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愛香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人越來越重視對傳統文化的保護,近年來,中國很多都把傳統藝術作為自己的表達語言運用到服裝上,并逐步形成了具有獨特個性的藝術風格。皮影戲作為戲曲的一個劇種,在我國很早就已存在,可以追溯到千年以前,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它的藝術形態多種多樣,是我國民間極具特色的傳統藝術,一直受到人們的青睞,廣為流傳。皮影戲,又稱為“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用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其流行范圍極為廣泛,因各地曲風唱法有所不同,而形成各具特色的皮影戲。服裝對于人們來說是一種視覺性的審美藝術,是對個人品味和風格喜好的最直觀的呈現,將泰山皮影藝術運用到服裝創作之中,結合現代的服裝審美觀念和服裝的設計原理,融匯創新,使得傳統民間藝術得以傳承與弘揚。
關鍵詞:泰山皮影 造型藝術 服裝設計
泰山皮影戲最早出現在明代,到現在已經發展到第六代——泰山皮影戲的傳人沈正安。泰山皮影戲汲取泰山文化的精髓,劇目主要來自泰山文化,演出的人物主要以泰山石敢當為重點。
一、泰山皮影戲的概述
泰山皮影戲是山東皮影戲的重要一部分,是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的分支,在中國民間皮影戲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千百年來,已發展成集靈活的操作方式、優美抒懷的歌唱特色、精致的美術藝術等為一身的藝術形式。
泰山皮影戲是一種古老的漢族民間藝術。泰山皮影又稱人子戲、挑影子,因其影人、道具是用驢皮制成,故又通稱驢皮影,聽其唱,觀其形,無一不透著泰山文化的深厚、古樸。泰山皮影戲的演出方式是立設影幕,俗稱影窗,演員在窗內操縱影人做各種形象逼真的表演,同時有配音的演唱以及燈光、布景、音樂等的烘托。
皮影戲是我國出現最早的戲曲劇種之一,它的藝術風格,在民族藝苑里也是獨樹一幟的,其風趣詼諧的人物形象,聲色俱佳的舞臺表現,一直發散著齊芳異彩。為了皮影戲的幕影表現形式的需要,其藝術創意采取了抽象與寫實相結合的手法,對人物及場面景物進行了大膽的平面化、藝術化、卡通化、戲曲化的綜合處理。它的藝術形態汲取了中國漢代帛畫、畫像石和唐宋寺院壁畫的風格與手法。其臉譜與服飾造型生動而形象,夸張而幽默;或細膩浪漫,或淳樸粗獷。通過四肢靈活和剔透的工藝制作效果,使人賞心悅目。
二、泰山皮影的藝術特征
無論是藝術家還是藝術品,都有其自身獨特的藝術特征,同樣的,泰山皮影戲也是在經歷過各種形式的藝術實踐,無論是在形式還是內容上,都以和諧統一為主要思想,將其藝術手法、造型特征、藝術特色、藝術語言的運用等方法貫穿其中,最終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
(一)泰山皮影的造型藝術特征
泰山皮影的表演方式最為獨特,一臺戲最多需要兩個人,即一人伴奏、一人操縱影人表演,必要時一個人演出一臺戲,這就是皮影界的古老絕活:“十不閑”。皮影戲的表現方式通常是使用幕影進行,是比較特殊的藝術表現形式,所以它的造型藝術特點是抽象與寫實藝術的結合,皮影的詼諧造型與服飾造型特點,使觀賞皮影戲的人從中能夠感受到皮影戲的不同魅力所在。
泰山皮影具有獨特的造型特點,它巧用點、線、面把裝飾、觀賞的審美藝術與夸張的表現力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泰山皮影人物造型粗獷,大多采用寫實手法,極少數采用夸張造型手法,并受到臉譜、戲曲服裝、民俗裝束與剪紙等民間藝術精髓的影響。人物角色上,分為生旦凈丑等行當;在制作上,刀法簡練明快,用刀拙樸。皮影人的造型與制作具有齊魯文化的風骨和濃郁的泰山文化特色。
由于地理環境和傳統文化的不同,使得各地的皮影藝術也有明顯的差異性,泰山皮影在造型上具有與眾不同的特點。泰山皮影戲有四個基本特點:1.在題材上,許多劇目取材于泰山文化傳說;2.在表演上以人少而著稱;3.在皮影制作上,刀法簡練明快,著色對比強烈,蘊含著山東人豪爽的民風情感;4.在唱腔上,以山東大鼓為主,剛中有柔,具有雜家風格,體現了泰山文化的兼容性。
(二)泰山皮影的圖案紋樣特征
泰山皮影在造型上整體上借鑒了中國傳統的剪紙、戲曲人物、畫像等造型手法,人物服飾圖案紋樣多以幾何圖形為主,如點狀、線狀、橢圓形、月牙形等。有時也會用一些吉祥圖案來刻畫人物,例如“祥云”圖案,代表福祿,“龍”圖案,是吉祥、正義的象征,代表著無窮正義的力量。無論祥云圖案,還是龍的圖案紋樣,都是“圖必有意,意必吉祥”,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吉祥圖案在皮影中的藝術形式。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吉祥的圖案代表著平安如意,這是老百姓常見的心理需求和內心期盼。觀賞性的泰山皮影圖案有闔家歡樂、年年有余、財源廣進、早生貴子等的寓意,體現了中國人長久以來納福求福的心理需求和喜聞樂見的藝術表現形式。
(三)泰山皮影的色彩藝術特征
泰山皮影的色彩搭配是根據劇情的需要,變換各種著裝服飾,色彩鮮艷,根據每個劇情、人物造型特點進行色彩搭配,對整體形態、飾品佩戴都達到了精益求精的程度。例如雕刻的武將,是頭上戴著五彩色的紅纓頭盔,身上穿著連環的金鎖盔甲,手里拿著青龍偃月刀,胸前佩帶有一個老虎圖案的護心鏡,腳上穿著高底牛皮靴;小生的雕刻,頭上戴有文生的公子頭巾,穿著淡黃色的長袍,腰里扎著絲袍的長帶子,兩條袖帶長長的,輕輕的飄動,腳上穿著一雙白底青布的履鞋。因為雕刻的整體基本相同,用不同的色彩進行區分,就會得到不同的人物造型。在雕飾上,鏤空的地方很多,將幾何形狀、魚鱗狀等雕刻在內,使得皮影具有仙氣,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在涂色上采用強烈對比的顏色,也要講究整體的效果,這樣,在燈光下才能更加地引人注目。
三、泰山皮影對現代服裝設計中的應用
近年來,中國人越來越重視對傳統文化的保護,中國服裝設計界已意識到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創造出具有本土語言特色的服裝設計作品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在很大程度上,中國本土設計風格的創造與運用上顯得簡單直接,而運用泰山皮影藝術的服裝創作,結合現代的服裝審美觀念和服裝的設計原理,融匯創新,使得傳統民間藝術得以傳承與弘揚。
泰山皮影造型簡樸,裝飾花紋少、形象樸素;雕刻上,粗獷豪爽,充分體現了泰山人樸實、豁達、豪爽的性格;色彩上,泰山皮影的色彩鮮艷、對比強烈,主要以紅色、黃色、綠色、黑色為主,這幾種顏色在運用上都是高純度的,給人鮮明的視覺效果。比如:皮影面部的眼睛和外輪廓運用了黑色,嘴唇上點一抹紅色,相互襯托。人物的區別就在于自身所具有的突出特征,象征性是人物色彩中非常重要的表現部分。泰山皮影在用色上講究的是身份地位和性格特點的差異性,這也是現代服裝所要表達的設計元素。泰山皮影強烈的色彩融于服裝中,這樣的搭配效果既明亮又不失浮夸,根據比例大小、色彩的布局范圍等進行配置,完美地呈現出泰山皮影色彩的夢幻感和抽象性,使泰山皮影強烈色彩撞擊的創意給服裝帶來新的生命力。
面料作為服裝設計的三大要素之一,是展現服裝質感的載體,面料的選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服裝設計的成敗。面料的美感決定著服裝的質感,泰山皮影所用的驢皮材料本身就具備彈性好、定型好、硬度大的特點,這樣的材質更能呈現出輪廓的繁簡與粗獷相結合的造型美感。現代科技的發達,很多工藝手法和新型材料為服裝設計創造出很多思路,時尚的服裝設計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材質的搭配組合,在面料上運用皮影光與影的關系(皮影表演是通過光感效應的原理所呈現出來的表演藝術形式),借鑒這一原理,使同等效果的服裝面料得以再現,完美結合泰山皮影光與影的關系進行設計創作,得以展現出豐富的想象空間和戲劇化的情感表達。
泰山皮影做工技巧細致,人物逼真傳神,用刀樸實,粗略真實,寫意但不失真實,體現了泰山人民敦厚、真誠實在的性格,泰山皮影戲人物粗獷,但是雕刻精美細致,顏色美麗,是齊魯文化的結晶。泰山皮影的工藝主要是雕刻工藝,泰山皮影的雕刻工藝受到寺廟雕塑與古老壁畫的影響,圖案夸張形象,表現出不同性格的人物特點,創造出多種多樣的圖案紋樣。在服裝設計中,不同的細節處理會產生不同的外觀效果,泰山皮影的獨特的雕刻工藝手法運用到服裝設計中,給服裝增添了豐富感和層次感。例如:口袋、領子、下擺等部位,借鑒泰山皮影造型工藝,再與其他工藝手法相結合,現代與傳統相結合,使服裝散發出別樣的藝術魅力。
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生產技術的進步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服裝設計的創新發展,中國的傳統文化精神是通過自身存在的形式直接反映出來,服裝作為文化傳遞的媒介,是一種視覺傳達藝術,作為橋梁將中國的傳統文化隨時代的推移賦予新的時代價值。所謂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泰山皮影造型藝術被深深地烙有地域文化的印記,無論是從表演藝術還是造型藝術方面都可以融合到服裝設計的理念當中。總之,泰山皮影藝術在服裝時尚領域的應用,將會形成更為廣闊的創造空間及豐富的詮釋手法。只有深入地觀察生活,體驗社會,感受到中國傳統民族多元文化的差異和魅力,才能為服裝注入全新的設計活力,創造出具有時代特色的設計作品。在崇尚多元價值的當今社會,皮影藝術的魅力在未來服裝設計中將會綻放出燦爛的輝煌,只有主動把握社會動向和時代的脈搏,才能推動傳統民俗藝術的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王英,宋偉.淺析傳統皮影藝術的美學特征[J].陶瓷研究與職業教育,2007,(03).
[2]龍云.中國傳統文化圖鑒[M].北京:東方出版社,2010.
[3]魏力群.中國皮影藝術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4]陳建輝.服飾圖案設計與應用[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6.
[5]王曉威.服裝設計風格鑒賞[M].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