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德勝 門玉英? 王愛群 許白云 李芳


摘 要:根據時代發展需求,我國大力推行以TRIZ為主要內容的創新方法。但在實踐過程中,我國的TRIZ師資隊伍發展緩慢,創新方法推廣步履蹣跚。如何加強TRIZ師資隊伍建設已經成為創新方法推廣應用的關鍵問題之一。本文在現狀分析的基礎上,總結提煉TRIZ師資建設存在的不足與成因,并從師資認證標準角度提出解決思路與對策建議。
關鍵詞:創新方法 TRIZ 認證標準 師資建設
中圖分類號:G316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need of development of times,Our country vigorously implement the innovation methods with TRIZ as the main content.But in practice, the development of TRIZ teaching staff in our country is slow, innovation methods to promote the same. How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RIZ teaching staff has become one of the key problems in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innovation method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the paper summarize and refine the shortcomings and causes of TRIZ teachers' construction,and puts forward solu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eacher certification standards.
Key words:Innovation Methods;TRIZ;Certification Standards;TeachersConstruction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6)5(c)-0000-00
1 TRZI概述
TRIZ 是俄文Teoriya Resheniya Izobretatelskikh Zadatch 首字母的縮寫,英譯: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漢譯:發明問題解決理論。TRIZ 是前蘇聯人根·里奇·阿奇舒勒在對250萬件專利研究的基礎上得出的發明和解決問題背后的規律。據統計,應用TRIZ方法,可以增加80%—100%的專利數量,并提高專利質量。同時,可以提高60%—70%的新產品開發效率,縮短50%新產品上市時間[1]。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社會背景下,以TRIZ為主要內容的創新方法推廣應用無疑對提高我國的創新能力與創新水平,助推經濟社會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2008年,國家科技部、發展改革委、教育部、中國科協四部委制訂了《關于加強創新方法工作的若干意見》(國科發財[2008]197號文件),提出要“形成良好創新氛圍,建立有利于創新型人才培育的素質教育體系,逐步改變我國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跟蹤模仿、高精尖科學儀器設備依賴進口的局面。培養一大批掌握科學思維、科學方法和科學工具的創新型人才,催生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學方法和科學工具,培育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持續創新能力的創新型企業,為實施自主創新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方法和工具支撐,大幅提升國家核心競爭力”[2]。
相關政策的出臺極大推動了我國創新方法的研究及推廣應用工作。2007年,科技部批準了黑龍江省、四川省、江蘇省為國家首批技術創新方法試點省份。截至2013年1月,全國共有27個省市、自治區列入創新方法工作試點,且以TRIZ推廣應用為主要工作內容。
2 TRIZ推廣應用及師資認證標準
2.1 TRIZ推廣應用現狀
任何理論的推廣都離不開受眾與師資。在政府的推動下、在時代的要求下,TRIZ的受眾是相當廣泛的——既包括有利益訴求的企業,也包括有科研需求和興趣的各大高校院所、事業單位、社會機構及個人。這為我國TRIZ的推廣應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然而,就現狀來看,我國TRIZ推廣應用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進展緩慢。以湖北省為例,TRIZ應用績效呈現波動性——2012年高于2011年,然而2011卻比2010年有所下降[3]。盡管這種現象與我國對TRIZ研究應用尚處于起步階段有關,但根本原因在于缺乏高效、充足的師資團隊。近年來,中部地區通過國家創新方法專項的實施,基本建立了本土化的師資隊伍,但高水平、高層次的本土師資仍然不足,大部分TRIZ培訓還需要借助省外培訓團隊完成,拉長了師資培養周期。同時,缺乏本地培訓的靈活性與特色性,難以滿足省內創新方法推廣普及的市場需求[4]。如何有效加強TRIZ師資隊伍建設已經成為創新方法推廣應用的關鍵問題之一。
2.2 TRIZ師資認證標準及思考
師資團隊的建設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師資的評價認證標準。認證標準過低雖然會從數量上擴充師資,但質量難以保證,不足以承擔創新方法的推廣工作;而認證標準過高雖然可以確保師資質量,但會阻礙推廣速度,消耗創新發展的最佳時間資源。因此,必須有科學、合理的師資認證體系。我國與TRIZ相關的從業資質認證主要有兩種,即TRIZ工程師和TRIZ培訓師[5]。具體認證標準如下表所示:
我國的TRIZ師資認證標準是在充分借鑒國外創新方法研究工作相關經驗后制定推出的,其科學性、合理性毋庸置疑。實踐表明,根據此標準獲得TRIZ認證的人才均能勝任相關工作。然而,該標準的權威性不能掩蓋TRIZ儲備人才培養乏力的事實。其根本原因在于該標準忽略了對我國科研國情的客觀分析。
TRIZ作為一種創新方法和創新思維,對其認證評價落腳于實踐工作是完全正確的,而我國TRIZ師資認證也將實踐工作(解決企業技術/重要/關鍵難題)列為考核的硬性指標之一。但相對于國外科研環境成熟度及企業對創新的重視度而言,我國還存在一定差距。高校、科研院所、社會機構、企業之間未能形成良好的互動、合作關系。高校的科研成果難以獲得及時轉換,企業的實際需求難以獲得有效支撐,相關機構的實踐歷練難以獲得充足保障,加上TRIZ本身對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有較高的要求,這使得我國的TRIZ師資認證標準幾乎阻礙了除大型企業外其他有志于TRIZ研究的人才,尤其是高校和科研院所人員。認證標準的層級越高,該弊端越明顯。換句話說,我國已獲得TRIZ認證的人才基本集中在大型企業中[6],因為只有這部分人才有親臨一線解決工程問題的機會。而其他人員要么很難有機會深入、要么深入了但受限于時間因素無法有效解決實際問題——畢竟企業出于成本考慮不可能無條件配合。這無疑降低了社會潛在人群推廣、使用、完善創新方法的可能性和積極性。更值得深思的是,目前創新方法的應用推廣工作仍受限于企業管理層對創新方法的重視程度及企業內部相關制度的完善程度。企業的創新人才即便通過了TRIZ師資認證,也很難自由且自覺的進行TRIZ推廣應用,這顯然偏離了我國普及創新方法初衷。
3 TRIZ師資認證標準的思考
3.1 對策建議
盡管我國TRIZ師資認證標準與師資隊伍需求之間存在一定的錯位,但這種現象的產生歸根結底是落實環節存在問題。根據現有認證標準中將“解決企業技術/重要/關鍵難題”列為了硬性考核指標之一的現實問題,圍繞為有志于TRIZ研究的人群提供“企業技術/重要/關鍵難題”的機會這一目標,建議發揮互聯網+的精神要義,相關機構組織搭建以企業工程問題為內容核心的創新網絡平臺,吸納一切有志于TRIZ研究的人才,集中智慧資源,暢通企業與社會的溝通渠道,探索建立有效的人才整合與交流合作機制,真正提高我國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水平。
3.2 對策分析
呼吁搭建TRIZ公共服務平臺早已不是標新立異的事,互聯網高效的信息傳播特點在近年來被越來越多的學者所關注。然而,此前相關研究對該類平臺的定位傾向于理論交流,更多針對的是專家咨詢、行業交流、資源共享、教育培訓等。理論交流對TRIZ推廣的作用不容忽視,但這種平臺對應用實踐的幫助十分有限,在師資認證時也很難將通過平臺開展學習的時間列為評判標準。因此,本文所建議的網絡平臺是具有成果轉化性質的,由企業發布懸賞問題,并由團體或個人提供解決技術路線的交易平臺。平臺模式如下圖所示。
該平臺的主體主要包括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具有“技術/重要/關鍵難題”的企業,另一部分則是涵蓋高校、科研院所、社會機構、其他企業及個人的TRIZ研究人群。兩部分主體圍繞的核心內容是“技術/重要/關鍵難題”,由企業發布,而由技術群體提供解決方案。企業根據不同群體提供的解決方案進行甄別和篩選,并通過與技術群體的交流溝通確定最佳的解決方案后,將其應用于生產實踐,在實踐過程進行調整和優化。一旦成功解決該技術難題,則由企業對方案進行公示,以供其他人群參閱、學習。
該平臺的搭建是以企業實際需求為導向,以理論應用實踐為目標,不僅可以有效解決企業外人群無法獲得“技術/重要/關鍵難題”機會的窘境,也可以通過平臺集中智力資源,針對性的解決企業難題,縮短技術方案應用生產實踐的時間。除此之外,該平臺運行后可發揮以下功效:
○1激發企業創新動力。當前我國大部分企業對TRIZ理論重視程度有限,除了思想觀念認識不足,企業運營成本受限等因素影響外,還與TRIZ應用難度與應用成效有關。TRIZ的發展歷史雖然已經表明其科學性和創新性,但具體到單個企業,這些歷史與自身發展還有一定的差距。如果缺乏真實、直觀的案例,企業很難下決心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去研究、推廣該理論。而該平臺為企業提供了窗口,企業只需要發布問題并通過平臺與技術群體進行對接,就可以獲得技術群體的幫助,讓其切身體會TRIZ的強大和實用,這無疑會激發企業的創新動力。
○2激發社會創新活力。如何將理論應用于實踐是科研群體面對的最大困境。缺乏實踐檢驗,無法確定理論成果的有效性和科學性,而社會中潛在的創新人群受限于客觀條件又難以獲得實踐機會,這不利于創新方法的推廣應用。而通過該平臺,所有人群都能接觸到企業的“技術/重要/關鍵難題”,只要自己的技術方案切實可行就有實踐應用的可能,這不僅是檢驗自己理論高度的機會,更是獲得寶貴實踐經驗的機會,理論應用實踐最后一公里的打通,社會的創新活力將會得到有效激發。
○3提升我國TRIZ師資建設能力。通過平臺搭建,暢通企業與社會的溝通渠道,使社會群體不再因為無法獲得實踐機會而失去師資認證的資格,使企業不再因為考慮資金和時間投入而忽視對創新的重視,為每一位有志于TRIZ應用推廣的群體和個人提供良好的學習和實踐平臺,積極促進創新方法在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中發揮支撐作用。
4 小結
TRIZ師資不足影響創新方法推廣已是個不爭的事實,如何立足于現狀去改變窘境是每一位從業人員都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本文僅是從師資認證的角度針對性提出一種解決方案,但具體到該方案的實施細節還有待深入的探討和研究。例如,企業發布的懸賞問題如何付費、平臺如何推廣、技術群體的智慧成果如何保障版權、師資認證標準如何與平臺掛鉤等。然而,師資認證作為強制性的評價標準,為社會所有群體提供公平的評價機會應該是我國創新方法相關機構未來的努力方向。只有有效解決企業與社會的對接,理論與實踐的有效轉化,推進創新方法師資認證事業的有效順利開展,促進創新方法TRIZ師資建設更加壯大,從而實現創新方法在創新驅動戰略實施中的功效躍遷,我國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水平才能獲得質的飛躍。
參考文獻:
[1] ROHAN A SHIRWAIKER,GUL E OKUDAN.TRIZ and axiomatic design:a review of case-studies and a proposed synergistic use [J].Journal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2008,19(1):33-47.
[2] 劉燕華.大力開展創新方法工作全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N].新華日報,2007-05-30.
[3]王君華,易成剛. 湖北省TRIZ 方法應用效果評價與實證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4(18):149-153.
[4]汪少敏,易成剛,王愛群,許白云,趙培. 中部六省TRIZ理論推廣應用現狀分析及建議[J].科技創業,2013(12):1-2.
[5]http://www.chinaims.org/index.shtml[DB/OL].
[6]創新方法會.《關于創新方法認證委員會會議決議的通知》,2015.
[7]覃方.技術創新方法TRIZ的推廣應用研究——以廣東省為例[D].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