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高飛 楊店

近年來,食品安全事件多發。“毒豆芽”“僵尸肉”“摻假大米”等事件一次次沖擊著消費者脆弱的神經,引起了社會的強烈關注。
去年10月,新食品安全法正式實施,對食品生產、銷售、餐飲服務和食用農產品等各個環節管理作出了細致規定。這一號稱“史上最嚴”的新食品安全法,給整個食品行業套上了緊箍。
高壓之下,行業內遍布高掛的“安全”大旗,充斥著“綠色”“無公害”“有機”等口號。
可溯源概念的引進
各地的農產品基地作為市面上食品素材的提供者,是整個食品安全把控的重要一環。為此,各大農產品基地都在強調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加強安全生產。一些大型農產品基地,還建立了系統性的安全監管體系。
這其中,“可溯源”無疑是目前最為流行普遍、最受歡迎的熱詞。
所謂“可溯源”,就是對“農田到餐桌”整個食品供應鏈的每一件食品的生產、加工、包裝、運輸、銷售環節進行全面的跟蹤、記錄,并且可以利用這些跟蹤記錄的信息回溯到每一件食品在整個食品供應鏈中所處的具體位置、具體狀況,這樣的一種能力叫作食品可溯源。
顯然,通過這個體系,在發現危害人類健康安全問題時,可按照從原料上市至成品最終消費過程中各個環節所必須記載的信息,追蹤流向,召回未消費的食品,撤銷上市許可,切斷源頭,消除危害,減少損失。
目前,在國家范圍內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已成為一種發展趨勢,通過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以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控制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出現的問題
作為食品安全領域的一道技術性防火墻,可溯源體系對塑造企業良好形象、贏得消費者的信賴,保證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就目前來看,這一體系的建設,還存在著一些不可忽視的瑕疵和問題。
此前有媒體調查發現,各地食品溯源體系標準不一,企業自建的食品溯源平臺缺乏監管,衍生出借助溯源碼魚目混珠、以次充好的亂象。有的食品張冠李戴,亂貼追溯碼;部分原產地品牌的溯源碼,變成了企業的牟利工具。更有甚者,企業提供追溯碼的定制服務,200萬個起定制,標價每個0.02~0.08元,產地等追溯信息卻完全由定制方自行掌握。
如此這般,各地的農產品基地、農產品市場大力推廣的“可溯源”,在多數時候淪為一種擺設,甚至在利益驅動下成為任人玩捏的橡皮泥。
業內專家、山東億隆之家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化興在談到這個問題的時候,不無遺憾地向筆者表示,雖然我國從2014年開始大力推廣這項工程,但就目前國內的情況來看,可追溯系統還停留在一個較低的層面,仍局限在“商家到消費者”這個簡單的鏈條上,并未真正實現“從菜園子到消費者”全鏈條無死角的可追溯,農產品在田地里播種、種植以及水質、空氣等重要指標實際上基本上無據可查。因此可以說,種種原因之下,目前的農產品可追溯體系建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可溯源有了新突破
盡管我國農產品可溯源嚴格上來說仍舊停留在初級階段,但是這一體系本身具有的優越性使其成為未來農產品消費市場的發展趨勢,順應了加強食品安全生產、安全銷售、安全流通的客觀要求。所謂“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加強農產品可溯源體系的建設,依然是一項各大農產品基地應當常抓不懈的工作。
實際上,經過不斷的探索和實踐,目前已經有一批優秀企業在農產品可溯源體系建設上取得了實質性的突破。山東億隆之家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就實現了可溯源體系“從菜園到餐桌”全環節的覆蓋。
億隆之家總經理張化興表示,“我們不僅實現了農產品銷售商家的溯源,還能夠通過我們的動態二維碼,獲取農產品的生產種植過程的全信息,包括種植土地、水質的化驗、空氣成分的檢測、生長期的化肥藥物使用情況、檢測人員、審核單位等全部關鍵信息。”這套目前國內最先采用的農產品信息追溯技術,為億隆之家完成農產品從種植生產到銷售、再到物流等所有環節的可追溯,真正實現食品安全信息的全方位溯源提供了有力的物質保證。
全方位可溯源體系的建設,客觀上對億隆之家的生態農業建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億隆之家在“綠色”與“有機”的概念上下足了功夫。據悉,為了除草,億隆之家沒有使用成本低廉的噴灑農藥的處理辦法,而是采用了成本最高、最原始、最無污染的人工拔草辦法,僅人工拔草一項每年就多出了幾十萬元的費用。肥料也采用了昂貴的有機肥。
所有這些努力,在張化興看來,既是出于“為耕者謀利,為食者造福”的初衷,也是源于億隆之家一直以來的那份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