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紅波
創業源自個人需求
“源于我們自己的一個需求”,在聊到啟動花熊項目的初衷時,應亞峰回應道。花熊其實并不是應亞峰的第一次創業,數年前他曾參與創辦了當時頗有名氣的在線音樂網站九天音樂,主要負責產品的把控。
移動互聯網時代來,《微信》興起,朋友圈成為了最炙手可熱的社交平臺。應亞峰在使用朋友圈時發現,除照片外自己有時候也想用一些好玩的漫畫圖片來表達心情或狀態,但對于一般人來說,制作這樣的圖片難度較大。他突然有了想法,“如果把大家平時非常喜愛的形象做成貼紙模板,那么每個人即使不會畫畫,不也能通過簡單的拼搭移動,創造出和別人不一樣的漫畫圖片了嗎?”
說干就干!去年4月,應亞峰迎來了自己團隊的第11名成員。兩個月后,他們便推出了《花熊》APP的2.0版本。應亞峰坦言,相對于其他很多明星團隊,自己的團隊并沒有BAT從業經歷,有些還是剛畢業的應屆生,開發和運營各占一半。“《花熊》是團隊中很多人參與的第一個移動互聯網項目”,他重視團隊的打造,項目拿到的天使投資也悉數被他花在了團隊上。
做用戶的斗圖神器
“《花熊》的用戶是最可愛,最逗比的”,在應亞峰看來,《花熊》APP目前的產品定位,就是要做用戶的“斗圖神器”。
如今的《花熊》,也的確將最多的經歷放在了其工具屬性的提升上。“現在年輕的用戶在聊天時有一個斗圖的現象,非常有意思,所以這種表情圖片(不是EMOJI)有非常豐富的使用場景,而且永遠都要出新,永遠都不夠。”在應亞峰看來,圖片可以傳遞很多文字難以簡短體現的信息量,市場潛力很大。他笑稱:“喜歡聊天斗圖用戶都知道,老是‘盜圖就沒意思了。”

應亞峰希望《花熊》可以讓用戶產生想法了之后,很快的開始創作,達到即興的表達的目的。為此,除了引入PGC的貼紙模板內容、智能摳圖和拼貼功能外,花熊團隊還開發了可以逐幀控制的動圖制作功能。而APP創作出的內容成品,則可以一鍵分享到《微信》和《手機QQ》等平臺。
盡管花熊目前還沒有在線上推廣上有所投入,但應亞峰表示目前已經積累了很多內容—在《花熊》APP的“傳送門”版塊,已有不少由用戶創作的好玩圖片。“我們發現用戶上手以后,經常會連續作圖,有些用戶甚至會在1個小時內連續做70~80張圖。”從應亞峰如今掌握的每天運營數據來看,基本上平均每個活躍用戶會作2~3張圖。他認為,用戶的創作積極性和展現出來的創造力,或將是《花熊》APP的核心競爭力。
梳理內容平臺
聊到花熊接下來的動作,應亞峰在采訪中給出了兩方面的信息—幫助用戶發現和創造有趣的內容,以及強化產品的社交元素。其實,這也是應亞峰根據目前用戶的反饋做出的決定。
在應亞峰來看,用戶如何從現有的千萬張UGC圖片內容中發現自己感興趣的部分,是《花熊》目前還沒有做好的地方,將成為團隊接下來的一個突破點。此外,根據他的判斷,來《花熊》的用戶都是在各類社交產品中最活躍的一部分用戶,他們本身在社交方面的需求就特別強烈,而目前《花熊》在這些方面都做得不夠。“比如,經常有用戶跟我們吐槽:‘怎么連私信都不提供?”
不過,采訪中應亞峰也指出,《花熊》并不會將自己定位為社交產品。社交主要是為了方便用戶交流作品和經驗等。對于盈利的話題,應亞峰透露盡管已經琢磨出一些《花熊》特有的模式,“現在用戶規模還未達到可以讓我們去實現盈利模式的標準,所以我們現在更多的還是考慮《花熊》的發展。”
去年8月,花熊項目便獲得了300萬元人民幣的天使投資。投資方在網上找到應亞峰,然后雙方在杭州面談了40多分鐘后即敲定了這一輪融資。如今《花熊》正在爭取A輪融資,但整體融資環境已經出現了變化,應亞峰也感覺到資本寒冬的到來,融資進展緩慢。不過,這個初創團隊如今對自己的項目依然自信。“寒冬意味著投資人會更謹慎,但有好的項目他們應該不會拒絕吧?與其去琢磨別人是怎么想的,不如努力把自己變成好項目。”他最后說。
結束語
歷經幾年發展,社交APP領域的爭奪似乎已經逐漸歸于平靜。大浪淘沙之后,《微信》、《微博》和《陌陌》等產品開始成為這個行業中的霸主。盡管巨頭基本斷絕了創業者在社交APP上的發揮空間,但是社交本身的火熱,卻給一些創業者在社交APP周邊找到了新的思路。基于這樣的大背景來想,應亞峰不將社交作為《花熊》的主要定位,而是堅持先做一個靠譜好用的工具APP,也顯得非常的實在和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