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純
不只是投資者
近年來,“眾籌”變成了一個火熱的名詞,一開始的時候,很多出來玩眾籌的人還只是因為沒錢所以需要到眾籌平臺上去“要錢”。但接下來眾籌就迅速變味,很多眾籌者只是為了宣傳自己的產品而利用這個平臺,名義上眾籌,其實就是賣優惠券。而也有在某一些行業中有一定知名度的人,就將眾籌平臺當成是自己名氣的一個套現平臺。

在這種市場環境中,游戲眾籌也就理所當然地出現了。但是相對于其他眾籌項目,游戲眾籌的支持者在出錢支持眾籌后,并不就等于支持者就可以坐等游戲開發出來后獲取各種獎勵了。參與游戲眾籌的支持者不僅要出錢,可能還要承擔為游戲進行宣傳的作用和意見的提供者。這看起來是“回報”的一部分,但是很多玩家本身不懂游戲開發,只知道怎么玩得爽怎么來,不會考慮游戲系統與系統的平衡性以及可持續性(比如像“屠龍寶刀,點擊就送,世界BOSS,一招就秒”當然是玩得爽的一種,但是這樣的游戲肯定不可能活得長久)。所以其實一款游戲就算是走了眾籌這條路,眾籌支持者也不可能真正參與到游戲開發的核心環節之中。一款游戲的質量,還是要靠制作人來乾綱獨斷,而支持者最多就是在旁邊搖旗吶喊順便加個油罷了。
被動監管風險多多
相對于其他眾籌,游戲眾籌的另外一個奉獻就在于眾籌支持者甚至不一定能夠收回支持的金錢。游戲開發本身是一個風險極大的事情,不是拿了錢游戲就能出得來。暴雪當年那么大張旗鼓地開發Titian,最后這款開發超過9年的項目也是說撤就撤,留給玩家的只有一個據說是Titian邊角料的《守望先鋒》。而參與眾籌的游戲,并不會因為拿了玩家的錢就能夠保證讓玩家有所收獲。難以收回支持的金錢這也就算了,畢竟眾籌在某些人眼中就是一種投資行為,而投資行為肯定會出現不可控的風險。
但是參與眾籌的玩家有時可能連游戲制作的細節和進度都不會被告知,玩家把錢砸下去之前和之后,都不知道制作者最后會拿出什么樣的成品,作者甚至還有可能在游戲開發到一半時,發現有一些重大系統無法實現或者無法與游戲完美融合在一起,最后就干脆一撒手不做了。而在此過程中,其他類型的眾籌可能還能維權,但是游戲眾籌這種類似于信仰充值的玩法,玩家的支持恐怕就只能打水漂了。

游戲眾籌,說到底更多像是慈善
游戲眾籌其實風險很大,但是之所以還是會有那么多游戲能夠眾籌成功,其實是因為游戲和其他產品不一樣,是一個可以靠“信仰”活下來的事物。一個知名的游戲制作人,一個好的游戲創意,一段不成熟的游戲試玩版,都有可能讓玩家在此過程中產生信仰,并愿意自掏腰包,把這種“信仰”變成現實。
但是信仰并不一定就能夠召喚出來神跡,游戲開發本身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而更諷刺的是,游戲市場的升級換代速度本就很快,一款游戲在眾籌開始的時候也許是好游戲,但是等到真正上線的時候,市場風向發生了變化,或者已被別人捷足先登,那么這款游戲可能就得面臨失敗的結局。所以玩家在支持一款游戲進行眾籌的時候,實際上就是出于對游戲制作人以及對自己眼光的信任。他們自己心里也很明白,他們的實際權力非常小,游戲上線之后能夠拿到的也許不過是幾張貼紙或者幾個CDKEY,游戲的內容依然把控在游戲制作人手中。在此過程中,玩家就好像是買了船票卻不上船的人,看著別人把船不知道開到什么地方去,結果船是帶著金山銀山回來了(而且就算是真有這種好結局,金山銀山多半和這些花了錢的玩家沒什么關系),還是船干脆就一去不回,沉在某個漩渦之下了,誰也不知道。
當然,游戲眾籌并非只是單方面地去騙那些“人傻錢多”玩家的荷包,游戲制作人在另外一邊押上的則是自己,乃至整個游戲業的信譽,一個眾籌游戲的失敗,可能帶來的就是這批參與眾籌的玩家,再也不會把錢投入到其中。所以如果想要把它當成是一個“撈一筆就跑”的買賣,恐怕最后毀掉的是整個行業的信譽。
結束語
對于游戲眾籌,我們應該多以平常心來看待,干脆做好打水漂的心理準備,既然要信仰充值,就別指望信仰給你什么回報,盡可能選擇靠譜一點的制作人,多了解一些參與眾籌的游戲的相關資料,別被幾句“情懷”和“夢想”給忽悠了。這樣雖然你還是可能會血本無歸,但是至少能夠有效規避掉一大部分的大忽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