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奕熔
“朱扈千年春水渡,河陽一角夕陽山。垂垂楊柳門前碧,中有人家善閉關。”一代宗師吳昌碩在“題慈烏村圖”中這樣贊美金村。如今的金村,小橋流水、鳥語花香、環境宜人,猶如一幅現代化的農村生態圖。
金村是我的故鄉,經常聽我媽媽說她小時候的事情,金村在我的心靈深處就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媽媽兒時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每逢春節,日子再窮,也要到金村街上喝一碗豆腐花、嘗一塊白云糕。鐵鋪中,那叮叮當當的鐵錘聲,仿佛猶在耳邊回響,是那么動聽、那么悅耳;戲臺上,那姿容秀麗的唱戲人,仿佛猶在眼前縈繞,是那么多姿、那么美妙。在那艱苦的日子里,壓根兒就沒有古村的概念,在我們眼前的只是那破舊的小橋、孤獨的流水、貧窮的人家,還有那滿是蒼桑感的花窗老樓。
遠眺小鎮,你猶能感受到人家臨河的水鄉風情。舊時的石板街道依然清晰可辨,井字形的小街小巷基本保持原狀,猶如一棵老槐樹之根,把古代的、現代的民宅維系在一起,巷陌幽深、靜謐安然,有著“拙政園”的風范,“獅子園”的精巧,獨有一番風韻。還有那500多米長的仿明清古建筑一條街——永昌街,被群眾們雅稱為“小觀前”。一排排極賦江南園林式的新村莊——金村苑小區,猶如一條條長龍,沐浴著傳統與時代交接的暖陽,書寫著鄉村人居典范的篇章。
在這小區里,住著一位熱心為民服務的社區醫生,他就是陶錫華。他從事醫療工作已有40余年,在這每一天里他關心病人,認真醫療每一位病人,為此很多村民有什么頭痛腦熱的,第一時間就想到找陶醫生瞧瞧。陶醫生有一個隨身攜帶的醫用急救包,別看它體積不大,里頭裝滿了各種常見藥品和醫療器械。一般的小毛病,靠醫用急救包里的藥就足以治療,如果病情嚴重,他則會勸家屬立即送往醫院,以免耽誤病情。那天,我家老太太老毛病又發作,我們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打電話給陶醫生,不管是寒冬臘月,還是嚴寒酷暑,陶醫生接到電話就會及時趕來,噓寒問暖,關注著老太太的病情,并給我們老太太打了一針藥劑,老太太的呼吸才漸漸平順下來。陶醫生又陪在老太太身邊觀察了2個小時,確定沒事之后才回家。之后的一個多月中,陶醫生經常會來我家了解老太太的情況。幸虧有了陶醫生的熱心幫助,我們老太太走過了一個又一個的春夏秋冬。
住在金村不得不讓我驕傲:“金村真美,金村的人更美,住在金村真幸福!”
指導老師:楊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