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鈞
無人駕駛要想實現真正的商業化,至少還有一段相當長的路要走。
日前在烏鎮舉行的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百度的無人駕駛汽車吸引了眾多目光。而在此之前的12月10日,百度無人駕駛車在國內首次實現城市、環路及高速道路混合路況下的全自動駕駛,最高時速達100公里;整個過程未發生任何危險,未留下違章記錄,這條消息無疑讓所有汽車關注者興奮不已。不過,這一"解放人類"的技術真正走向市場究竟還有多遠?
顛覆傳統格局
聽起來似乎十分科幻的無人駕駛技術,如果從技術上解析,其本身并不神秘。說到底,無人駕駛就是將汽車技術與 IT技術相結合,通過數量較多、敏感度較高的傳感器和其他相關信息采集設備,在汽車行駛過程中收集大量數據,并對數據加以分析判斷并發出正確指令,引導車輛向前行進或停止。無人駕駛是人類的科技成就,是汽車工業的跨越和突破,又是一場“交通革命“,將影響未來城市格局。麥肯錫全球研究所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無人駕駛將是未來可能改變全球經濟的一項顛覆性科技。
首先,無人駕駛汽車能極大減少交通事故率。司機失誤是當前交通事故的主因,無人駕駛汽車解放了人的雙手,汽車的安全性也大大提升;其次,無人駕駛汽車可減少交通堵塞,這是因為它的運行效率高、交通事故少;再次,無人駕駛汽車將改善土地資源的使用,既然人們不用親自駕車,那么就能忍受住地與工作地的通勤距離變長。這一方面可能會使郊區和遠郊興起,改善城市中心用地緊張局面,另一方面可使多人共享,降低個人汽車保有率,節省停車空間;最后,無人駕駛汽車可以節能,僅在加速和減速上就可省油4%-10%;此外,因事故減少,汽車重量可造得更輕,這既省油,又鼓勵電能、生物能等新能源的應用。
不過,一批之前在駕車上被邊緣化的人,比如殘疾人、老人和小孩,都能使用無人駕駛汽車,這可能使全社會的汽車行駛里程增加。無人駕駛汽車還可能搶走公共交通的生意,并使經營"事故經濟"的交通保險等行業遭受沖擊。
不可否認的是,未來無人駕駛將成為汽車發展的必然趨勢,享受無人駕駛技術將給人類社會帶來巨大福利。未來的交通系統將是基于車車、車路信息交互的智能系統,將是汽車智能和科技進步的終極形態,也將徹底解放人工勞力,其廣闊前景已不容置疑。
研發方興未艾
其實,無人駕駛汽車雖是汽車領域里頗具前瞻性的概念,但卻并不是一項橫空出世的新技術。幾十年來,人們一直幻想汽車無需人駕駛,早在1939年,美國通用公司就已經向外界展出了旗下無人駕駛概念車——Futurama,而這也是無人駕駛汽車最早的雛形,但受困于當時的技術限制,使得汽車無法處理行駛中將要面臨的復雜數據,所以這一“幻想”一直等到上個世紀70年代,計算機技術取得突破之后才算正式有了開端,一些歐美發達國家率先開展針對無人駕駛汽車的研究。
無人駕駛汽車的研究經歷了三個階段:1980到2003年的第一階段,研究界對于如何實現無人駕駛汽車存在兩個思路:一是針對路,通過自動化公路基礎設施實現,二是針對車,通過汽車智能化實現;2003到2007年的第二階段,美國國防部先進項目研究局(DARPA)舉行了三次無人駕駛汽車挑戰賽,促進業界與學界的合作,使研究取得質的飛躍,確定了汽車智能化的方向;2007年之后是第三階段,更多的行業、企業開始介入無人駕駛汽車的研發。
如今,在這一領域逐鹿的主要有三路人馬。一類是IT企業,在百度之前,谷歌和蘋果就已經向世人展示無人駕駛汽車。谷歌在2010年10月研發出全球第一輛無人駕駛汽車,并在2014年1月初宣布成立"開放汽車聯盟",其目標是將安卓操作系統引入車載系統。蘋果于2013年發布iOSintheCar計劃,期望將iOS7系統全面整合至汽車車載平臺。第二類是車企,面對IT企業的跨界"入侵",車企當然不愿放松對汽車的主導權,都制訂了上市時間表,如尼桑和日產最近宣布將在2020年銷售無人駕駛汽車。最后一類是電信運營企業,3G/4G移動網絡是無人駕駛汽車重要的通信渠道之一,當然不愿放過分一杯羹的機會。
針對未來汽車產品這一趨勢,國內車企研發紛紛提速,無人駕駛技術成為重要的研發目標。如今,上汽、一汽、廣汽、吉利以及比亞迪等國內車企已進軍該領域……無人駕駛研發方興未艾。
普及尚待時日
國內汽車業界人士在談及無人駕駛智能汽車現狀時指出,在無人駕駛汽車的研發上,國內面臨的共同問題是核心技術缺失;關鍵零部件,長期被國外大企業所壟斷。同時,國內在無人駕駛汽車智能化方面的研發、投入,還相對較少,懂得智能汽車技術尖端人才極為匱乏,而且科研單位與整車企業之間對無人駕駛汽車智能化理解的差異也較大,產學研尚不能緊密地結合,我國的國民交通守法意識淡薄,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著無人駕駛汽車智能化產業的發展。另外,國內對無人駕駛汽車智能化發展路徑,智能汽車標準,尚未達成共識,一直爭議不斷。北汽集團董事長徐和誼曾談到,“中國無人駕駛汽車智能化發展,是先天不足、后天失調,每走一步都困難重重。”
與此同時,無人駕駛汽車普及的最大問題就是如何讓消費者相信產品是足夠安全的,雖然從理論上而言,利用計算機和傳感器來處理路況的無人駕駛汽車反應速度可以成倍領先于人類駕駛者;但在實現自動駕駛的道路上,最難捉摸的是種種人為原因造成的復雜情形防不勝防,甚至遠遠超乎想象;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印證了人的行為太難以捉摸。因此在沒有實現智能交通以前,無人駕駛汽車只能是一個華而不實的高科技玩具。大多數業內專家表示,“零事故”是無人駕駛汽車實現量產的首要指標,這需汽車企業繼續在研發方面努力;此外,外部環境以及道路交通法規的修改和磨合,也是不得不考慮的因素。
此外,無人駕駛的一個最大特點就是車輛網絡化、信息化程度極高,而這也對電腦系統的安全問題形成極大挑戰。一旦遇到電腦程序錯亂或者信息網絡被入侵的情況,如何繼續保證自身車輛以及周圍其他車輛的行駛安全同樣是未來急需解決的問題。
顯然,無人駕駛汽車要想實現真正的商業化,至少還有一段相當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