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月
我從沒有想到,一位大洋彼岸的老師的著作能讓我產生如此多的共鳴。讀《第56號教室的奇跡》是一個充滿驚訝、感動與深思的過程:雷夫老師創造的奇跡讓我驚訝,也讓我感動,更讓我有了很深刻的反思——同樣是老師,我是不是也該思考,什么樣的教育才可以使孩子們更快樂也更出色?我帶著這樣的思考,開始了與雷夫老師的對話。
初讀這本書的序言時,我就被感動了。一位教師,竟可以沉浸在教學中,連自己的頭發著火都沒有發覺!我漸漸明白了雷夫老師是如何創造56號教室的奇跡的了——教育若想出成果,需要我們這些教育者全身心的投入。
雷夫老師與我一樣,面對著許多每天出各種狀況且學習基礎又較差的五年級學生,他的56號教師創造了奇跡,而我的五年級卻在我費盡心力后仍然在以龜速——甚至是蝸牛的速度前進著。這樣的差異,讓我對雷夫老師的教學充滿了好奇。我一頁頁地讀著,心里也在不斷地反思著自己平時在教學中的行為。
雷夫老師說的很對,近年來父母們面對著這樣那樣的問題,老師們也面臨著許多棘手的情境,于是對孩子的態度便演變成了“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可是細細想來,孩子是我們的未來,我們這樣的應付了事,我們還能指望有怎樣的未來呢?
雷夫老師在書中給我們提出了很好的建議:教育一定要時時從孩子的角度看事情,不要把害怕當成教育的途徑。我們如果希望把孩子教育成一個乖巧、懂事的孩子,不應該以恐嚇、威逼為手段。雷夫老師告訴我,想要教育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首先得以自身給孩子樹立榜樣。更為重要的是,要為孩子挺起可靠的肩膀,與孩子建立信任,這樣反而會讓你的教育事半功倍:孩子信任你,自然會按照你的教育方向前進,會乖巧、懂事、善解人意……
教育,是為了把已有的知識、經驗、道德規范教與孩子們知曉。簡而言之,教育很大成分是教會孩子們有選擇性地模仿。模仿是每個孩子的天性,但他們的模仿卻沒有選擇性——他們的模仿對象都是自己的所見所聞。他們日常生活中最經常接觸的人就是父母、老師,所以我們首先就會成為他們的模仿對象。他們的品德好壞,直接取決于我們的言傳身教——所以怪孩子之前先看看你自己都做了什么。你是個什么樣的人,你的孩子就會變成什么樣的人;換言之,你想要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你就必須首先是那樣的人——雷夫老師也反復強調:你,就是榜樣!孩子們會一直看著你,他們以你為榜樣,你要他們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你要你的孩子和氣待人、認真勤勉,那么你就必須為他們做榜樣,做他們所認識的人中最和氣待人、認真勤勉的一個。在現實的教育情境中,你會給孩子們制定很多規則,并希望他們努力遵守。那么,你首先得遵守這些規則,這要比你反復威逼孩子們去遵守所收到的成效要好得多——你的做法對他們而言要比威逼、恐嚇更有說服力,也更便于他們去模仿。這樣的發現讓我有些羞愧,也給了我更好的警告:日常教學中我可能也有一些不好的行為習慣,以后我必須對自己的言行嚴格要求,做我希望孩子去做的一切。
對我的日常教學頗有幫助的,還有書中提到的“尋找第六階段”。雷夫老師深刻地分析了孩子的心理,他把孩子的心理劃分為六個階段,即由第一階段的“我不想惹麻煩”到第六階段的“我有自己的行為準則并奉行不悖”。孩子們的心理會隨著年齡和認知水平的增長逐層精進,一直到形成第六階段的心理——即有自己特有的性格及對事物的判斷。反觀現在大多數孩子的表現,可以看出他們的心理層次大部分都在第一至第五階段。孩子們完成作業、或者認真學習,無非是不想惹麻煩、想要獎賞又或者是想要取悅父母或老師、也或者為了遵守規則。很少有孩子會為了體貼別人而去做某件事。至于能想到“我這樣做這件事是因為我有自己的行為準則”的孩子更是寥寥無幾。這樣的發現讓我又有了一些新的感悟:教育不僅是幫助孩子學習知識、完善品德修養,更是幫助孩子建立屬于自己的人格特點以及對事物的獨特判斷力。孩子們心理層次的遞增,其實跟他所受到的教育有很大的關系。
但是“第六階段不但是最難達到的,也是最難教學的。幸好,雷夫老師給我們提供了幾條行之有效的方法。為了進行這方面的教學,他會帶領學生們觀看一些經典的電影或書籍,并從中找到達成第六階段思維的人,讓學生去感悟他們的人格特點。學生在觀察這些人物的時候,逐漸明白每個人的靈魂深處都有一個健全的人格,需要自己去挖掘。為了更進一步地培養學生形成第六階段的心理狀態,雷夫老師還善于搜集一些社會上針對同一件事的所引出的不同觀點,讓孩子們形成屬于自己的健全的人格及獨特的對事物的判斷能力。
書的第二部分里有非常令人欣喜的部分——雷夫先生好像不是孩子們的老師,而更像是孩子們的朋友,他帶著孩子們一塊“瘋狂”在搖滾、電影、書籍等的五彩世界里,讓孩子們在這樣快樂的情景下懂得如何學習、如何寫作、如何做那些枯燥的算數、記那些難記的歷史……那樣的狂歡,怎能沒有吸引力呢?我想,倘使我是孩子的話,也會不由自主地參與其中吧。這讓我萌生另一個感慨:順著孩子的意,用他們喜歡的方式教學,收到的效果也許會出乎意料得好。
合上書,我的心中仍然五味雜成,既驚訝、艷羨于雷夫老師的新穎教學思想與方法,又為自己的固步自封、缺少探索而羞愧。56號教室奇跡的出現是偶然更是必然,因為雷夫老師對56號教室的所有學生傾注了全部的愛。有愛,才有奇跡!
(作者單位:安徽省懷遠縣常墳鎮樓廟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