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愛嫵
摘要:歌劇《江姐》是民族歌劇的經典之作,是革命現實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藝術產物,既體現了歷史特定階段的文化意識形態,又展現了我國多元化的、地域性的、多方位的民族音樂寫作方式,在我國歌劇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本文對歌劇《江姐》中甫志高從人物到演唱均做了簡單的分析,以求能夠更深層次的、更恰如其分的演繹民族歌劇之經典。
關鍵詞:民族歌劇 《江姐》 甫志高 角色塑造
歌劇是一種融合了多種形式的綜合性藝術,西方國家把歌劇歸納為音樂的一個分支,而到了中國,由于文化意識形態上的影響,國人習慣性把它歸納到了戲劇的范疇。既有戲劇又有角色,角色的文學創作,以及演員的舞臺塑造,都是戲劇舞臺展現的創造性成果。舞臺人物的展現離不開演員的分析與體驗,演員的呈現是否到位,需要一個從理性分析到人物思維習慣性地展現過程。
一、甫志高人物的創作過程
回顧甫志高這個人物的創作,不得不說到原空軍首任司令員劉亞樓同志,在《歌劇》江姐的前期創作中,他起到了不可磨滅的重要作用,他的嚴格,他的細心,他的認真,使這部戲更加成功,更加完善。
1963年空軍司令員劉亞樓、政委吳法憲、政治部副主任王靜敏,在空政文工團總團政委陸友的陪同下,在東交民巷22號小禮堂,觀看了歌劇《江姐》的連排。連排結束后,劉亞樓既肯定了歌劇的成果又提出了中肯的建議,特別是甫志高從演員的舞臺形象到肢體表演均作了詳盡的分析與講解,并常到現場指導,經過藝術家、政治家的一系列加工創作成功造就了今天舞臺上的叛徒形象——甫志高。
在完善舞臺形象塑造的同時,針對唱詞部分也提出了修改的要求:第六場,叛徒甫志高在審訊室里,對江姐勸降時有一段唱詞,原詞如下:
多少年政治圈里較短長,到頭來為誰辛苦為誰忙?看清這武裝革命是空流血,才知道共產主義太渺茫,常言說英雄豪杰識時務,何苦再出生入死弄刀槍?倒不如,拋開名利鎖,逃出是非鄉,醉里乾坤大,笑中歲月長,莫管他成者王侯敗者寇,再休為他人去做嫁衣裳。
當時劉亞樓對于這一段唱詞意見比較大,多次要求劇作者閻肅修改。閻肅一時沒想好如何改,拖了幾日。劉亞樓見閻肅無動于衷,終于耐不住性子,發起脾氣來了。他說:“現在甫志高還有些歪道理,反駁得不夠,江姐壓不住甫志高就起反作用。江姐的詞不如甫志高的詞俏皮……花花草草太多,低沉調子太多,這就是原則問題。”1964年9月14日,劉亞樓將閻肅、羊鳴等同志叫到自己家中,劉亞樓用手指著閻肅,批評道:“軟綿綿的兩句話,‘名利鎖,是非鄉,除非砍掉我閻肅的頭,就是到死也不改這兩句話!你就是這樣想的。”
對于這一段經歷,閆肅銘心難忘。事隔三十多年以后,閻肅于1997年在一篇回憶文章中寫道:“這段唱詞,劉亞樓、劉志堅、劉少奇同志先后提出有副作用,應修改。而我一時也想不出代替它的詞句,所以遲遲沒有改動。直到有一天,劉亞樓同志把我叫去說:‘我們三個姓劉的提出意見,你都不改,今天我要你在我的家里,關你的禁閉!你就在我這里改,改出來我才放你走!他急了,我也急了。可能是人急智生,居然就在他家里,我寫出了現在這段詞:
你如今一葉扁舟過大江,怎敵他風波險惡浪濤狂;你如今身陷牢獄披枷鎖,細思量何日才能出鐵窗。常言說英雄豪杰識時務,何苦再寧死不屈逞剛強?倒不如,激流猛轉舵,懸崖緊勒韁,干戈化玉帛,委曲求安康,人逢絕路當回首,退后一步道路更寬廣。
劉亞樓同志點頭認可了,只對最后兩句添了幾個字,改為:
人逢絕路,回首是常事,退后一步,道路會更寬廣。
就是這樣,唱詞被固定了下來,一直到今天,這首曲子成了名曲,在歌劇《江姐》中占據重要地位,這段唱詞也更加形象的表現出了甫志高的叛徒嘴臉。
二、甫志高的“叛徒”角色分析
一提起“叛徒”這個特定的人物角色,首先在人們的大腦里會出現一些在藝術作品中刻畫得比較成功的形象,實際上,在我們的藝術創作之中,由于人們的情感和思維定勢,叛徒已經被模式化、臉譜化了。模式化到什么程度呢?筆者覺得編劇、導演、演員就是將一個叛徒定位在了“怕死鬼”的位置上,然后經過“怕死”這樣簡單化的處理,于是便有了所有的叛徒就“千人一面”,都成了個“怕死”,但是不是說把“怕死”就不能應用到“叛徒”的角色塑造中去,也可能是導演這樣子去處理,一是為了“照顧”觀眾的情緒和好惡感情;二是傳統的意識形態束縛,所以才做出這樣的處理吧。還有就是,導演在選演員時,也都會選一個外表特別“書生”一點,柔弱一點的演員來演,就好像人們的意識里會覺得“叛徒”就是長這個樣的,就是說導演會讓這個演員才一亮相,觀眾就會猜到他的身份,就會覺得這個人肯定要叛變,而且往往人們猜的很準,這樣就形成了程式化的定性,本人認為這不可取。作者認為導演經過這種簡單化又不負責任的處理,使演員們變節的深刻的、復雜的身體和心理因素(本來,演員內心的這種種“掙扎”“糾結”是可以產生極強的戲劇沖突和效果的)變得極其“單一”,也因此,便造成了演員在刻畫人物時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筆者認為這就是一種弊病,因為它不但影響了演員的發揮和個人潛力,而且影響到整個作品的優劣。應該從角色的意志、思想去解釋,角色的塑造更有深度。
演員在塑造甫志高這一角色時,切忌不能急躁,不能簡單化的處理。需要演員用時間去體會,仔細分析。其實“叛徒”本身都曾經懷有一腔熱血或崇高的理想,就好比“甫志高”從最當初小小的印刷廠工人到后來軍統的通訊員再到潛入黨內做地下聯絡員,再到后來的革命叛變去當了“叛徒”,其實“甫志高”內心是很糾結的,他也想通過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走得更好,他也有家人,有妻室兒女,因此他做的每一步也不都是為了他自己,“甫志高”其實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樣簡單,他也有自己的一腔熱血和遠大抱負,只不過由于他身處當時嚴峻的社會環境,身不由己,他才不得不妥協,為了能保全自己、保全家人,他不得不叛變,去做“叛徒”。其實他跟我們普通人一樣。就好像理想、信念和個人主義這三大抉擇點共同出現在我們的抉擇中時,當這一切壓不住我們人性中軟弱、怯懦的重量時,于是我們便會像前面所分析到的那樣,整個人就再也無力抵擋對死亡的恐懼、對痛苦的忍耐、對生存的堅持,也就會在這時做出變節的選擇,選擇了一條可以暫時讓他們過上好日子的一條道路。其實筆者認為這種種才應該是演員在塑造角色時最應該考慮到的,這些才是人性中最可挖掘的,也最應該要表現出來的部分。正因如此,在“甫志高”這個角色的塑造中,就會讓我們充分的感受到塑造這樣一個人物的戲劇張力。
三、甫志高演唱分析
歌劇中能夠把握好、塑造好人物的形象,首先要做到對唱段的嚴謹、細致、準確的分析。如甫志高在勸降江姐時的經典唱段:
你如今一葉扁舟過大江,怎敵這風波險惡浪濤狂;你如今身陷牢獄披枷鎖,細思量何日才能出鐵窗。常言說英雄豪杰識時務,何苦再寧死不屈逞剛強?倒不如,激流猛轉舵,懸崖緊勒韁,干戈化玉帛,委曲求安康,人逢絕路回首是常事,退后一步道路會更寬廣。
其中每句唱腔的起伏,每一句的處理都是有一定方法和思考的。就好比,剛開始是訴說江姐整個自身所處的環境和形勢:第一句“你如今一葉扁舟過大江”就是要訴說給江姐聽,二句“怎敵這風波險惡浪濤狂”就是勸說江姐不要高估了自己,要看清楚自己只是單身一人,現在的處境是對你很不利的,你的眼前面對的是國民黨頭目、中美合作所、渣滓洞集中營,光單靠“你”一個人的力量是絕對不行的,這句在演唱時的“波”字要保持在一個位置,不能因為音高的變化出現音色上的不統一。三句和四句“你如今身陷牢獄披枷鎖,細思量何日才能出鐵窗”是向江姐講述自身現在真正的處境,想一想如今處在這種受壓迫的環境里,“你”這樣子下去能夠“硬撐”到何時,這句中的披枷鎖的“枷”字也是要保持統一的音色,要唱得稍微重一點,以突出江姐現在的處境,還有“何日”兩字也要突出出來,這樣才更能表現出作者在此時所要傳達出來的意向。第五句“何苦再寧死不屈逞剛強”,還是勸說江姐不要再這樣頑固下去,根本沒這個必要,這句中的“再”字唱時要著重強調一下,是奉勸江姐,唱時要有對象感,接第六句“倒不如,激流猛轉舵,懸崖緊勒韁”就是說“你”再這樣堅持下去是不會有好的結果的,倒不如順勢屈服,懸崖勒馬,便會有好的結果,在這一句的演唱時唱腔要保持統一,要表現出一種激動,接第七句“干戈化玉帛,委曲求安康”等也都是勸說江姐不要再這樣頑固下去,否則只是會害了自己,在這句的演唱時要表現出一種得意,要讓江姐看到自己現在跟著“他們”其實也很好的一種感覺,另外,在音色上的表現要唱得輕巧一些,演員在這幾句演唱時一定要信心滿滿,要讓江姐切實感受到自己現在屈服了國民黨,跟隨他們,也是生活得很好的,更要表現出那種叛變之后的洋洋得意之感。最后兩句“人逢絕路回首是常事,退后一步道路會更寬廣”就是說此時就好比要跟江姐講一個大的道理,勸服江姐不要再執迷不悟,珍惜寶貴的生命,在這兩句的演唱上,注意“回首”和“一”兩個聲音的處理,音色上還是要保持統一,聲音切忌不能上浮,氣息隨著音高的提升要展開,這是聲音上需要注意的。再者,還要通過自己的表演讓江姐感受到:識時務者為俊杰的思想意識。潛臺詞“說”此時的“你”其實只要像“我”一樣,投靠國民黨政府,就能盡享榮華富貴,美好前程也便近在眼前,為何非要把自己逼到無路可走呢?這時只需要很簡單的“退后一步”就會有美好的前程等著你,再者細心想一想人這一輩子有多少時間能夠去享受幸福安樂,何苦要再繼續為難自己等等,這些內容都需用歌唱表現出來。
綜上,歌劇唱段的演唱有別于一般的聲樂作品,它不僅僅展示的是聲音、音樂,它最為忠實的還是音樂中戲劇人物的表演與塑造。在塑造“好”一個叛徒這樣的角色時,一定要抓住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要怎么表現出他在生死艱難抉擇下人性中表現出來的內心掙扎。
總之,歌劇演員的形象塑造,可直接影響到整個劇目的主題。甫志高這個角色在整個劇目中具有很強的功能性,演員在塑造這樣的一個角色時一定要把握好尺度,不能因為這一“功能性”而故意的、人為的拉大他們之間的“距離”,可以說歌劇《江姐》中的甫志高這一形象是典型的、也是成功的。
注釋:
①耿耿:《劉亞樓與歌劇<江姐>》,轉引自《名人傳記》。
②閆肅編劇,羊鳴、姜春陽、金砂作曲,歌劇《江姐》。
參考文獻:
[1]羅廣斌,楊益言.紅巖[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61.
[2]閆肅編劇,羊鳴、姜春陽、金砂作曲.歌劇《江姐》.1964.
[3]耿耿.劉亞樓與歌劇《江姐》[A].名人傳記[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