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汪
微博與《微信》,兩個都賺翻了
據市場研究機構eMarketer預測,到2017年,全球社交網絡上的廣告收入將達360億美元,占整個數字廣告份額的16%,其中美國和中國的份額超過一半。在美國,Facebook占據主導地位,在中國則是微博和《微信》的天下。以微博為例,其去年的廣告收入持續穩定增長,前三個季度廣告收入達到2.73億美元,平均增長54%,廣告主數量達到近50萬家。而《微信》則是得到了網絡廣告收入30%的同期增幅。
在被業內稱為“社交廣告元年”的2015年,《微信》與微博采用了不同的方式做社交廣告,都是效果非凡。那么與傳統的電子廣告相比,社交廣告究竟有何種魅力?

社交廣告到底是什么?
傳統的搜索競價廣告和社交廣告最大的不同,是在于前者專攻有強烈購買需求的用戶,后者主要追求的是從大批量用戶中激活潛在的消費者。所以在社交廣告這個領域里,擁有龐大用戶基數的微博和《微信》成為了佼佼者。就特點來說,目前業內普遍認為社交廣告存在三大特點。可以說,能擁有這三大特點的廣告平臺,才有可能成為最后的“勝者”。
廣告即內容
所謂的原生廣告的大致定義就是如此,比如微博的廣告的形式是一條微博內容,《微信》的廣告則像是一條“偽裝”的朋友圈消息—所以,原生廣告的本質也就是內容營銷。微博CEO王高飛就認為原生廣告將在未來兩到三年成為中國移動廣告的主流。
廣告即傳播
從形式上講,無論是更早的展示廣告(如站牌、張貼)還是搜索引擎廣告(頁面廣告條)都只是信息的傳遞,當用戶看到該廣告時就等若是一次傳播的結束。而社交廣告則不同,因其具備的社交屬性,它能在用戶間進行或長或短的二次以及多次傳播。打個比方,此前的廣告傳播像是一次保齡球的撞擊行為,撞擊的同時等于結束,而社交廣告則像是在滾雪球,如果能成功滾出,那么其效果會在短時間內變得十分夸張。
數據挖掘和分析
以微博為例,依靠2.22億的月活躍用戶,用戶行為涵蓋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得微博擁有用戶的居住地點、各種行為以及興趣愛好等海量數據。而《微信》也同樣如此,比如哪些用戶大批量關注了某類公眾號,他們分享到朋友圈的關鍵詞最高的是哪些等。借助這些數據,廣告主可以結合自己的產品或品牌進行定向的精準廣告投放,在廣告投放過程中,也能通過用戶的轉發和評論等互動來完善數據。
總的來說,社交廣告之所以能夠成為網絡廣告的未來發展趨勢,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社交廣告不僅僅是廣告,它更像是企業和用戶之間的交流工具。簡單來說的話,社交廣告于企業來說不再只是簡單的廣告投放,而是商業閉環的重要入口,在產品研發、營銷、銷售甚至是客服等諸多環節連接用戶與企業。
長遠來看,《微信》與微博誰更有廣告潛力?
在判斷之前,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例子值得參考,那就是同樣做社交廣告的國外同行—Facebook。Facebook 是一家十分注重用戶體驗的公司,它更關注廣告與真正的朋友消息的相似性(此處指非直白的廣告品牌和效果等宣傳語),以讓廣告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可能用戶并不會立馬發現某一次廣告的內容,但真正要用的時候,能想起來這個品牌。據Facebook內部員工透露,扎克伯格曾反復強調的一件事情就是廣告的影響力。這一點微博做得頗有些相似:在營銷號手中,廣告形式變得多樣,產品或許“不經意”地就出現在了一部短漫畫或者視頻中。
另外,在扎克·伯格看來,長期的品牌影響力遠比短時間的爆發力(轉化率)要更值得關注,也是如今廣點通和《微信》正在嘗試的方向,強調的并非只是轉化率而是品牌效果。在這一點上微博做得恰恰相反,如今,微博的營銷讓用戶反感的例子越來越多,甚至嚴重的已經影響到了產品基本推廣。比如在去年年末,名為《我的少女時代》的電影在微博進行映前營銷,其內容讓用戶反感。雖然在用戶的強烈抵制下關注度越來越高,但實際上的效果卻是讓該電影的名聲越來越臭。
所以說,目前微博雖然能在極短的時間內形成巨量的話題效應,傳播范圍也極為廣,但其大量成功例子背后卻是如懸頂利刃般的隱患。通俗一點說就是營銷手段粗暴,且試錯成本太高:要么變得爆紅,要么變得巨黑。
而《微信》則恰好相反,它讓廣告變得更像是普通信息,針對大數據所追蹤的定點人群投放,在此類人群間形成小型的社交話題效應。
如果簡單區分《微信》和微博兩者做社交廣告的話,那么這就是做潛移默化的影響力,與博取高效點擊率的不同。
小編觀點
從現今的表現來看,微博太過于注重“外表”,而非“內容”,離精準投放還差得太遠,用戶體驗也極為不穩定。當然,這并非是說微博選錯了路,或許它根本沒得選,因為畢竟廣域社交(微博)與私密社交(《微信》)在屬性上就有本質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