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唐]韓 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眾所周知,草是人類最初的勞動對象之一,具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如白居易在《賦得古原草送別》一詩中,就以自然流暢的語言,將離離原上草秋枯春榮、生生不息的精神詮釋得淋漓盡致。但是,大家或許不知道,“草”在古時候的寫法其實有很多種,而由“草”引申出的漢字也有很多個,如“屯、生、苗、芻”等。
下面,且看“草”字的演變過程:
在甲骨文中,“草”被寫作“屮”的形狀,像剛破土萌發(fā)出兩片葉子的嫩芽。據(jù)許慎《說文解字》中記載:“草,草斗,櫟實也。一曰橡斗子。從艸早聲。”由此可見,其造字本義就是地面上如片狀生長的禾本科植物。這個形態(tài)在金文、小篆時期一直沒有出現(xiàn)太大的變化,但是在使用的過程中,人們?yōu)榱耸蛊涓梅直妫瑫鴮懶Ч鼮槊烙^,便借用指稱櫟實(即橡樹果仁),即“草斗”中的“草”字為艸木之“草”。
在中國古代詩歌中,“草”被賦予了以下幾種含義:1.生命力的象征,為春天的標志,如“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謝靈運《登池上樓》)2.表達了詩人的離別之苦,如“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范仲淹《蘇幕遮·懷舊》)3.各種美好事物的代稱,如“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來。”(韋莊《章臺夜思》)4.各種復(fù)雜情感和意念的物化,如“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杜甫《蜀相》)。
俗話說得好:“草木皆有情。”只要你仔細分析形形色色與草木有關(guān)的漢字,就不難發(fā)現(xiàn)古人與它們之間休戚與共的關(guā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