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辰


摘要:內蒙古烏蘭恰特劇院是內蒙古自治區早期文藝活動的重要舞臺,對內蒙古特別是呼和浩特市的文藝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目前學者對該劇場的研究還較少。筆者主要將《內蒙古日報》自1954年劇院成立后刊載的節目預告等史料信息進行搜集和整理后,對烏蘭恰特的成立、演出陣容和劇目信息作了分類與總結,試圖透過對劇目的梳理來反觀內蒙古自治區特別是呼和浩特市文化藝術的社會變遷與發展。
關鍵詞:《內蒙古日報》 烏蘭恰特 劇目
劇場在城市及地區的歷史發展中,既具有承載傳統文化的功能,又是一座具有時代特點的演藝空間,對不同地區的文化史、對外交流史的發展,有著不可替代之作用。筆者則希望把視線投向城市劇場,通過對劇場上演藝術作品的文獻梳理與研究,從劇場沿革、上演劇目以及劇場在城市文化生活中的社會功用與價值等內容展開思考,并對劇團與劇目的數量、種類,以及作品體裁等訊息進行分析,以期為進一步研究提供方向性的指引。
筆者通過檢索“中國知網”(www.cnki.com)等途徑,以“劇目、劇院”等為關鍵詞進行文獻搜集和整理后發現,對烏蘭恰特劇院的研究主要有三篇研究型文章:
1.《呼和浩特史料》第七冊中有關“烏蘭恰特”的歷史介紹,是目前可見的最早研究烏蘭恰特文獻資料。
2.劉筠梅在《內蒙古烏蘭恰特劇院管理模式探索》一文對烏蘭恰特劇院從經營管理模式等方面進行了深度分析與論述。以及該作者的《內蒙古演藝市場的發展對策研究》一文認為烏蘭恰特劇院引進國內外各類優質演出管理公司,對烏蘭恰特劇院進行的合作經營管理,為內蒙古的演藝市場注入了新鮮血液和活力,帶動、培養了優秀藝術經營管理人才,對繁榮內蒙古的演藝市場發揮了積極的作用。還對內蒙古演藝市場存在的問題、發展對策進行了深入分析與探討。
在時代的發展過程中,音樂為主的藝術形式一直都是劇場表演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筆者將以烏蘭恰特建院的初期十年為一個發展階段進行以下的分析與論證。
一、《內蒙古日報》與烏蘭恰特簡介
《內蒙古日報》于1948年1月1日在烏蘭浩特正式創刊,1953年11月至1954年3月,《內蒙古日報》與《綏遠日報》合并,兩報匯溶,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內蒙古日報》還是毛澤東同志親自為之題寫報名的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機關報,是我黨在全國少數民族地區創辦最早的省級黨報。
烏蘭恰特,系蒙古語音譯,意為“紅色劇場”,初建成于1953年,位于現在的新華廣場南側,是當時內蒙古自治區規模最大的公共娛樂場所。至2007年,作為內蒙古自治區60周年大慶獻禮工程,原劇院遷至呼和浩特市新華大街與東二環交匯路口西北側,新落成的烏蘭恰特是一個大型的綜合性大劇院,具有世界頂級的聲光設備系統。
二、《內蒙古日報》與烏蘭恰特之關系
《內蒙古日報》是伴隨著烏蘭恰特而成長與發展的,在建院最初的十年時間里,在建國初期的歷史階段中,在那個大眾媒體單一、信息宣傳形式閉塞的年代里,《內蒙古日報》具備了對烏蘭恰特劇院上演劇目的節目預告、廣告宣傳與劇目史料記載的三重功能屬性。二者伴隨著新中國從建設到發展的各個歷史時期,走過了近60年的歷史歲月,其對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建設與發展的重要宣傳與推動作用是值得肯定的,更是空前的。
筆者在近半年的實地走訪與調查過程中發現,由于歷史原因,烏蘭恰特在近60年的發展變遷中,幾乎沒有完整保留諸如劇目信息、節目單、海報等能夠直觀進行查閱的資料。這也為筆者后期的調查帶來諸多困擾。在對一些老一輩烏蘭恰特工作人員進行采訪時,也都是憑借其記憶對該時期上演劇目及場景進行回憶,缺少有力的實證資料,但《內蒙古日報》卻在無形中填補了這一空白。
三、《內蒙古日報》之劇目預告形態
縱觀建院十年來《內蒙古日報》對烏蘭恰特劇院節目預告的訊息,可發現其基本上都呈現在第四版最下方板塊。以簡略的方框與醒目的“烏蘭恰特”字樣為主要特征。在此“方框”內,含有演出時間、演出單位、演出地點、演職人員及其扮演角色等,特別是京劇藝術中的目次、場次等詳細的信息。為當時的觀眾提供了一個如節目單樣式的臨時參考,也為后人對其劇目研究提供了重要史料依據。
四、劇目分析
如圖所示為1954-1964十年間刊載于《內蒙古日報》上的劇目演出預告,從演出團體及上演劇目數量上來看,初步反映了烏蘭恰特劇院自建院十年來的發展情況。十年間有自治區乃至全國共二十余個文藝團體在烏蘭恰特劇院上演了各類劇目190余場,除上述圖表中所示的演出場次相對較多的文藝團體外,還有“中國鐵路雜技曲藝團”“中國煤礦文工歌舞團”“中央民族歌舞團”“河北保定專區文工團”等劇團也曾到該劇院進行過相關專場演出。此外“內蒙古歌舞團”在烏蘭恰特的演出以音樂、舞蹈、雜技等綜合性節目為主,刊載于《日報》的節目預告信息較為簡略。
另外,在該十年期間演出的區內外文藝團體中,內蒙古自治區的本土的演出團體僅占到了總團體數的三分之一,更多的劇目上演還是由區外團體承擔。
下圖為1954-1964年刊載于《內蒙古日報》的劇院演出預告中所涉及的作品體裁,其中戲曲體裁的相關演出所占比例最大,包括京劇、越劇和評劇等。特別是京劇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貫穿于烏蘭恰特劇目資料始終,從建院初期到1964年十年內,每月都有區內外戲曲團體的專場演出。
戲曲藝術中京劇的演出劇目涵蓋了所有的京劇經典劇目,更值得注意的是“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云,曾在1957、1958年兩年時間里多次來烏蘭恰特出演經典劇目,這不僅為“國粹”藝術在少數民族地區的傳播起到了重要推廣作用,也為我區京劇藝術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話劇藝術以“內蒙古話劇團”和“內蒙古歌舞劇團”的演出為主。歌舞劇體裁的相關演出也逐年增長。音樂舞蹈類劇目,既有表現民族特色的歌曲,也有諸多西洋藝術歌曲,還有許多民族題材的歌劇、舞劇,如內蒙古歌舞團的中型反特歌劇《劉四姐》,天津人民歌舞劇院的神話舞劇《石義砍柴》等。這些劇目的上演都豐富了那個時代的市民文化生活,反映了時代的記憶,為后人反觀時代背景及其社會面貌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其他類相關演出還涉及器樂、魔術、雜技等,不過數量較少。
五、結語
長期以來,烏蘭恰特劇院對呼特浩特地區乃至內蒙古自治區的市民文化生活起著指引文化方向、促進民族文化傳承的積極作用。烏蘭恰特不僅在內蒙古自治區久負盛名,在國內及國外都聞名遐邇。這是其在自治區文化發展、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所決定。它是內蒙古自治區文化的承載者。烏蘭恰特也是民族自治區首府的第一個現代化劇場。它不僅繁榮了舞臺藝術,也在建國初期文化訊息相對不發達的年代,豐富與滿足了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特別是對我區京劇藝術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通過對烏蘭恰特劇院建院初期十年劇目史料的搜集與分析,可以看到,相比現今文化生活極其豐富的時代,新中國成立后的人民精神及文化生活也是極為豐富的,傳統藝術依舊長期傳承與發展著,新編創的劇目也時有問世,既反映國家政策,也反映時代背景。另外,國外的多種藝術形式與經典劇目也在源源不斷的匯入我區大眾文化生活中,在豐富劇院劇目信息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藝術活力,促進了文化的對內、對外交流,讓市民大眾在欣賞傳統藝術的同時,也不斷接受著西方外來的藝術形式,使我區文化藝術發展的多樣性得到了豐富與彌補,并注入了更多的新鮮力量。更使得烏蘭恰特在全國劇場的影響和地位得到了提升。同時,還奠定了烏蘭恰特在城市文化發展中的基礎。
參考文獻:
[1]中共呼和浩特市委黨史資料征集辦公室.呼和浩特史料[M].呼和浩特市地方志編修辦公室,1986.
[2]劉筠梅.內蒙古烏蘭恰特劇院管理模式探索[J].內蒙古藝術,2010,(03).
[3]劉筠梅.內蒙古演藝市場的發展對策研究[J].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2012,(12).
[4]內蒙古日報社.節目預告(1954-1964)[N].內蒙古日報,出版時間不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