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成
摘 要:地質災害活動是由多種因素共同影響形成的一種自然現象,影響它的因素眾多,如地球內部的動力活動、地殼的表面形態、地殼的物質的性質、地殼的結構等等;它受自然環境的影響也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本文針對三峽地區地質災害問題,采取多種研究方法,對三峽庫區地質災害特點進行梳理,并且分析了其運行機制與機理。
關鍵詞:三峽;地質災害;人類活動;災害特點
一、引言
三峽工程的興建,促進了長江的綜合治理和開發,加快了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進程,在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都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但是三峽工程的興建,以及建成后蓄水形成的大庫,必然會伴生一系列的地質災害問題,對庫區周圍居民的生產生活以及長江航道的順暢運行造成危害。
二、三峽地質災害特性
地質災害的發生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由于影響其發生的因素眾多,使得地質災害的發生具有相當大的不確定性,我們可以將地質災害活動看作復雜的隨機事件。
1.不確定性
地質災害它的不確定性,主要受兩方面因素影響:一是自然規律的復雜性,一是人類對地質災害認識的程度限制。隨著人類科技的進步,人類對自然規律的認識更加深刻更加客觀,人類能夠揭示出更多的自然規律,擴大了認知的領域。近年來,人們逐漸發現地質災害不確定性特征之外,還有非線性的周期性。人們通過深入研究,發現在某一具體的災害現象或者某一區域性的地質災害活動中都能得到印證。目前研究表明,滑坡與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呈現出一年到幾百年的不同時間尺度的周期性活動規律,形成了呈波浪起伏的災害與時間坐標系。比如云南省小江流域的蔣家溝,泥石流的發生規律是一般規模的一年一至兩次,大規模的每四到六年發生一次。著名的新灘滑坡,自公元100年有史記載以來,至少發生過4次大規模滑動,并堵塞了長江。
2.多發性
地質災害多表現出以災害點發生或者是以災害群發生,就表征來看有其偶然性。但是它們并不是偶然性的,它們受所處區域的各種自然環境條件如降雨、地震、地質結構、地質體物理特性等條件的約束,某一區域,這類自然環境條件是相似的,因此地質災害具有區域性。常常是某一處地質災害誘發出一系列的地質災害,形成災害鏈。
3.區域性
各地質災害都受到區域自然環境影響。大陸地區的地質構建格局是:“南北分區,東西分帶,交叉成網”,這一格局特征決定了區域性地質災害的分布結構。由于我國地層從西往東形成三個較明顯的梯級,遂層降低。最高的青藏高原和次高的中部山地,百分之九十的崩滑流山地地質災害在這一帶形成;最低的東部平原則主要出現的是地裂縫、地面沉降以及海水入侵等地質災害。此外由于經濟發展的區域性分布,人造物如城市、鐵路、公路、橋梁、工廠等等其建造密度和分布由經濟的區域性所決定。因此,如發生地質災害,造成的經濟與生命財產損失也有很大的不同,也呈現出區域性的特點。
4.突發性
按時間序列,地質災害可以分為突發性地質災害、漸變性地質災害兩類。其中突發性地質災害是指活動比較猛烈,成災過程比較短暫的災害。漸變性地質災害是指活動過程比較漫長,成災程度不斷累積的災害。突變性地質災害常因缺少預防措施而危及人的生命安全,造成的經濟損失重大,使得同種承災體的易損性更高。
5.不可預測性
通過研究災害的基本屬性,揭示并掌握地質災害發生、發展及其空間分布規律,進行預測、預報和防治,就可以對災害進行控制,并減少和避免災害造成的損失。從這一點上來說,地質災害具有可防御性。但是由于人類對地質災害的規律遠未到達認知領域,還有很多未知區域,以及現有科技的局限性,對于地質災害的發生如同地震的預測一樣存在著不可預知性。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地質災害具有不可避免性。
三、三峽庫區主要地質災害
三峽庫區的地質災害類型繁多,形成機制及機現也不盡相同。在治理活動中,只有先將三峽庫區的地質災害的主要類型及其發育規律歸納總結,才能有的放矢,針對性地順應自然規律形成有效而契合實際的治理方案庫區地質災害主要類型:
1.滑坡
庫區滑坡按若類劃分為:松散堆積層滑坡和巖質滑坡兩大類。巖質滑坡按滑面形態可進一步分為順層滑坡和切層滑坡兩個亞類。各類滑坡的誘發因素主要是降雨和庫水位的漲落作用,人類工程活動如邊坡開挖和加載也是誘發滑坡的重要因素之一。
2.崩塌
庫區內崩塌主要為巖崩,按其變形破壞方式可分為傾倒式崩塌、滑移式崩塌、膨脹式崩塌、拉裂式崩塌、錯斷式崩塌、陷落擠出式崩塌。以傾倒式崩塌和滑移式崩塌為主崩塌的主要誘發因素為沖燭、人工開挖、采礦、降雨和庫水位。
3.泥石流
庫區泥石流按產出可分為坡面型泥石流和溝谷型泥石流,區內發育以后者為主。按成因可分為自然型泥石流和人工棄渣堵塞型泥石流。
四、結論
三峽庫區地質災害的治理在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三峽庫區地質災害的治理工作可以作為一個大型的區域性的地質災害治理的范本。它在地質災害治理的規范化、程序化、科學化的工作可對其它區域性地質災害治理工程,以及涉及到地質災害的大型土建工程具備重要的參考價值和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金德山.中國自然災害與災害管理[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05, (3).
[2]陳萬友,宋群.質量管理體系在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設計中的應用[J].湖北省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論文集.
[3]郭躍.自然災害的社會易損性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災害學,2010,25(1):84–88.
(作者單位:成都理工大學環境與土木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