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會
陶行知先生提倡“生活化教育”。杜威也說“教育即生活、即生長,即經驗改造。”對于語言學習者來說,學習語言,是為了表達和交流。英語,是人們在生活中進行交流表達的一種活的語言。它來自于生活,并為生活所用。英語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初中階段要讓學生形成初步用英語進行簡單日常交流的能力。因此,學生學英語一定要與生活相結合。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融洽師生關系。
在生活化的英語課堂中,老師的微笑,老師的上課激情,老師的表揚與鼓勵是十分的重要,不僅能緩解學生緊張的心里,還能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教師應熱愛每個學生,尊重每個學生,關心每個學生,對學生一視同仁;不要因為學生的成績優劣、性別、出身等的不同而產生親疏和偏向。提問題或組織課堂活動,機會要盡量均等,尤其要注意多給那些自卑感強的差生有表現的機會,以增強他們學習的自信心。上課時,教師要環視每個學生,不要只看好學生,而使其他學生感到冷落,或者只看差學生,讓他們感到不自在而情緒緊張。教師要了解每個學生的心理特征和志向要求,記住每個學生的姓名,讓每個學生覺得自己在教師心中有一席之地。如果每個學生經常感到教師對自己的愛、關心和尊重,便會被激發出健康的情感,變得生氣勃勃,產生積極的學習動機,在和諧的氣氛中學習知識,培養能力。
二、進行情感教學。
以情感為手段,巧妙地組織教學內容,充分調動情感因素的功能,促進學生各方面 素質的發展例如,在教Would you like to 的用法時,可先向學生自我介紹,表明自己十分想跟他們建立真誠的友誼,問學生:“I am very glad to be your friend. Would you like to makefriends with me?”學生看到老師誠懇地想跟他們交朋友,會高興地回 答:“Ofcourse.”然后再問學生:“What kind of friend would you like to make?”讓學生分組討論,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學生的積極性也就被激發出來。在教學的過程中把微笑帶進課堂,對學生多加鼓勵和贊賞。每堂課都面帶微笑精神飽滿地走進教室,親切地向學生問候“How are you?Nice to meet you.”每當學生正確回答問題時,就用微笑給以鼓勵,并豎起大拇指說:“Good!”、 “Well done!”、“You are very clever!”。對于學生的評價,教師要適時、恰當,抓住每一個閃光點,捕捉每一點細小的進步哪怕一句簡單的鼓勵都會讓學生興奮,從而達到課堂上參與問答活動的興奮。
三、布置文化環境。
校園文化環境主要包括物質文化環境和精神文化環境。物質文化方面的建設主要表現為校園生活、學習場所的語言標識等。如:學校教室(Class X Grade X)、實驗室(Laboratory),教師辦公室(Teachersoffice)等牌子用英文書寫;樓梯轉彎處標上“Be Careful. Keep right. Bepolite” 等;走廊上掛起標識英語的宣傳畫, 教室內實物也用英文標出......精神文化環境建設主要表現為在校園設立英語角,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盡量用英語問候交談,舉辦英語學習園地,在校園內創設英語墻報等等。
四、發揮學生主動。
實踐中,很多英語教師經常會抱怨學生在英語活動中常常處于消極、被動的地位,課堂活動參與積極性不高,效率低下。怎樣讓學生積極、主動、高效地參與到英語課堂活動中成為了許多英語教師共同關注的問題。人的能力并不是靠“聽”學會的,而是靠“做”學會的,只有動手操練和積極思考才能出真知。傳統的英語課堂教學以教師講、學生聽或者學生記筆記為主,學生很少有機會主動參與課堂活動,他們像一只只“口袋”被動地接受老師的“傾倒”。這種教學方式剝奪了學生參與的機會,壓抑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影響了學生的思維和智力發展,扼制了學生的創新能力。新課程把教學本質定位為交往,強調教師和學生都是教學過程的主體,強調在教學過程中師生間、學生間的動態信息交流,這樣的定位強調了學生參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成為教好英語的關鍵。因此,我們不能讓學生在課堂上做“聽眾”和“看客”,而是要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動口、動手、動腦,親自參與課堂和實踐,包括知識的獲取、新舊知識的聯系、知識的鞏固和應用的全過程。要強調凡能由學生提出的問題,不要由老師提出;凡能由學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師寫出。讓學生感覺到,這個課堂是由學生主宰的。為了實現初中英語教學目的,鞏固學生的基礎知識,發展聽、說、讀、寫的基本技能,教師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的需要、興趣和要求,注意學生心理和生理發展的特點。
五、精心教學活動。
為了有利于練習學生“用英語思維”,引起學生持久的學習愛好,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教學內容設計一些與生活中類似或模擬的情景對學生進行引導,也可以進行角色轉換,運用多種直觀的教學用具并借助多媒體組織教學,從而將抽象的語言與實際之間建立起聯系。教師在設計活動時要體現人文性,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努力為每個學生的主動參與教學提供廣泛的可能性,將課堂活動設計得有層次,使不同水平的學生都有充分活動的機會。教師設計教學活動必須突出目標性,圍繞教學目標, 考慮所設計的課堂活動是否生動、富有情趣和吸引力。還要避免重形式、輕內容的傾向,在突出教學目標的前提下將趣味活動和有效的語言實踐有機結合起來,使教學效果在有限的時間內達到最優化。
六、培養創新思維。
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提高,是當前英語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教學中,可以利用多媒體把學生的信息來源從課本擴大到更廣的范圍,為學生提供新穎的活動情景。例如:新授完“Ling Mings Happy Birthday”這一內容后,提供一些生活場景,如去同學家過生日、去朋友家過生日等,能讓學生充滿新鮮感,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將語言學習與實際生活情景聯系起來。這樣的教學方式能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使之多角度、多層面地思考問題,在語言環境中學習、運用語言,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初中英語教學生活化是新課標強調“在做中學、在學中用”的最好體現,生活化教學使教學活動置于真實的生活背景之中,激發學生聽、說、讀、寫的強烈愿望,而且使學生在學會用英語做事的同時,學會了做人,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有機結合起來,對提高學生的英語素質有著深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