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蕭華為毛澤東“選妃”的虛假傳聞,有如下幾種“版本”:
一、蕭華在總政文工團為毛選妃侍寢,被彭罵為“公公”———50年代,總政文工團成立,蕭華親自挑選團員進中南海為毛澤東伴舞。彭德懷對毛的“宮廷”生活十分反感,曾多次公開批評毛澤東,并大罵羅瑞卿、汪東興“不干好事”,蕭華是“公公”,專干缺德事。
二、彭德懷拍著桌子對蕭華大吼:“我警告你,不要再把文工團的女孩子往主席那里送!不要再干這種選妃的事!”
三、毛澤東入主中南海后,便要羅瑞卿、蕭華、汪東興為其物色舞伴。
四、因彭曾指著他罵過“選妃”,1959年蕭華在廬山會議批彭時帶著很深的個人成見。
這段“秘史”看起來,當事人姓氏名啥都一一列出,有前奏,有尾曲,且都是名人名將,似乎煞有其事,活靈活現。但細究起來,卻都語焉不詳,無時間、無地點,難避捕風捉影之嫌。
其實,中央警衛團還真有組建一個文工團一事,“秘史”還真有那么一些影子。此事起于朝鮮停戰期間。
1953年夏,在朝鮮停戰協定簽字期間,志愿軍政治部主任李志民告訴彭德懷說:“最近中央有個電報,中南海要選調文工團團員,條件要求太高不好選。”
彭德懷說:“拿電報來看看?!?/p>
這份電報列出了選調文工團員三個條件:一是政治上可靠;二是有一定的文化和技術水平;三是容貌端正。彭德懷一看,當即遞了回去,并且對李志民說:“這個電報不是中央寫的,毛主席和少奇同志肯定不知道。你們能選則選,不能選,就等我回國查明再說?!?/p>
“你如何知道主席不知道?”李志民奇怪地問。
“肯定他是不知道,電報不是他寫的!”彭德懷肯定地說。
彭德懷如何知道這不是毛澤東寫的?原來,為避免手下將領們執行任務時因看錯數字而發生錯誤,毛澤東下命令時,落款日期必為“語文字”,即如3月24日,決不會寫成阿拉伯數字,必定為“三月二十四日”或“三月廿四日”。這樣,其他人就不會看錯,如將“3”看成“5”或“8”。
毛澤東的這個習慣,無不與他做事的嚴謹和細致有關。而貌似粗人的彭德懷性格也是粗中有細。細心的他閱看過幾封毛澤東的電報,便掌握了他的這個“特點”———這就是他辨別毛澤東電報真假的“秘密武器”。
那這封中央電報是怎么回事呢?
原來,為了使得中央領導在緊張工作之余能放松、休息一下,中南海機關一直保持延安以來星期六晚開舞會的傳統。但由于男工作人員占多數,每次舉辦舞會前,有關部門都得臨時從北京各部隊文藝團體抽調部分女演員來伴舞。另外,也沒有樂隊,也得從外面請。這樣既不方便,也不利于安全保衛。因為進入中南海和領袖們接觸的演員和樂隊人員,保衛部門都要進行嚴格審查。若是碰上文藝團體已有演出安排,女戰士和樂隊就調不來。因此,臨時抽調人員不是辦法。1953年夏季,保衛部門便醞釀組建中南海文工團。
經羅瑞卿同意,有關部門決定以公安部名義,致電各兵種和大軍區,抽調一些文工團員組成,中南海文工團隸屬中央警衛團。7月,電文經軍委會總政治部副主任蕭華批準發出。
這就是中南海選調文工團員的由來。在朝參戰的志愿軍總司令部,作為一個大軍事單位,自然也收到了這封抽調人員的電報。
彭德懷從朝鮮返回北京后,參加中央軍委例會。作為軍委副主席,他沒忘問起這件事。蕭華說:“這個電報是我簽發的?!?/p>
彭德懷當即批評說:“不應該以中央名義去向下面調文工團員,特別是第三條,使人覺得像選妃子似的?!?/p>
這就是“選妃”的由來。盡管已經下了文,但這件事被彭德懷叫停了。
(摘自《治國錄:毛澤東與1949年后的中國》,中共黨史出版社,陳冠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