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明
【摘要】史料是進行歷史思維的基本素材和對象。因此,歷史教學要做到言之有據,就必須從史料出發。史料教學法是一種全新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它是歷史學科特色的體現,也是高中歷史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史料教學已成為當今世界各國歷史教學的發展趨勢。本文主要描述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史料教學的重要性,以及在實際的史料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的一些問題。
【關鍵詞】高中歷史 史料 教學
所謂“史料”,就是構成歷史的材料,它是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實際遺留下來的信息、痕跡、遺產。眾所周知,歷史學研究的對象是人類以往活動的客觀發展過程,而人類的活動離不開特定的時空條件,時間和空間的不重復性決定了歷史的不可逆轉性。在這種情況下,史料就成為人們藉以把握真實歷史的客觀依據和物質基礎。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充分認識到史料的重要性,發揮史料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挖掘史料的教學功能,應成為新課程背景下每一位歷史教師的共識。
一、史料應用于教學的重要性
1.寓教于樂,激發學習興趣
歷史教學必須從培養學生的興趣入手。教材中的史料,不少內容生動有趣,讀來感人,可以成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誘因。例如,講述“戊戌六君子”時,教材中有這樣兩段材料:“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此為維新派人士譚嗣同,甘為變法流血犧牲的絕命詞。
2.提高學生的領悟能力和探究精神
歷史教學要讓學生成為思想的人,必須培養學生的各種思維能力,而史料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避免了死記硬背教材結論的弊病,加深了對歷史的理解,促進了歷史思維的發展。例如,有位學生通過對湖北云夢秦簡中的《田律》研究,發現它還是一部非常具體的環境保護法。因為《田律》規定:“從春季二月開始,不準進山砍伐林木,不準者塞林間小道,不到夏季不準入山采樵,不準捕捉幼鳥或搗鳥卵,不準毒魚,不準設置誘捕鳥獸的網罩和陷井。”據此,他認為《田律》是世界上第一部環保法典,是我們文明古國的驕傲!這位學生研究史料中表現出的可貴的探究精神和創新意識,是值得稱贊和提倡的。
3.豐富教學內容,增加教學容量,拓展教學視野。
從量的角度來講,史實占了歷史教學的絕大部分內容,而史論和史觀只占相當小部分內容。通過史料的教學,讓史論和史觀鮮活起來,讓課堂豐富起來,讓學生的視野寬廣起來,讓課堂活躍起來。在教學中,如果教師能根據教材、教學的需要適當補充和運用適量的史料,令學生耳目一新,或令學生注意力為之一震,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和作用。
二、高中歷史史料教學的方法策略
1.精心設計,培養學生能力對史料的理解和把握,通常要通過讓學生解答有關問題的形式來培養。教材中的史料,少部分配有思考題,大部分則沒有。教師應圍繞教學要求,設計一些高質量的問題,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史料的興趣,啟發他們積極思考。例如學習必修三,“明清思想的活躍局面”時,我提出一段史料,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以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學校。”要求學生根據此提練思想家黃宗羲的觀點。在教師指導下,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地分析討論,從而引發學生一連串的活動,在思維中完成了對學生的能力培養。
2.適當地提問與解讀在高中歷史的史料教學中,不能夠僅僅地停留在史料的表面,還要不斷地挖掘史料背后的隱身含義。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借助史料,合理地向學生提問,不僅可以引發學生進行自主思考,而且還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教師還需要及時地向學生解讀史料,才能夠幫助學生全面地掌握相關歷史知識。例如在學習《新航路的開辟》一課時,可以鼓勵學生自己去搜集各種材料、分析達·伽馬、哥倫布和麥哲倫的作為和其他新航路開辟的相關史料,航線地圖、各種航海記錄以及數據等,鼓勵學生自主的分析。歷史研究性學習的整個過程,從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到得出結論,每個環節都是學生用心去做的,改變了被動的學習現象,誘發學生用心去探求。他們很高興接觸新的東西,遇到與教材中不一樣的東西更能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從讓我學習轉變成我想學習,這樣學生的主動性和熱情就被激發出來了。總之,史料教學這種積極的學習活動將促進知識的理解。
3.通過史料情境,抓住學生的情感興趣
“史學家必須在自己的心靈中重演過去。”這是美國的史學家柯林伍德說。英國歷史專家湯普森在《理解歷史》中也指出:真正的歷史學習,應該把焦點集中在我們如何對歷史的認識,最重要的是接觸和反映探究的過程,獲得知識的方法。要獲得歷史的實際情境及其發展,最好是由學生運用史料作為證據,通過廣泛的、有指導的、思考性的和逐步要求的方法來實現。運用史料創造“情境性”和“協作性”的互動環境,可讓學生在良好的互動環境中“經歷”“體驗”過去,培養學生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歷史意識。通過史料情境,學生感受、認識真實的歷史,并得出自己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認識,它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并起到深刻認識、牢固記憶的作用。當然,在運用史料情境法時,教師需要正確引導做到不偏不倚,有的放矢,防止跑題離題,還要給學生時間空間,讓他們進行自主有效的協作,做到多思、多得、多悟,最終感悟歷史、理解歷史,掌握歷史。
4.重視歷史教材中地圖和插圖的運用
圖文并茂是中學歷史教科書的一大特色,靈活運用教材中的歷史人物畫像和照片、地圖、名勝古跡照片、漫畫等,能形象生動地補充說明教科書中的有關內容,調動學生的興趣,幫助他們更好地感知歷史、理解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發掘地圖中的隱性知識,如在《清朝疆域圖》中,我們要注意兩個知識點:一是新疆(伊犁將軍轄區)首府在伊犁;二是在東北的三個將軍轄區是黑龍江將軍、吉林將軍、盛京將軍,其中管轄今天黑龍江下游、庫頁島一帶的是吉林將軍。在歷史插圖的運用中,要注意以下幾點:要根據課文的重點和難點選擇;不能喧賓奪主,仍要以課本的文字部分為主,插圖只是輔助資料。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史料的引用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它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助于更高效地完成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目標;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歷史素養。高中歷史老師們必須將探索新的史料教學方法作為未來工作的重點,同時需要認真鉆研,提升自身專業素質,從而更高效的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張麗媛.中學歷史史料教學的研究與實踐[D].溫州:溫州大學,2010.
[2]朱扣元.高中歷史課堂史料教學方法探究[J].高中生學習(師者),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