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杰杰 徐昊
【摘要】介紹了三門峽水庫的歷史與現狀,以及水庫三次運用方式調整和效果;分析了三門峽水庫的功過及爭議;剖析了現代水利工程從三門峽水庫中應該吸取的教訓和經驗,并從多個角度對三門峽水庫的未來提出了個人的思考和建議。
【關鍵詞】三門峽水庫;黃河;泥沙淤積;功過爭議;經驗教訓
引言
黃河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然而,由于黃河中段流經黃土高原地區,夾帶了大量的泥沙,造成沙多水少且難治理,水患災害嚴重。三門峽水庫位于黃河中游下段,是黃河上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樞紐工程,工程于1957年4月動工,1961年4月建成投入運用,距今已有半個多世紀的歷史。三門峽大壩被譽為“萬里黃河第一壩”,主壩長713.2m,最大壩高106m,壩頂高程353m,水庫總庫容162億m3,控制流域面積占黃河總流域面積的91.5%,來水量的89%,來沙量的98%。
三門峽水庫處于多泥沙河流上,工程從50年代開工興建,60、70年代改建,80年代全面發揮綜合效益,90年代至今探索前進。三門峽水庫從建設歷程到運用管理,經歷了我國水利建設史上的一段曲折歷程,工程自身存在著較大的爭議,同時也為我國水利事業發展積累了一定經驗教訓。
1、歷史爭議
三門峽水庫建設之前,各方對水庫的規劃和選址就存在著很大的爭議。抗戰勝利后,美國專家組在提交給當時國民政府的《治理黃河規劃初步報告》中,認為在三門峽建庫對潼關以上的農田淹沒損失太大,建議將建壩地點改移到三門峽以下100公里的八里胡同;新中國成立后,蘇聯專家經過勘察認為三門峽是一個難得的好壩址,其提出的“高壩大庫”方案得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通過,但同時蘇聯專家提出的《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初步設計報告》也遭到了多方反對。由于庫區淹沒農田和移民數量巨大,且淹沒地區大部分是關中沃野,報告遭到了陜西省反應強烈。此外,黃萬里和溫善章等人也否定了蘇聯專家的規劃,提出了低水位、少淹沒、多排沙的意見,并建議勿將底孔堵死,以備將來泄水排沙,減緩淤積。
三門峽水庫建成后一直在爭議中運行,主要矛盾集中在移民安置、生態環境(淹沒良田)、庫區淤積、潼關高程等問題。三門峽水庫設計遷移人口87萬人,為了確保西安市安全和減少淹沒損失,按335m高程移民,實際移民總數40.38萬人;水庫設計淹沒面積350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1.6萬公頃),實際淹沒耕地6.4萬公頃,造成了巨大的生態環境影響;大壩建成后的一年半時間內,水庫淤積15.34億立方米,大大縮減了有效庫容;潼關高程水位較建庫前抬高4.5m,并在渭河口形成“攔門沙”,泥沙淤積向上游延伸,“翹尾巴”已直接威脅西北經濟中心西安。
現價段陜西河南兩省針對三門峽水庫的廢存之爭愈演愈烈。2003年8月至10月,渭河流域發生了50多年來最為嚴重的洪災,造成了多處決口,515萬人受災,225萬畝農作物絕收,直接經濟損失23億元。但是這次渭河洪峰僅相當于三五年一遇的洪水流量,因而,陜西省將這次水災的原因歸結為三門峽高水位運用導致潼關水位居高不下,渭河倒灌所致。2004年2月,陜西省15名人大代表提案建議三門峽水庫停止蓄水,在陜西的全國政協委員聯名向全國政協十屆二次會議提案,建議三門峽水庫立即停止蓄水發電,以徹底解決渭河水患。
2、三種水庫運用方式及其效果
三門峽水庫興建后,在原建基礎上,工程經過兩次改建,水庫經歷了蓄水攔沙、滯洪排沙及蓄清排渾三個運用時期。
蓄水攔沙運用期(1960年9月―1962年3月)。水庫1960年9月開始蓄水,至1962年3月入庫水量為717億m3,沙量17.36億t,有13%的泥沙以異重流形式排出庫外。由于回水超過潼關,庫內淤積嚴重,潼關高程上升4.5m,335m以下庫容損失約17億m3。
滯洪排沙運用期(1962年3月―1973年10月)。隨著庫區淤積不斷向上游發展,為減緩水庫淤積,工程先后進行了兩次增改建。之后水庫泄流能力加大,潼關以下庫區沖刷4億m3,庫容恢復到接近建庫前水平,潼關高程下降近2m,潼關以上庫區淤積上延也大為減輕。
蓄清排渾運用期(1973年11月―目前)。水庫于1973年底開始采用“蓄清排渾”控制運用,即在來沙少的非汛期蓄水防凌、春灌、發電,汛期降低水位防洪排沙,把非汛期淤積在庫內的泥沙調節到汛期,特別是洪水期排出庫。通過“蓄清排渾”控制運用,在一般水沙條件下,潼關以下庫區基本保持沖淤平衡。
3、功過分析
3.1 水庫效益。三門峽水庫在原建的基礎上,經過增建改建,在防洪、防凌、灌溉、供水、發電等方面發揮了一定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防洪效益。自1964年以來,三門峽以上地區曾六次出現流量大于10000m3/s的大洪水,由于三門峽樞紐及時采取措施,削減洪峰,減輕了下游堤防負擔和漫灘淹沒損失。從樞紐建成至今,黃河下游未出現大堤決口現象。
防凌效益。樞紐建成后,黃河下游防凌工作進入了以水庫調節河道流量為主的綜合防凌階段,為避免下游小流量封河和“文開河”創建了有利條件,確保了凌汛安全。
灌溉、供水效益。黃河下游沿黃地區灌溉面積3000多萬畝,水庫向河南、山東沿黃灌區補水270億m3。除灌溉外,還為中原、勝利兩大油田和沿黃城鎮提供了大量工業和生活用水,促進了下游工農業生產的發展。
減淤效益。“蓄清排渾”運用以來,非汛期下泄清水形成下游河道沖刷,汛期水庫排沙兼顧減淤,使出庫泥沙能排泄入海,盡量避免小水帶大沙,年均減淤約0.3億t。
發電效益。從1973年12月第一臺機組發電,截至目前,已累計發電333億千瓦時,1989年開始的渾水發電累計達27億千瓦時。它為河南、河北、山西三省提供了豐富的電力。
3.2 水庫弊端
在設計規劃上,三門峽水庫的主要技術是依靠前蘇聯列寧格勒水電設計院,而該院并沒有在黃河這樣多沙的河流上建造水利工程的經驗,所以造成嚴重后果的泥沙問題當時被人們忽視,由此釀成了三門峽水庫建成后淤積嚴重的現象。
在科學決策上,考慮到當時的社會背景及環境,三門峽水電站修建時正處于“大躍進”時期,決策者的決策并非通過嚴謹的科學論證。周恩來總理在1964年6月同越南水利代表團談話中就曾承認:“在三門峽工程上我們打了無準備之仗,科學態度不夠。”在決策過程中,對反者的意見也被人們所忽視,積極有效的提議也沒有引起重視。
在社會影響上,三門峽水庫淹沒了大量耕地,迫使大量農民遷徙移民,他們當中遷往寧夏、甘肅敦煌等偏遠地區的人民由于水土不服或者生產困難,多次遷來遷去,對百姓生活和社會發展造成了不利影響。
在泥沙淤積的問題上,由于認識上的不足和思想上的不夠重視,造成了后期庫區淤積不能充分發揮水庫的效益,也引起了潼關高程的急劇升高。
4、教訓經驗
三門峽水庫給水利從業者留下的教訓是深刻的。他時刻提醒著水利工作者要自力更生,發展科技。打鐵還需自身硬,不能過分依賴國外技術,只有因地制宜地結合自身技術進行水利規劃和建設,才能最大發揮水利工程為社會帶來的效益。同時,三門峽水庫也警示著現代管理決策人員要尊重學術,民主決策。從1955年三門峽工程沒有人反對,沒有人棄權,在全國人大的熱烈鼓掌中一致通過;到了1992年,全國人大2633名代表,以1767票贊成,177票反對,664票棄權,25人未按表決機器,通過了三峽工程。只有聽到了反對的聲音,才能通過那些對不利因素的質疑,發現更多問題,從而解決更多問題。
三門峽水庫不僅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教訓,也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經驗。它讓我們認識到在多泥沙河流上建造水庫,必須把妥善排放泥沙和保持長期有效庫容放在重要地位,必須有適當高程泄流建筑物及足夠泄流排沙規模;同時三門峽水庫應對泥沙淤積的探索實踐,又無疑為國內外多泥沙河流的治理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教訓,在水庫調度、機組抗磨蝕等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為多泥沙河流水庫如何長期保持有效庫容、長期保持水庫壽命,探索出了成功的方法,如今“蓄清排渾”方式已被黃河小浪底、萬家寨、長江葛洲壩、三峽等水利工程成功借鑒;試驗出了適合多泥沙河流的水輪機抗磨材料和渾水發電[8]運行方式,掌握了水輪機在高含沙水流下磨蝕破壞規律;篩選出水輪機過流部件防護材料,包括SPHG1合金粉末、GB1焊條、金屬陶瓷等抗磨材料及相應的施工工藝。
5、未來展望
展望未來,三門峽水庫仍將在矛盾與爭議中接受歷史的檢驗,同時我們還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解決已有矛盾爭議,讓三門峽水庫發揮它應有的作用。
5.1 加強上游水土流失治理,改善水庫來水來沙條件。在黃土高原和渭河下游應持發展和開發的觀點來探求新的平衡條件,加強生態環境的治理,這是解決黃河千百年來泥沙問題的根本所在。目前,在水庫335m防洪水位以下安排著10多萬返庫移民,在基本控制潼關高程的前提下應加大庫區治理力度,包括建立符合分滯洪區特點的居住條件和防洪預警等非工程措施系統,在新的水沙條件和河床邊界下建立新的生產和生活條件,讓移民安居樂業,促進西部大開發。
5.2 加強黃河上下游水庫的聯合調控,共同調水調沙。無論從短期和長遠來看,黃河下游防洪問題依然嚴重,洪水威脅依然是中華民族的心腹之患。促使小浪底、三門峽、陸渾、故縣等水庫共同發揮作用,參與全河水量調度,優化配置水資源,使有限的水資源發揮更大的綜合效益,保證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和沿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對于下游河段,應以三門峽、小浪底水庫為龍頭,按照黃河水量管理辦法和水量分配及調度方案,合理調蓄和下泄水庫水量,對黃河水資源統一配置、統一調度、統一管理,減少斷流,最大限度提高水的利用率,提高經濟效益。
5.3 基本控制潼關高程,促進庫區發展,發揮樞紐綜合效益。潼關高程是小北干流和渭河的侵蝕基準面,升降變化受多種因素制約。近些年,盡管水庫運用上縮減了非汛期高水位運用時間,但由于水沙持續減小導致潼關高程有一定抬高。基本控制潼關高程就要在不利的水沙條件下不影響潼關河床的沖淤變化,遇有利水沙條件要使潼關河床大幅沖刷下降。在此基礎上,結合庫區治理和人工清淤疏浚,促進庫區的持續發展,發揮三門峽水利樞紐的綜合效益。
參考文獻:
[1]劉平貴,劉韞緹.黃河三門峽水庫的功過剖析與思考[J].水利發展研究,2011(03):47-51.
[2]吳保生,張仁.三門峽水庫建庫前潼關高程變化研究成果的比較分析[J].泥沙研究,2004(01):70-78.
[3]吳道勝,馮宏現,李建明.三門峽水電站汛期渾水發電試驗[J].人民黃河,2002(12):35-37.
[4]韓其為.三門峽水庫的功過與經驗教訓[J].人民黃河,2013(11):1-2+5.
[5]馮普林,曹如軒,鄧賢藝,石長偉.穩定潼關高程的三門峽水庫控制水位方案研究[J].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學報,2004(04):50-59.
[6]韓其為.對三門峽水庫沖淤及潼關高程的幾點看法[J].人民黃河,2006(01):1-3+11+79.
[7]曾慶華.重溫歷史經驗,進一步改建三門峽水利樞紐,解決潼關以上庫區繼續淤積和洪澇災害問題[J].泥沙研究,2001(03):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