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堯震
摘要:演講音樂會,就是一種以邊說邊唱的形式進行表演的音樂會,要求演唱者對自己所演唱的曲目進行口頭闡述與講解。伴隨著音樂事業的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藝術家們也開始使用"演講音樂會"這種特殊的方式去展現藝術的美。本文仔細調查演講音樂會的推廣現狀,剖析演講音樂會的表演形式,并從表演者和欣賞者的不同角度探求演講音樂會的推廣價值與意義。
關鍵詞:演講音樂會 表演者與觀眾 音樂推廣
演講音樂會從傳統的室內音樂會中脫穎而出,以一種嶄新的姿態出現在觀眾的視野當中。它用一種“邊說邊唱”的形式去詮釋高雅藝術,以一種更新穎的方式對音樂進行表達。它拉近了表演者和觀眾的距離,采用更直白、有效的方式讓臺上與臺下的人們進行深層次的溝通,利用這種全新的方式把藝術帶入了人們的生活。演講音樂會相比較傳統的室內音樂會是有所不同的,想要舉辦一場完整的演講音樂會,表演者需要在規定的時間內演唱一定數量的作品,闡述選擇的這些作品,介紹作曲家的生平和創作風格,分析作品的特點和創作背景。表演者亦可以從專業的角度分析作品的調式調性,剖析歌詞的抑揚頓挫,深度探討作品的美學特征。表演者在演講音樂會進行的過程中可與觀眾交流自己的演唱心得、細節處理等感受。
其實這種表演形式在寶島臺灣盛行已久,并且已經發育得很成熟了。在臺灣的高校中(如輔仁大學、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音樂院系研究所的學位考試就大致包括了演講音樂會、畢業音樂會和畢業論文三部分。研究所的學生們在完成所修課程和期末考試之后,需要舉行一場演講音樂會,并由專業評審點評打分,通過者才可以申請畢業音樂會。演講音樂會的時間一般要求在六十分鐘左右,各校之間的要求略有不同。例如,在主修聲樂的演講音樂會中,演唱者曲目的實際長度應該至少在40分鐘以上,演唱的曲目需要展現出學生的演唱能力,也需要呈現出學生對于作品的理解能力和駕馭能力。在演講音樂會結束之后,學生還需要就演講音樂會的舉行撰寫一篇詮釋報告,歸納總結作曲家的生平簡介與創作背景,解釋分析作品的調式調性與曲式結構。有了這些文字歸納,學生就能夠對作品有更多的體會,也能讓觀眾對這場音樂會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從臺灣高校的聲樂教學體系中不難看出,演講音樂會在其教育過程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對于高校研究所的學生們來說,它是對學習進程的總結,也是對導師知識傳輸的匯報與檢驗。對于表演者來說,它極大程度地考驗了表演者的演唱能力和表達能力。這種特有的表演方式對于觀眾來說親切又直白,是一種全新的體驗。從藝術的角度來看,同樣有著相當大的探討價值。
一、推廣演講音樂會的價值與意義
(一)演講音樂會對于表演者的價值意義
在一場演講音樂會開始中,表演者首先需要對即將演繹的作品進行大致介紹,包括作品的時期、時代風格、自身特征等等。也需要對曲作者的生平經歷和創作特點進行歸納總結,解釋選擇這些作品的原因。必要時需要對作品的各個段落進行分析,用直白的語言向觀眾闡述欣賞音樂時需要注意的部分。這種講解的過程極大程度地考驗了表演者的審美能力和語言表述能力,作品的選擇上必須最大限度地展現自己的演唱、演奏能力,并在此基礎上完整地演繹作品。在語言表述方面,又要求表演者沉著冷靜地分析作品的亮點,帶領觀眾去更好地欣賞接下來的表演。在演講結束之后,開始進入演唱、演奏環節。這個環節則和一般的室內音樂會無異,充分地考驗了表演者的專業技能。在上一步的講解環節中,觀眾已經大致了解了作品的年代、風格和創作特點,因此表演者就更需要在這個環節淋漓盡致地詮釋作品的風格,突出作品的特點,這一點極其重要。
在演唱、演奏結束后,表演者可以對自己的表演進行點評,也可以與觀眾交流自己的表演心得。若有需要,表演者也可以自由發揮,擴展延伸至同時期的類似作品,對比風格特點,向觀眾普及、講解。
不同于常規的室內音樂會,演講音樂會不再僅僅局限于“表演”上,也把部分的注意力放在了“演講”,這無非對表演者的溝通能力與敘述能力進行了全方位的考驗。同時,有了“演講”這個環節,表演者需要對作品和曲作者、詞作者的背景進行透徹地了解,在這個過程中加深了自身對于作品的理解程度,更有益于演唱的完整性和統一性,對于情感表達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二)推廣演講音樂會對于觀眾的意義
欣賞音樂會的觀眾們大體分為兩類:專業類與非專業類。對于專業類的觀眾來講,走進劇院意味著專業地欣賞與評價,在聆聽的過程中品位音樂、觸摸音樂。對于非專業類的觀眾來講,欣賞一場音樂會可能更多地意味著走進藝術、陶冶情操。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演講音樂會的推廣對于觀眾們來講也是極其必要的。
拿專業類的觀眾來說,也許他們欣賞過舞臺上即將演繹的作品,但由于專業背景知識的局限性,他們對作品的創作背景和細節特點的了解可能還略有不足,那么在表演者演講的過程中,專業類的觀眾就能夠接受到新的音樂知識,獲得全新的聽覺體驗,感知全新的美學特征。同理,觀眾也可以通過演講內容更好地考察表演者對于作品的駕馭能力與表現能力,揣摩表演者的表達能力和專業技巧。
對于非專業類的觀眾來說,欣賞演講音樂會有著更深的意義。非專業觀眾大多數都是業余觀眾,他們很少接觸專業的音樂知識,對于各個時期的音樂作品風格和創作特征也不太了解。因此演講音樂會的“演講”環節對于他們來說是一次難得的學習機會,也是一次必要的交流機會。“演講”可以讓非專業觀眾對高雅藝術有全新的認識,可以從更通俗、更直白的角度欣賞音樂藝術。演講音樂會充分地拉近了非專業觀眾和音樂的距離,將音樂更好的帶入了他們的生活。這也完善了非專業觀眾走入劇院,欣賞高雅音樂的意義。
(三)推廣演講音樂會對于音樂作品的意義
從更深層次的角度來說,演講音樂會對于音樂作品的保留與傳承有著極其積極的意義。不少表演者會選擇音樂家的套曲作品作為演講音樂會的內容,如舒曼的聲樂套曲《婦女的愛情與生活》、舒伯特的聲樂套曲《冬之旅》等。這些聲樂套曲中的曲目大多數都是藝術歌曲,以詩人的詩詞作為歌詞進行改編創作,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每一首歌曲之間也有一定的文學聯系。選擇套曲作品進行演唱能夠更好地鍛煉表演者的協調能力,訓練他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在套曲曲目的連續演唱中充分地展現作曲家的創作特點,在演講的過程中翻譯歌詞的中文大意,帶領觀眾領略音樂與文學的結合之美,通過語言和文字去理解音樂也無疑是一種有趣的學習方式。
同時,也可以以某一特定的音樂風格或內容的作品為主題,舉辦一場別開生面的演講音樂會。例如可以舉辦一場以中國藝術歌曲為主題的演講音樂會,演唱以中國古詩詞為歌詞的聲樂作品,在音樂會的過程中吟詩唱曲,將中國傳統樂器作為輔助伴奏加入到音樂會中來,這樣既講解了作品,又演繹了音樂,還可以讓觀眾對傳統樂器有更深的了解,這必然是一件極其有趣的創新。
可以以一位特定的作曲家的作品為內容舉行一場演講音樂會。介紹作曲家的生平事跡與創作風格,選取有代表意義的作品,按照創作時間的順序進行表演。通過表演展現出作曲家創作風格的變化,讓觀眾從感官中體會作曲家的創作特征。
甚至可以以一個國家或者一種語言為主題展開一場演講音樂會,介紹國家的風俗文化與民族風情,選取具有代表意義的作品,配合投影儀等聲畫設施進行表演,讓觀眾在欣賞音樂的同時體驗一把異域文化。
由此可見,演講音樂會極大限度地讓經典的作品煥發出新的光輝,真正的達到“常唱常新”,在每一次的演唱中都產生新的感悟。它也可以去展示獨特的乃至小眾的藝術作品,為觀眾們打開新世界的大門。
二、推廣演講音樂會的意義
欣賞音樂需要文化的積淀,這種文化的積淀,是對生命的感悟和對社會的參照。我們的生活中不能沒有音樂,音樂是我們日常生活的背景,伴隨我們走過精彩的歲月。從目前音樂文化的發展來看,演講音樂會的推廣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就拿近些年來呼聲頗高的“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來說”,當代非音樂專業的大學生接觸最多的是流行音樂,很多學生都覺得高雅音樂就是陽春白雪,與他們的生活沒有任何關系。他們的日常生活中鮮少有機會去接觸高雅音樂,就算有接觸的機會也不能去全方位的理解。而演講音樂會這種特殊的音樂表演形式就可以更人性化的將高雅音樂帶入校園,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講解溝通,再配合精彩的演唱,能讓更多大學生體會到高雅音樂的樂趣。不僅僅是對高校音樂的傳播,近些年來國內知名的聲樂大師都帶領著自己的愛徒展開了全國的巡演活動,如戴玉強老師、魏松老師,在他們的巡演音樂會里都沒有主持人的身影,老師們親自上場登臺講解,和觀眾們溝通,認真地介紹每首作品的風格特點,真誠地交流每次演唱的感受與心得。這種親切新穎的音樂形式得到了觀眾們的一致好評,讓每一位在座的聽眾沉醉其中,流連忘返。
對于專業高校來說,可以鼓勵在校學生開展演講音樂會,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力,讓學生們在表演與聆聽的過程中得到相互交流。也可以將演講音樂會作為研究生畢業考試的一部分,將這種形式融入進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面向全校專業與非專業的學生們進行音樂文化傳播。相信這種直白易懂的表演方式一定會得到眾多學生的喜愛,也會讓更多的學生對音樂產生全新的看法。這對于音樂傳播來講是一種很好的形式,對觀眾群體來說更是一種完美的體驗。
對于文化傳播來講,演講音樂會可以用其特有的表演形式對精彩文化進行宣傳,以音樂為橋梁,架起文化交流的康莊大道。推廣演講音樂會可以使音樂以更加多元化的形式展現在觀眾面前,讓不同的文化進行交流融匯,鼓勵更多人去探求文化的多元魅力。
演講音樂會是目前音樂界迅速發展的一種表演模式,它以其獨特的魅力和百變的風格吸引著越來越多的觀眾。演講音樂會的推廣具有特殊的價值,對于不同風格作品的詮釋也有巨大的意義。作為從事音樂專業的我們,更應該大力推廣這種優秀的表演形式,積極地參與進來,去挖掘演講音樂會無限的可能。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有越來越多的表演者和觀眾加入進來,在學習和交流中碰撞出新的火花,讓這種新鮮的表演模式煥發出更耀眼的光彩。
參考文獻:
[1]賀蕾.臺灣部分高等院校聲樂教育現狀調查[D].鄭州:鄭州大學,2015年.
[2]李菱.淺析音樂評論及音樂會評論的若干美學特征問題[J].音樂時空,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