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武
摘 要:該文通過田間試驗研究不同劑量50%吡蚜酮水分散粒劑拌種對水稻稻飛虱的防治效果,綜合考慮價格等因素,正常年份推薦單季中秈稻使用50%吡蚜酮WG 拌種劑量為75g/100kg種子(有效成分),種子催芽至露白時按每100kg種子2 500mL用水量稀釋藥液拌種,能有效控制秧田期稻飛虱的為害。
關鍵詞:稻飛虱;50%吡蚜酮WG;防效
中圖分類號 S4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17-0098-01
稻飛虱是廣德縣水稻上的主要害蟲之一,常見種類有褐飛虱(Nilaparvata lugens)、白背飛虱(Sogatella furcifera)和灰飛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目前廣德縣有相當部分水稻以直播為主,為有效控制稻飛虱苗期危害、傳毒及節省勞力,筆者開展了50%吡蚜酮WG拌種對稻飛虱的防治效果,為指導農戶防治該害蟲提供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1.1.1 試驗藥劑 供試藥劑為50%吡蚜酮WG(江蘇安邦電化有限公司)和10%吡蚜酮WP(浙江海正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1.1.2 供試靶標 稻飛虱(白背飛虱Sogatella furcifera為主、灰飛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及褐飛虱Nilaparvata lugens混合種群)。
1.1.3 供試作物 大田試驗供試作物為單季中秈稻,品種為Y兩優689。
1.1.4 供試土壤 試驗田處于桃州鎮白楊村的水稻畈區,前茬為小麥,沙壤土,肥力中等,水肥管理與常年一致。
1.2 試驗方法 本次試驗共設5處理,其中50%吡蚜酮WG三種劑量各一個處理,10%吡蟲啉WP一個處理,另設空白對照處理,詳見表1。重復4次,共20個小區,每個小區66m2(6m×11m),所有小區隨機分配。2015年6月1日上午09:00拌種,本次試驗為午季田水稻直播,下午03:00開始播種。人工拌種,準確稱量每個處理需要的種子分別裝入催芽袋,催芽至露白晾干水分;室內按各處理所需劑量取相應藥物稀釋拌種晾干水分后平均分成4份,分別裝袋并放入小區號標簽,播種時按小區編號對應種子袋內的標簽號對號播種。
1.3 調查分析 此次試驗共調查兩次,分別為播種后20d、30d各調查一次,采用5點取樣法,每點調查0.22m2(采用盆拍法,每盆0.056m2,每點調查4盆計0.22m2),各處理調查20盆計1.11m2,逐一記錄稻飛虱成若蟲數量。藥效計算公式如下:
防效(%)=(對照區蟲量-處理區蟲量)/對照區蟲量×100
2 結果與分析
由表2可知:本次試驗中,10%吡蟲啉WP25g20d、30d防治稻飛虱的效果均要低于50%吡蚜酮WG三個不同劑量的防效。其中以50%吡蚜酮WG100g藥后20d、30d的防效表現為最優,分別為74.48%、66.92%。50%吡蚜酮WG75g藥后20d、30d的防效同50%吡蚜酮WG100g藥后20d、30d的防效單從防效百分比分析差異并不大。
3 結論
綜合考慮價格等因素,正常年份推薦單季中秈稻使用50%吡蚜酮WG拌種劑量為75g/100kg種子(有效成分),種子催芽至露白時按每100kg種2 500mL用水量稀釋藥液拌種。如遇白背飛虱遷入早、遷入量大,則需要在藥后30d密切關注并適時進行噴霧防治。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