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慧 杜世勇
【摘要】膜下滴灌是將先進的覆膜種植技術與滴灌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初步的研究和示范推廣顯示膜下滴灌技術具有明顯的節水增產效果。文章通過研究膜下滴灌灌溉模式下不同灌溉制度對馬鈴薯生長發育及產量的影響,并通過這些指標不斷優化灌溉制度,以期為馬鈴薯的生產提供灌溉指導,從而達到節水、增產、提高作物品質的“三贏”的目的,從而實現真正的可持續發展農業。
【關鍵詞】馬鈴薯種植;膜下滴灌;灌溉制度
文章采取固定的灌水次數和灌水時期,設置不同的灌水定額,從而研究目前我國中西部地區馬鈴薯科學灌溉制度,得出中西部地區馬鈴薯種植的最優灌溉制度。在試驗中設定了不同的灌溉定額,從而進一步研究不同灌水制度對馬鈴薯生長發育及產量的影響。得出馬鈴薯的耗水及需水規律,從而優化灌溉制度,為馬鈴薯種植提供技術指導。
1.不同灌溉制度對馬鈴薯生長發育的影響
1.1 對馬鈴薯株高的影響
株高是作物的主要性狀之一,適當的株高是衡量一種作物品種的優良標志之一,同時也是衡量土壤肥力狀況以及作物對土壤養分吸收的能力。
通過連續5年在試驗區固定時間監測到的馬鈴薯株高情況可知,馬鈴薯生長前期,生長緩慢,株高變化不大;到生育中期(6月-8月)出現快速生長,株高變化劇烈。因此,在此生育階段水分對作物生長制約作用比較明顯,應該注意及時補充作物對水分的需求。到了生育后期作物生長發育基本停止株高變化幅度不大,可適當的減少灌水量。馬鈴薯株高隨著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大,覆膜滴灌條件下當灌水量超過140m3/畝時馬鈴薯株高反而小于其他覆膜處理,因此,灌溉定額應該控制在140m3/畝以內,并且合理的制定灌水定額。
1.2 對馬鈴薯莖粗的影響
莖是植物體內物質輸送的主要通道,能將根吸收的水分和礦物質運輸到作物的各個部分,同時將綠葉光合作用制造的養分玉送到植物各器官供作物發育的生長所需。
通過連續5年對不同水分處理條件下馬鈴薯莖粗變化觀察可知,在馬鈴薯生育前期,由于溫度較低,光合作用弱,營養生長較慢,莖粗的增長速率也較慢,因此各個處理莖粗差距不明顯;六月中旬到八月上旬,由于氣溫急劇升高,馬鈴薯光合作用增強,生長發育也隨之增強,這一階段作物生長旺盛,耗水量大,因此必須及時合理的灌水,保證馬鈴薯正常生長發育,提高產量。試驗結果顯示,馬鈴薯莖粗隨著灌水量的增加呈現逐漸增大,當灌水量超過150m3馬鈴薯的莖粗反而呈現小于最佳灌水量的現象;進入生育后期莖粗逐漸減小,這是由于馬鈴薯生育后期由營養生長逐漸轉向生殖生長,植株增長速率很慢,莖粗基本不變,隨著生育期的推進馬鈴薯植株逐漸枯萎,莖粗也就逐漸變小。
1.3 對馬鈴薯葉面積指數的影響
葉面積指數作為進行植物群體和群落生長分析的一個重要參數已成為在植物光合作用、蒸騰作用、聯系光合和蒸騰的關系、水分利用以及構成生產力基礎等方面進行群體和群落生長分析時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參數。
通過連續5年對馬鈴薯生長旺期葉面積指數的觀測可知,灌水量對馬鈴薯葉面積影響效果明顯隨著灌水量的不斷增大葉面積指數也在不斷地增大,這說明灌水是影響葉面積的主要因素。試驗結果顯示,當灌水量超過140m3/畝時葉面積指數反而較140m3/畝灌水量小,不利于作物的發育及養分的積累,因此,只有合適的灌溉定額才能在有效地促進作物生長的同時,達到節水的效果。
2.不同灌溉制度對馬鈴薯產量的影響
通過連續5年的試驗結果可知,隨著灌水量的變化馬鈴薯產量有較大的波動,灌水量越大產量越大,且差異性明顯,然而,當灌水量超過140m3/畝時隨著灌水量的增大馬鈴薯的產量增加效果并不明顯,且在收獲過程中發現,高灌水量條件下馬鈴薯腐爛的程度要大于低灌水量,同時馬鈴薯的品質也不及地灌水量條件下的馬鈴薯。當灌水量在一定范圍灌溉所用水主要供作物生長所需,因此隨著灌溉水量的增大產量也在增大,而當灌溉水量超過某個值時,導致馬鈴薯含水量過高容易腐爛,且不易儲存;土壤在覆膜條件下土壤的溫度和含水量較未覆膜處理要高,能夠有效的促進馬鈴薯的生長及營養積累最終反映到產量上,覆膜處理也叫不覆膜處理高。
3.不同灌溉制度對馬鈴薯水分生產效率的影響
水分生產率是衡量農業生產水平和農業用水科學性與合理性的綜合指標。狹義的水分生產率分為作物水分生產率和灌溉水分生產率。作物水分生產率指作物消耗單位水量的產出,其值等于作物產量與作物凈耗水量之比值;灌溉水分生產率指單位灌溉水量所能生產的農產品的數量。
通過連續5年馬鈴薯各生育期內實施不同灌水定額的對比分析得知,隨著灌溉定額的逐漸增大,馬鈴薯的總產量也在相應的提高,而水分利用效率卻隨著灌溉定額的增大而減小,從分析結果來看,覆膜不灌水處理的水分生產率最高,但是農業生產還得從經濟效益來看,只有尋求經濟效益與水分生產率的共同最大化才能被認為最優的灌溉制度。
4.結論
通過本次研究,確定了我國中西部地區馬鈴薯的推薦灌溉制度,主要內容包括灌溉定額、灌水定額及操作規范(見表1)。
適宜的灌溉定額以及合理的灌水定額能夠有效的促進馬鈴薯的生長發育,從而增加營養物質的積累,最終實現增產增收的目的,因此在生產實踐中應該不斷地優化灌溉制度,在節約水資源的基礎上實現增產增收。
參考文獻:
[1] 陳伊里, 屈冬玉. 馬鈴薯產業與水資源高效利用[M].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2012.
[2]肖亮. 淺談膜下滴灌技術的應用現狀及優點[J].農田水利,2015,7: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