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建全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經濟始終處于高速增長狀態。正是由于持續的經濟高速增長,中國的經濟總量和人均收入水平才會得到極大提升。今年是我國“十三五”的開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端之年。在“十三五”期間,轉型升級是其經濟發展中的重中之重,亦是“十三五”發展的主線。對于三農企業來講,轉型升級也是必須面對和解決的首要問題。換句話說,轉型升級也是三農企業在“十三五”期間發展的主線。
之所以把轉型升級稱為三農企業在“十三五”期間發展的主線,不僅是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的客觀要求,而且還是由我國三農企業自身發展狀況和未來可持續發展的潛力與韌度所決定的。總的來說,對三農企業產業升級與金融支持的理解,可包括三農企業產業升級的必要性、三農企業產業升級的重點、三農企業在產業升級過程中融資的特點,以及三農企業的融資策略等。
在當前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形勢下,中國經濟的發展模式、發展手段、發展環境和發展條件都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這種變化可以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經濟增速由高速增長轉變為中高速增長。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年經濟增速達到9.7%,不少年份經濟增速都是保持在兩位數以上。近幾年來,隨著資源環境約束的強化,要素成本不斷升高,我國經濟增速開始由高速轉向中高速,這種經濟增長速度的調整給三農企業發展帶來了無形的壓力。二是增長模式由速度規模型轉向質量效益型。過去我國的經濟模式主要是以追求速度和規模為主,在新常態下,我國經濟模式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現在以追求質量和效益為主,因此從企業角度來說也應該有這樣的轉變。三是經濟動力由要素驅動為主轉向創新驅動為主。過去的經濟增長動力主要是靠大量的要素投入和大量的投資來驅動經濟增長的,現在要素驅動已經難以為繼,必須依靠創新驅動經濟增長。四是城鄉關系由二元結構轉向城鄉一體。過去,我國城鄉是二元經濟結構,也就是城市發展快,現代化水平高,而農村相對落后。用國外專家的話來說,就是中國的城市像歐洲,中國的農村像非洲。隨著經濟進入新常態,我國城鄉關系轉向一體化發展階段,必須形成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的新體制。五是收入水平由中等收入轉向中高收入。目前,我國人均GDP已達到世界中等收入國家水平,“十三五”期間是我國從中等收入向中高收入邁進的關鍵時期。如果我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十三五”我國就有可能跨入中高收入行列。
基于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分析,三農企業產業升級非常必要,也非常迫切。原因主要是:首先,市場競爭的需要。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逐步向市場經濟方向邁進,特別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就意味著市場競爭將會越來越激烈,市場在企業經營過程中越來越重要。特別是對于三農行業來講,技術含量相對較低,商業模式較為簡單,進入門檻相對較低,市場競爭自然比較激烈。那么,三農企業要想在市場競爭中占據主動,唯一的辦法就是加快自身的產業升級,構筑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產業升級一般是技術升級,然后是產品升級,再是工藝升級,最后帶動整個產業升級。只有產業升級了,才能有新的產品,才能降低成本,才能贏得競爭優勢。其次,抑制勞動力成本上升的需要。眾所周知,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其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勞動力供給出現拐點。我國勞動力數量在近幾年急劇減少,勞動力成本上升問題越來越凸顯,這就迫使三農企業必須通過產業升級的辦法,提高產業技術水平,提高勞動生產率,替代或彌補勞動力成本上升所帶來的壓力。第三,消費升級的需要。我國經濟增長的良好態勢,富足了人民大眾,這些反映在人們日益對文化、旅游消費的不斷增加,當然對農產品生產質量和食用安全的需求也愈發強烈。因此,三農企業要適應市場升級或是消費升級這樣一個趨勢,必須加快產業升級的步伐,不斷適應市場升級的要求。最后,順應新科技革命的需要。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處于孕育和突破之中,如新一代互聯網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等,特別是“互聯網+”和產業的融合發展,出現了許多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和新模式,這些都是產業升級的重要方面。三農企業只有適應這個發展大趨勢,才能掌握產業升級的主動權。
在新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這樣一個大背景下,作為三農企業,產業升級的重點可以用“四新”來概括。一是新技術。要適應發展潮流,就要積極采用新技術,這是產業升級的主要支撐。因此,我們要用敏銳的眼光來捕捉三農行業內新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二是新產品。市場升級最主要的表現就是新產品的生命周期越來越短,在產品生命周期過程中,我們要用產品生命周期理論來指導新產品開發。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市場競爭中占據主動。三是新業態。就是互聯網技術、大數據技術、物聯網技術、云計算技術等與其他行業的融合發展,改變了資源配置方式,提高了資源配置效率,在這種情況下,許多新業態應運而生。因此,三農企業要有敏感性和快速反應能力,要把企業自身實際與新科技革命有機結合起來,在經營實踐中不斷推動企業業態創新。四是新模式。隨著產業的融合發展和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三農企業的商業模式創新就成為關鍵,只有及時把握產業發展動態,及時推進企業商業模式創新,才能構筑企業競爭力,使企業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三農企業行業的特點決定了其融資的特點。第一,三農企業經營風險相對較大。三農企業受自然因素影響比較大,如養豬企業遇到豬瘟,種植企業遇到旱澇等自然災害因素,其經營風險明顯大于工業企業,也就是說三農企業經營中的不確定因素相對是比較多的。第二,三農企業的資金鏈相對比較脆弱。三農企業的利潤率相對于其他行業是穩定的,但都不太高。因此,資本積累周期相對較長,推論之,受市場環境的影響也比較大,資金鏈抵御外部環境變化的能力相對也就比較薄弱。第三,三農企業的融資能力相對不足。三農企業無論是抵押物,還是經濟實力,或者是市場影響力,都相對比較弱。因此,在面對金融機構時,議價能力相對有限。第四,三農企業的融資創新能力相對不足。因為作為傳統行業,往往會對創新等新鮮事物不太敏感或是接受時間較長。因此,三農企業如果要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要想持續發展,首先要樹立創新意識,這種創新意識包括技術、市場、經營和融資等各方面的創新,這是三農企業發展中非常關鍵的一個環節。
金融支持三農企業產業升級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政策性金融機構要加強對三農企業產業升級的資金支持。因為,三農企業在當今中國各行業中已經處于“弱勢”產業,在國外更是屬于幼稚產業,需要政府扶持。所以說,作為政府來講,要保證我國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要保證民生,政府特別是政策性機構就必須關注三農產業,必須重視三農產業,必須支持三農產業的升級。其次,政府的投資擔保機構要積極為三農企業的產業升級提供融資服務。三農企業在融資過程中,融資能力相對不足,三農企業抵押物又相對缺乏,因此,相關擔保機構就需要根據三農企業產業升級融資的需要,提供具有針對性的融資擔保服務。第三,風投機構、產業基金組織等,應積極關注三農企業產業升級對資金的需求,捕捉市場商機,尋找投資機會。第四,三農企業在產業升級中要積極運用眾籌、互聯網等新型融資工具。現在的時代是創新的時代,金融創新非常活躍,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三農企業一定要利用這種新的融資工具和平臺,只有運用好這種新的融資工具和平臺,廣大三農企業才能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做大做強。