菌劑對小麥白粉病的防治效果[J].河南農業科學,2011,40(8):153-155.

[21]崔曉萌.25%戊唑醇乳油防治小麥白粉病藥效試驗[J].安徽農學通報,2012,18(15):98,114.

[22]王玉國,徐東祥,謝長春,等.小麥白粉病防治藥劑篩選試驗研究[J].福建稻麥科技,2015,33(2):36-38.

[23]徐東祥,王玉國,李東明,等.不同藥劑防治小麥白粉病應用試驗研究[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5(10):80-81.

[24]吉用銓,陸曉峰,孫春來.5種殺菌劑防治小麥白粉病田間試驗初報[J].現代農藥,2012,11(5):51-53.

[25]王永青,郭慶海,張秀成,等.新藥劑防治小麥白粉病篩選[J].安徽農業科學,2015,43(29):135-136.

[26]何蓮,李建明,雷滿香,等.新型殺菌劑葉菌唑對小麥幾種病害的室內毒力測定及應用[J].農藥,2014,53(8):605-607.

[27]高海峰,努爾孜亞·亞力買買提,李廣闊,等.幾種殺菌劑對小麥白粉病的防治效果[J].新疆農業科學,2013,57(7):1260-1264.

[28]王金鳳,閆曉靜,楊代斌,等.環丙唑醇替代三唑酮防治小麥白粉病的室內生物活性比較[J].作物雜志,2011(4):28-31.

[29]楊本香,秦建華,吳干,等.不同藥劑防治小麥白粉病田間藥效試驗[J].大麥與谷類科學,2014(2):34-36.

[30]黃志寬,高波,陳永恩.不同藥劑防治小麥白粉病效果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3(17):161,163.

[31]姜觀曙,顏軍燁,陸加榮,等.15%氯啶菌酯EC防治小麥白粉病試驗[J].大麥與谷類科學,2013(3):61-62.

[32]閔季春,倪仁忠,劉福海.16%氯啶菌酯·氟環唑懸浮劑防治小麥白粉病和銹病效果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4(18):132,134.

[33]劉國峰,段瑞華.400g/L丙環唑·苯銹啶乳油防治小麥白粉病藥效試驗[J].上海蔬菜,2012(3):78-79.

[34]楊璐,周益林,段霞瑜,等.2011年我國主要麥區小麥白粉病菌群體對三唑酮和苯銹啶的敏感性[J].植物病理學報,2013,43(4):430-434.

[35]郭志剛.0.3%苦參堿水劑防治小麥白粉病大田藥效試驗[J].農業科技通訊,2012(7):87,121.

[36]任雙喜,許丹,韓立榮,等.天名精內酯酮對小麥白粉病的藥效及病菌生長發育的影響[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2012,40(8):1-6.

[37]何振才,趙鵬濤,李高潮,等.1.2%瑞拉菌素水乳劑防治小麥白粉病的效果[J].麥類作物學報,2012(32):1-3.

[38]張亞璨,畢秋艷,韓秀英,等.小麥白粉病菌對嘧菌酯和三唑酮的敏感性反應[J].麥類作物學報,2015,35(12):1746-1750.

[39]賈麗,何玲,王李斌,等.嘧菌酯在我國登記情況以及抗性研究現狀[J].農藥科學與管理,2014,35(10):19-22,38.

[40]龔雙軍,楊立軍,向禮波,等.小麥白粉病菌對喹氧靈和苯菌酮的敏感基線及藥劑的生物活性[J].農藥學學報,2013,15(5):511-515. (責編:張宏民)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欧洲日本在线| 欧美一级在线看| 亚洲第一黄片大全| 欧美区一区| 亚洲天堂网站在线| 欧美午夜小视频| 久久久精品无码一二三区| 最新国产高清在线| 日韩无码一二三区| 亚洲国产高清精品线久久| 国产精品人成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夜夜嗨视频免费视频| 香蕉网久久| 99re在线免费视频| 亚洲第一中文字幕|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44| 免费观看无遮挡www的小视频| 秘书高跟黑色丝袜国产91在线| 国产区福利小视频在线观看尤物| 狠狠色综合久久狠狠色综合| 久久婷婷国产综合尤物精品| 青青草91视频| 在线观看亚洲国产| 99在线视频免费| 三级国产在线观看| 毛片手机在线看| 99这里只有精品在线| 亚洲美女一级毛片| 人妻91无码色偷偷色噜噜噜| 亚洲成年人片| 久热中文字幕在线| 日韩国产另类| 欧美日韩理论| 婷婷丁香在线观看| 国产精女同一区二区三区久| 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 国产午夜一级毛片| 美女无遮挡拍拍拍免费视频| 欧美在线伊人| 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 国产无码性爱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区三区二区中文在线|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妇女| 久久五月视频| 国产91视频免费| 波多野结衣爽到高潮漏水大喷| 无码粉嫩虎白一线天在线观看| 1024你懂的国产精品|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软件| 99热国产这里只有精品9九| 国产成人啪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在线自在拍91精品黑人|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免费观看|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影视 | 另类综合视频| 青青草久久伊人| 漂亮人妻被中出中文字幕久久| 99re热精品视频中文字幕不卡| 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 日本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 国产又黄又硬又粗| 自拍偷拍欧美| 成人年鲁鲁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真实乱子伦视频播放| 色偷偷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本激情| 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影院八| 欧美另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午夜一级毛片| 老司机午夜精品视频你懂的| 久久福利片|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 日本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波多野结衣久久精品| 久久免费观看视频| 1024你懂的国产精品| 欧亚日韩Av| 亚洲国产成人在线| 亚洲不卡网| 免费啪啪网址| 亚洲九九视频| 日本久久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