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燕
摘要: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是在兩個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發展起來的,兩者存在著很大的差別。“五四運動”以后,美聲唱法傳入中國。美聲唱法的傳播與發展對中國的聲樂藝術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隨著歷史的發展,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的融合也形成了一個新的趨勢。當代中國的民族唱法在保持其原有特點的前提下,借鑒并吸收了美聲唱法的精髓,取得了一個新的突破,奠定了當代民族聲樂的發展方向。如今,中國有許多優秀的歌唱家,他們在保持中國傳統民族唱法的基本特點及其優點的基礎上,積極引用美聲唱法的發聲方法及特點,將美聲唱法與中國傳統的民族唱法相結合,尤其是在高音區的發聲方法上進行大膽嘗試,解決了民族唱法在中高音區的演唱問題,成為我國民族唱法的一個新突破。
關鍵詞:當代 民族唱法 美聲唱法 融合
中國和意大利是兩個擁有著燦爛輝煌文明的國家,它們曾以自己古老而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推動了整個世界的文明發展與進步,為人類的發展歷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由于民族文化背景的差異和人們審美標準與習慣的不同,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也分別代表著東西方兩種不同風格的音樂文化。作為兩種獨立的歌唱藝術,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擁有著許多自己獨特的個性,但雖如此,它們并不是格格不入的,在許多方面這兩種唱法也有著天然而不可分割的聯系。
在當代中國,將意大利美聲唱法融入我國傳統民歌的民族唱法已成為一門新興的歌唱藝術。它在擁有中國民族唱法聲音清脆甜美這一特點的同時,又擁有著意大利美聲唱法的圓潤優雅。形成了以中國的文化、語言為基礎的,以科學的發聲方法為條件,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以及符合當代中國廣大人民群眾的審美意識和欣賞習慣的歌唱方法。
一、民族唱法的產生與美聲唱法的起源
(一)民族唱法的產生
我國是一個擁有五十六個民族的多民族國家。所謂民族唱法,就是根據我國各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按照自己的喜好創造并發展起來的音樂活動,表達他們自己的思想、情感、意志和愿望的歌唱形式并流傳至今。我國的民族唱法體現著我國各民族的藝術特點,以及中國大眾的欣賞習慣和對音樂的審美標準,它是我國各族人民智慧的結晶。
民族唱法繼承了我國各民族民間音樂的優良傳統,演唱形式多種多樣,感情簡單、樸實,語言活潑、生動,極富有中國傳統的民族特色。最初的民族唱法在表演時完全使用真聲來演唱,喉嚨容易發緊,聲音也因為缺乏氣息的支持,流動性不夠,導致歌唱者的聲音聽起來硬且直接。新中國成立后,民族聲樂得到了迅猛的發展。這一時期的民族唱法主要以自身的發聲方法為基礎,將美聲唱法中對假聲的運用融入民族唱法之中,使得演唱者能將真假聲在歌曲的演唱中結合運用,使聲音聽起來圓潤流暢,更富于表現力。
(二)美聲唱法的起源
美聲唱法起源于意大利,它有著科學的發聲方法,重視各個音區之間音色的和諧統一。早在古希臘時期,意大利就出現了將詩歌和音樂融合在一起演唱形式,內容多以史詩和民間傳說為主。古羅馬時期,隨著帝國不斷對外侵略擴張,從被征服的地區帶回了許多優秀的樂師、歌手以及豐富的音樂文化,并聚集在羅馬,為意大利的音樂文化奠定了豐厚基礎。
閹人歌唱家是最早開始演唱美聲唱法的。閹人歌唱家經過了嚴格的訓練,歌喉靈活,具有演唱裝飾音、顫音等高難度樂句的能力。閹人歌唱家們把整個歐洲的聲樂水平推進到了美聲唱法的黃金時期,奠定了美聲唱法的基礎。
歌劇,約于1600年前后誕生于意大利的佛羅倫薩。它的產生促進了美聲唱法的發展和提高,并逐漸在歌劇這種獨特藝術形式的發展需求上,繼續提高完善,成為了一種科學的演唱方法。它的產生與發展對全世界聲樂藝術的發展都有著很大的影響。
二、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的對比
(一)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在呼吸方面的比較
民族唱法重視在氣息與咬字上的結合,而美聲唱法則更加注重氣息與聲音、與共鳴之間的結合。盡管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對氣息都有著以腰部和腹部力量為支撐的要求,但相比較之下,民族唱法要求以提氣收腹為基本手段,后者反之,美聲唱法的要求大致是以腰部和腹部的擴張以及橫膈膜的下沉為主。
此外,美聲唱法對氣息的連貫性也有著很高的要求,民族唱法則講究“氣口”,講究聲音的顆粒性。從聲音效果上來說,因為民族唱法的氣息比較淺,所以聲音更薄、更亮,而且聽起來硬朗、堅實。美聲唱法講究胸腹式聯合呼吸,氣息深沉,所以聲音也更加厚實、豐滿。從理論上看,民族唱法相較于美聲唱法來說,缺乏更加系統的呼吸理論和科學研究,但它更多注重的是感性上和經驗賦予的內容,而美聲唱法則更加注重科學的呼吸理論和應用技術,注重的是呼吸的理性與科學性。
(二)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在發聲技巧上的比較
首先,民族唱法因為受到了我國傳統民歌以及大眾審美標準的影響,追求聲音高亢、明亮并且甜美,發聲位置要靠前一些,具有深刻的東方藝術文化特征。美聲唱法則強調圓潤、柔和、豐滿以及渾厚等特點,音色較民族唱法的發聲位置要更靠后一些,聲音也要暗一些。
另外,在美聲唱法中,講究將真假聲相結合的混合運用。它通過對演唱者真假聲區的處理,使得演唱者各個音區的音色趨向一致,不出現明顯的轉換痕跡。而民族唱法卻有意的將真聲與假聲之間的差異突出,增強兩種不同音色的碰撞。這樣做的目的在于通過真假聲不同音色的沖突形成鮮明的音色比較,達到所期待的效果。不過,當代中國的民族唱法在真假聲轉換與應用的部分與美聲唱法已逐漸趨同。
(三)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在聲音共鳴上的比較
民族唱法中強調聲音的高位置,它更注重頭腔共鳴運用在歌唱中的作用。它對頭腔共鳴的運用,使演唱者的聲音集中,具有細膩柔和并且堅韌的特點。頭腔共鳴技術的運用使聲音的穿透力也很強,具有高亢、嘹亮的效果。然而美聲唱法的主要特點在于對整個腔體共鳴的運用。在美聲唱法的演唱過程中,聲音的高位安放是整個共鳴技術的應用核心。演唱者把聲音始終保持在高位置上,使得在對整個作品的歌唱中,不論音的高低,每個音符都柔和飽滿而又富于光澤,有利于聲音的統一。
其次,由于我國民族唱法對咬字吐字方面有著極高的要求,所以在傳統民族唱法中,對口腔共鳴的使用方式也有著十分嚴格的要求。在傳統的民族唱法中十分強調聲音的位置要靠前一些。演唱者發聲位置靠前就可以使聲音清脆明亮,婉轉動聽,歌唱者的聲音可以隨著不同的咬字轉腔換調,但聲音聽起來比較扁。在美聲唱法中則是主張“打開”,它以這種方式擴充和調節共鳴的空間。美聲唱法把口腔的共鳴與咽腔的共鳴當作是“人聲共鳴的擴大器”,它突出了咽部共鳴在歌唱中的地位,避免了民族唱法中尖銳、擠壓等不良的音色效果。美聲唱法強調胸腔共鳴在整個共鳴腔體中的重要作用,它把胸腔共鳴作為聲音的基礎和支點。反之,民族唱法對胸腔共鳴就不夠重視。
三、當代中國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的融合
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是在兩個完全不同的文化歷史背景下發展起來的,兩者存在著很大的差別。美聲唱法傳入我國是在1919年“五四運動”以后。它在中國的傳播極大的推動了我國聲樂藝術的發展。隨著歷史的發展,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這兩種唱法的融合也逐漸成為了一個新的趨勢。當代中國的民族唱法在保持其原有特點的前提下,借鑒并吸收了美聲唱法的精髓,取得了一個新的突破,奠定了當代民族聲樂的發展方向。
(一)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在呼吸方面的融合
傳統的民族唱法雖重視呼吸的運用,但在聲音的表現上則以緊為主,重字輕聲,演唱時刻意強調喉頭和聲帶的振動,導致聲音聽起來很單薄、蒼白而無力。美聲唱法在對聲音的表現上則要求整個腔體的貫通,它十分注重呼吸的運用,強調將聲音搭載在氣息之上,但歌唱時的咬字吐字稍有不清。當代民族唱法正是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在保證了我國民族聲樂獨特的民族語言特點和演唱風格的前提下,借鑒了美聲唱法的呼吸方法,正確認識和掌握了咬字與呼吸之間的關系,克服了傳統民族唱法中重字輕聲的習慣,把聲音始終搭載在氣息之上,從而使聲音更具有穿透力,音色也更加豐滿、圓潤。
(二)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在發聲技巧上的融合
中國傳統的民族唱法在對聲音的訓練上多以對語言的訓練帶動發聲訓練,它側重對歌詞的表現,但是在視聽效果和對高音的演唱上存在著很多不足。當代民族唱法正是吸收和借鑒了美聲唱法中對真假聲混合聲區演唱的科學發聲原理,彌補了這個不足。我們都知道,美聲唱法主張一種放松并且自然的歌唱狀態,比起中國傳統的民族唱法,它減輕了發聲時對喉頭和聲帶的影響,解放了吐字咬字、發聲和共鳴的器官,如口、咽、喉、下巴等。傳統的民族唱法通過與美聲唱法的融合,獲得了更加通透、松弛和優雅、動聽的歌唱聲音。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的融合也使得我國當代民族唱法在具有自身獨特的發聲特點以外,同時也具有了圓潤、柔和的特征,聲音相較于中國傳統的民族唱法也更加的通透、統一,對歌曲內容、情感、意識的表現能力也得到了進一步的增強。
(三)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在咬字吐字上的融合
中國傳統的民族唱法講究聲情并茂,字正腔圓,它要求演唱者在歌唱的過程中對每個字都準確的做到咬字、吐字、歸韻、收音。中國傳統民族唱法的語言特點是在咬字時把元音形成在口腔前部,用嘴唇來咬字,使聲音流入鼻腔。盡管這種咬字吐字的方法符合我國民族語言的發聲特點,但因為發聲時很少用到咽腔和胸腔的共鳴,聲音就失去了通暢、圓潤的感覺,也不夠渾厚。造成了音量較小,穿透力較差的聲音狀態,使得演唱者的聲音的表現能力受到了相應的限制,導致演唱者在表演過程中的聲音聽起來曖昧且不悅耳。美聲唱法中對歌詞的咬字吐字技術遠遠沒有中國民族唱法中的那么復雜。美聲唱法的歌曲多為意大利語,意大利語中只有“a”“e”“i”“o”“u”五個元音,演唱時多用后槽牙咬字,大牙關節打開,使聲音更加連貫。但這種咬字的方法會使得聲音聽起來含糊不清。當代民族唱法就大膽的學習和借鑒了美聲唱法的內容,在結合中國語言發聲特點的前提下,把以往橫向咬字的形式改為橫豎形式,咬字吐字的位置得到了統一,發聲也更加圓潤飽滿,改善了中國傳統民族唱法咬字吐字時在音色上的不足。
參考文獻:
[1]胡郁青.中外聲樂發展史[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夏野.中國音樂簡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于潤洋.西方音樂通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1.
[4]里曉貳.民族聲樂演唱藝術[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