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雅可
10月12日,“重走長征路”采訪團來到會理縣。從會理會議遺址到中國石榴之鄉,從探尋歷史的足跡到見證當下的興盛,翻天覆地的變化將革命老區的“紅之魂”渲染得更加奪目。
1935年,紅軍在皎平渡渡過金沙江天險,由滇入川進入會理縣,擺脫了數十萬敵軍的圍追堵截,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隨后,黨中央在會理城郊鐵廠村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總結了遵義會議以來的戰略方針,確定了今后的行動任務。
紅軍在會理期間,足跡遍及會理31個鄉鎮,播下了革命火種。
當年紅軍途經之地,如今已成為全國最大的石榴產區,其中,以鹿廠鎮銅礦村為核心輻射周邊多個村的石榴種植片區,2016年面積達13.03萬畝,產量達20.6萬噸,村民人均純收入突破2.4萬元。
位于會理縣城郊鐵廠村的會理會議遺址,松林翠綠,清幽靜謐,幾個分散臥在地上的石凳無聲地還原著當時的場景。
1935年5月12日,紅軍就是在這處松林中召開了繼遵義會議后的又一次擴大會議——會理會議。會理會議總結了遵義會議以來大規模運動戰的經驗和戰略方針是正確的,肯定和確立了毛澤東正確的軍事思想。同時,也糾正了紅軍內部的一些錯誤觀點,統一了領導核心的認識。會議決定,紅軍要繼續北上,繞道川西與四方面軍匯合,建立川、陜、甘蘇區根據地。
如今,這里已經成為涼山重要的紅色旅游景區,前來參觀游覽的游客很多。附近的農戶紛紛辦起農家樂,為游客提供休閑、餐飲服務,旅游業逐漸成為當地的新興支柱產業。
如果說每年八月火紅的火把節是涼山的“第一紅”,那么每年九月,會理縣漫山遍野、沉甸甸掛在枝頭的火紅石榴,則是涼山當之無愧的“第二紅”。站在銅礦村特意修葺的觀景臺瞭望,藍天白云之下,舉目所及,全是呈階梯形郁郁蔥蔥的石榴林,紅彤彤、沉甸甸的果實點綴其間,勾勒出一幅天然畫卷。
10月12日,采訪組來到銅礦村時,全村的石榴幾乎已銷售一空。“這幾天村民都忙著殺豬殺羊慶祝豐收呢!”村主任左子文掩飾不住滿眼笑意,大手一揮,指著漫山遍野的翠綠說,“今年我們片區又賣出20多萬噸石榴,村民的腰包脹鼓鼓的!”
銅礦村距離會理縣城27公里,地處一個山窩窩。80年前,紅軍長征從該村經過時,這里因常年缺水是一片不毛之地。曾經的荒山窮村如何翻身高唱小康歌?左子文介紹說,從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村里開始引進石榴種植。全村群眾在自己選出來的幾屆“領頭羊”帶領下,一張藍圖繪到底,發揚愚公移山精神,艱苦奮斗,硬生生把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在全州率先邁進小康村行列。去年,全村連片種植石榴達11680畝,果品產量4000萬公斤,人均純收入突破2.4萬元,成了遠近聞名的小康村。
據了解,如今銅礦村依靠種植石榴銷售收入達100萬元以上的有40多戶,戶均擁有兩輛汽車。“今后,我們還要抓好生態產業基地建設,把老舊的石榴樹更新換代,將更好的果實賣到世界各地。”左子文對未來規劃信心十足。
目前,會理縣已成為中國石榴之鄉,在全縣的22個鄉鎮、109個村,建立了近200個石榴專業合作社。2016年,會理建成石榴產業基地34.8萬畝,石榴果品產量50萬噸,全縣預計石榴銷售收入17億余元。
本欄責編:陳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