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O
德爾福全新自動駕駛技術把主動安全推向了新的高度。
“從推出全球首款安全氣囊開始,德爾福的工程師們一直以來的信念就是——‘安全不應該是奢侈品。 這一信念是推動一系列主動安全技術進步的前提,貫穿了德爾福業務發展的始終?!钡聽柛k娮优c安全事業部全球副總裁、亞太區總裁王展向記者表示,“我們的目標是創造一個沒有傷亡、安全的交通環境。 這一目標的社會意義相當深遠。令人激動的是,我們今天已經擁有了這樣的技術去實現這個目標。”
車聯一切
在2016年初的拉斯維加斯消費電子展上,德爾福又一款自動駕駛汽車即將亮相。這款車在此前的技術基礎上大幅度增強,V2E(Vehicle to Everything 車聯一切)技術是本次改進中最大的技術亮點。
搭載V2E技術的自動駕駛汽車可通過一系列先進的軟硬件與街道、道路標志、信號燈、其它車輛甚至行人進行通訊,同時還能在無法直接觀察對面交通的街道口幫助駕駛者掌握周圍車輛情況。
例如當有自行車在車道中央行駛,而且無法從其它車道安全超車時,這輛自動駕駛汽車將自動與自行車保持合理距離,直至能夠安全通過;當行駛到十字路口時,可以識別四個方向的停車標志、交通信號和交叉車流,等候適當時機穿越路口;在安全超車前,還可以判斷左右車道情況,甚至能夠檢測鄰近車道是否有后方車輛快速接近。
實際上,德爾福自動駕駛技術研究由來已久,早在2015年4月,德爾福就在美國完成了一項重大的試驗:一輛搭載自動駕駛技術的奧迪SQ5從美國西海岸的舊金山大橋出發,橫跨全美,行駛5500公里后抵達東海岸的紐約。全程中99%的時間在自動駕駛模式下完成,收集了50 多兆兆字節的數據,完成了史上距離最長的一次自動駕駛旅程。
據描述,這部汽車的思考和反應方式與人類極為相似:“曾經有個人從我們前面那輛車下來,他根本沒注意到我們的車。這人好像是喝醉了,結果直挺挺地摔倒在地上。我們的車不僅避開了他下車的地方,也避開了他摔倒的位置?!?/p>
萬無一失
“未來,汽車將是消費者擁有的最精密、最復雜的電子產品。數據采集和傳輸已成為汽車互聯技術發展的關鍵?!蓖跽箶嘌?,“在不久的將來,當我們討論最快的汽車時,我們所指的不再是每小時多少公里,而是這輛汽車的連接性能和數據處理能力。”
在工作原理上,自動駕駛汽車更像一臺具備超強計算能力的計算機——控制器能夠高速處理接收到的內外部信號,做出判斷、下達命令,如同人的大腦;而攝像頭、雷達、傳感器等則負責捕捉信號和傳遞,如同人的眼睛、鼻子和耳朵。
攝像頭可以解讀路牌和車道標線,但是在陽光直射或攝像頭鏡頭變臟時,會難以發揮作用。雷達幾乎可以探測到任何物體,但并不能檢測出這個物體是石頭還是紙袋。激光雷達則可以彌補這些不足,提供一個更加完整的系統。
據王展介紹,德爾福正與3D固態激光雷達傳感器制造商Quanergy公司合作開發全新汽車級電子掃描激光雷達LiDAR。LiDAR的成本為250美元,僅為傳統機械雷達的320分之一,但卻能提供更為出色的可靠性。通過發射并接收物體反射的光脈沖,該設備可在每秒內處理200萬個數據點。
“攝像頭、雷達、激光雷達,這三種技術的結合能夠有效地將駕駛視野從 20 度提高到 360 度。換句話說,可以從路面寬度擴展到汽車兩側大約90米的范圍。未來汽車的思考和行動速度達到大多數人的3.4萬倍,在駕駛員意識到路面上出現某種狀況之前,所有問題都會處理完畢。足以為汽車提供更高的確定性,為駕駛員提供更多保護。”王展告訴記者。
此外,為了提高自動駕駛的安全性,德爾福還將在本次消費電子展上率先推出“非接觸式體驗”。用戶可通過手勢及語音來實現對于車輛的控制,而Eye glance技術則能利用紅外傳感器來捕捉駕駛者的眼球活動,以控制信息娛樂系統。
前景清晰
自動駕駛如日中天,技術前景也越來越清晰。但王展坦言,距離實際應用和量產還需假以時日。
“我們才剛剛開始了解V2E 的潛力,未來還有無限的發展空間。可能需要五年時間,市場上才能有足夠數量搭載新技術的新車推出,整個汽車行業的生態環境才會真正得到改變?!蓖跽拐J為,相比歐美市場,亞洲市場——尤其是中國對自動駕駛技術的接受度尚不足以形成足夠規模的市場容量。
“作為自動駕駛賴以存在的基礎,車與車之間的互聯技術有望在5年內在歐美市場得到普及,而中國的情況則較難判斷?!蓖跽拐f,“在這方面,類似日韓這樣的亞洲國家走在了我們前面?!彼J為,中國消費者更傾向于看得見摸得著的產品。近年來,類似信息娛樂系統這樣的技術在中國得到了較快發展,而諸如超聲波傳感器、激光雷達等技術的發展速度則相對緩慢。
“但主動安全及自動駕駛技術在中國的應用前景非常好?!蓖跽贡硎?。今年,德爾福公司各業務板塊在中國的增長速度高于汽車市場的整體水平。目前,德爾福電子與安全事業部在亞太地區共擁有5大技術中心、3大生產基地和3500名員工,其中位于中國上海及蘇州的員工總數超過1900名。
高德納咨詢公司的一份研究顯示,到2030年,在公路上行駛的25%的汽車將實現自動駕駛。另有數據顯示,自動駕駛汽車將成為一個具有600億美元規模的市場。谷歌、寶馬、奧迪、本田等知名企業企業也開始在自動駕駛技術上投入越來越多的精力。
可以預見的是,繼駕駛輔助系統和自適應巡航控制系統成為多數車型的標配后,主動安全和更高級的自動駕駛技術有望很快走向量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