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婕
摘要:本文通過充分把握社交網絡平臺的功能優勢,梳理基于社交網絡平臺的隱形音樂教育的內涵及特征,進而研究高師院校開展隱性音樂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徑,明確基于社交網絡平臺的隱性音樂教育的長效能動性,以達到更新教學理念、優化學習過程、促進自主性與創新性學習的目標,為高師音樂教育的改革發展提供參考理論。
關鍵詞:社交網絡平臺 隱性教育 音樂教學改革
2011年,伴隨著新一輪基礎音樂教育改革的大力推進和《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修訂版)》的正式頒布執行,高師音樂教育培養“全面、均衡發展的綜合型應用人才”的教育理念日益得到重視和提倡,一大批音樂教育工作者從實踐出發,堅持不懈地從音樂教學目標的定位、人才培養方案的實施和教學課程體系的設置等多方面探索高師音樂教學改革的途徑和方法,力圖使其擺脫傳統師范音樂教育的單一性、局限性和盲目性,逐漸發展成適應當今社會需要的一門學科。但我們也不難發現,雖然歷經多次改革,目前高師傳統音樂課堂教育受到歷史思維、課堂條件等人才培養因素的制約,普遍存在以下幾個問題:一是重灌輸式課堂教學,輕自主學習能力培養;二是重單向知識傳授,輕雙向互動學習;三是重純知識機械記憶,輕探究式(創新)思維培養;四是重標準化教學,輕個性化培養;五是重階段化教學,輕終身能力培養。因此,借助移動互聯網的上網便利性、互動參與性、海量信息與多媒體呈現的永久保存性,探究一種以學習者為中心、以體驗感知為主要方式的滲透性音樂教育實施途徑,不僅是對當前音樂教育存在問題的有效解決,更是未來信息化帶動音樂教育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趨勢。
一、基于移動社交網絡平臺的隱性音樂教育的內涵
關于隱性教育的概念最早由美國著名教育學家、課程論專家杰克遜于1968年在《班級生活》一書中首次提出,他認為在校學生不僅接受了讀寫等文化知識,而且獲得了態度、動機、價值和其他心理的成長,后一方面是通過非學術途徑,潛在地、間接地傳給學生。隨后,眾多教育學者對其進行了深入、廣泛的研究,尤其在德育教育領域得到了廣泛推廣,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進入21世紀,隨著科學技術和信息產業的高速發展,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爆發式發展與迅速普及,人們通過移動便攜終端接入互聯網絡,從而獲取互聯網上豐富的信息資源,享受多樣的應用和服務,溝通變得更加方便、快捷,信息接受和交流的同步能力不斷增強。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信息化網絡教育得以開拓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進一步突破了傳統教育時間、地點、進度等條件的限制,真正實現了“隨時隨地、無時無刻”。作為人類教育活動的一個分支,音樂教育同樣不能孤立于瞬息萬變的互聯網潮流以外,基于社交網絡平臺的隱性音樂教育的內涵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界定:
1.以主體的需求和信息的暗示為基礎,提倡以人為本,尊重當代大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注重課程的個性化,發揮學生的主體參與作用及社會的教育功能,為學生營造探索與創造的廣闊空間;
2.通過有意或無意直接體驗或間接觀察獲取非預期的音樂經驗,并將各種生動的信息資源和媒體形式綜合運用呈現同一音樂教學內容,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和自主辨識力,挖掘屬于個體的音樂信息資源;
3.借助行動研究,教師和學生不斷反思與解決課堂教學上遇到的各種問題,跨越機械和被動學習的鴻溝,促進自主性與創新性學習,實現“學生學會學習”和“教師學會教學”的統一。
二、基于社交網絡平臺的隱性音樂教育的特征
1.教育受眾的廣泛性。基于移動社交網絡平臺的交流擺脫了小組、班級課堂的限制,鼓勵更多的學生圍繞某一教學主題開展積極的探索與延伸,在各抒己見中真正實現優勢互補,取長補短。
2.教育過程的開放性。充分利用移動社交平臺通過便攜終端接入互聯網絡的便利性,突破傳統課堂教學對時間、地點的局限,讓參與者能夠隨時隨地進行相關學習和分享,大大提高了碎片化時間的使用效率。
3.教育方式的多樣性。在深受大學生青睞的社交平臺上發布相關教育主題的豐富信息資源,學生可以按照自身的興趣進行主動選擇和主動參與,在多向互動中去除了顯性教育灌輸式機械記憶的弊端。
4.教育結果的非預測性。教育實施者將主動權交還學生,尊重個體差異,在交流中常常碰撞出新的火花或者面臨新的問題,這都是難以事先知曉的,完全出乎預料。
三、基于社交網絡平臺的隱性教育在高師音樂教學改革中的先鋒作用
傳統的高師音樂教學是一種以學科為本位的“目中無人”的教學,即單純教授音樂的知識和技能,它倚重課堂上的知識灌輸,謹守嚴格的師生秩序,以完成教學任務為追求,常常忽略了學生的興趣、需要、情感和經驗背景等方面。因而,在我們培養的高師音樂教育學生身上也隨之出現了一些問題,如普遍存在著專業口徑狹窄、綜合素質和創造能力不強、興趣單調、對音樂教育工作缺乏科學的理解、教學缺乏個性、難以適應新教材等等。針對傳統高師音樂教學的不足,基于移動社交網絡平臺的隱性教育遵循“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在傳授知識、技能的同時,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態度以及對人和事物的情感意向和價值取向,為當今高師音樂教學改革提供了嶄新的視角,發揮了先鋒作用。
1.多元化的教學內容有利于打造沉浸式的音樂學習氛圍。基于社交網絡平臺的隱性音樂教育以圖、文、視頻等信息呈現方式極大地豐富和增強了音樂藝術的感染力,從而使學生在一個和諧、寬松的沉浸式音樂環境中以更加富有娛樂化、趣味化、藝術化的感受充分體驗蘊涵于音樂形式中的美和豐富的情感,進而為音樂所表達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與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從而使音樂藝術凈化心靈、陶冶情操、啟迪智慧、情智互補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發揮,以利于學生養成鍵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2.潛隱化的教學形式有利于營造滲透式的音樂學習體驗。基于社交網絡平臺的隱性音樂教育以大學生使用頻率最高、最感興趣和最喜聞樂見的互聯網社交平臺為教學載體,不帶有教育者思想傾向和特意安排的痕跡,內容不需要刻意讓學習者去接受,而是以潛隱化的形式,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滲透在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各個碎片時間,不露聲色卻又耳濡目染,將學生日常生活的泛審美與教學中傾向的純審美進行有機鏈接,從生活化、實用化、通俗化的體驗中獲得更全面的音樂審美教育,從而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滲透式音樂學習體驗。
3.互動化的教學過程有利于培育創造性的音樂學習能力。基于社交網絡平臺的隱性音樂教育運用網絡雙向交互功能,改變過去傳統灌輸式教學的單一和學生孤立學習的狀況,注重發揮群體的創造智慧,強調學生之間的合作和溝通,使得整個學習在思辨過程中充滿愉悅感、靈活性和自由性,而學習者個人對音樂藝術的體驗也變得更新銳、更寬泛,這無疑為學生發散性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了良好的氛圍。
4.個性化的教學方式有利于實現終身化的音樂學習理念。基于社交網絡平臺的隱性音樂教育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鼓勵他們認識自己的獨特性和價值,有利于形成具有個性化的審美標準。通過積極、充分、無拘束地參與音樂知識和技能表現的交流活動,使學生感受到自己是作為一個有獨特個性的思維實體存在的,由此產生成就感,從而更好地認識自身的價值,保持一種向上、樂觀、開朗的健康心理狀態,為個體自主發展需求的滿足和終身化學習的實現創造了條件。
5.現代化的教學理念有利于推動信息化的音樂教育改革。基于社交網絡平臺的隱性音樂教育緊貼現代社會發展潮流,是一個具有開放思想和先鋒意識的教育理念,既有效發揮信息化教育個性、自主、平等化的優質特性,打破了傳統音樂教育在時間、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的限制,為輔助高師音樂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時,教學理念中對教育范式的轉換和教育權利的讓渡,使師生雙方都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進行信息的獲取、資源的利用,審美意識的更新,從而實現雙方共同進行知識建構,達到師生間的相互影響和學習促進,是對新時期人才培養規劃中“尊重個人選擇,鼓勵個性發展,不拘一格培養人才”要求的切實履行。
當然,作為一種全新的輔助教學的改革嘗試, 基于社交網絡平臺的隱性音樂教育對于教師和學生都是一個全新的挑戰。一方面需要實施者建立一套具體的運行機制,另一方面學生在學習初期也難免會有些不適應,或者缺乏足夠的恒心與積極性,這些問題都亟待在日后的教學實踐中進行不斷地探索與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